图片

图片

《新时代主义马克思论丛》创办于2019年,由贵州师范大学主管、贵州师范大学主义马克思学院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联合主办,设有“主义马克思基本原理”“主义马克思中国化”“国外主义马克思”“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实践”等栏目。

《新时代主义马克思论丛》由贵州师范大学主管、贵州师范大学主义马克思学院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联合主办,设有“主义马克思基本原理”“主义马克思中国化”“国外主义马克思”“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实践”“传统文化”等栏目。



今日精选



《共产党宣言》中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探析

杰强 刘向东

摘要:《共产党宣言》分别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角度阐释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这将社会主义建立在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基础之上,摒弃了空想社会主义的“道德”基础,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性。同时,《共产党宣言》还分别从阶级斗争、共产主义政党的角度阐释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实现路径和组织保障,这将社会主义建立在了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实践基础之上,解决了空想社会主义缺乏科学路径的问题,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观能动性。《共产党宣言》中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是唯物史观的展现。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 科学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







作者简介:戚杰强(1979~),男,广西陆川人,广西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主义马克思信仰及相关问题。刘向东(1996~),男,湖南邵阳人,广西科技大学主义马克思学院在读研究生。








1848年《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的发表至今已有170多年了,但它仍然在深刻影响世界的变化。学术界对它的研究热情不减,尤其在中国,学术界对《宣言》研究的文献不下2000条。有的学者从语言学角度去探讨其翻译问题;有的从历史角度去探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问题;有的从经济学角度去分析其经济学思想;但更多的是研究其所隐含的思想及意义。例如,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人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全球化思想、所有制思想、现代性思想等。《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系统地用唯物史观阐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因而《宣言》成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那么,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用唯物史观阐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这个问题对于树立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一 生产力:科学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图片






(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工具





人类历史从有生命的个体存在开始,而个体一开始就面临着吃、穿、住、行等生存问题,即个体如何满足自身需要的问题。个体要解决自己的吃、穿、住、行等生存问题,必须要通过劳动进行生产。因而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人类在生产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在改变自己。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时,人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类生产自身生活资料的方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则取决于生产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说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当出现新的生产力时,其所支配的产品在质量和数量上发生变化,就会导致生产主体的物质生活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社会分工的改变,以及生产资料的价格变动。新的生产力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会推动所有制形式的改变。“分工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正因为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变化,才有了部落所有制、公社所有制、国家所有制、封建所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变迁。“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这表明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对于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主义制度具有决定性作用,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作为当时新的生产力代表,带来了生产主体物质生活的改变,从而导致生产主体创造新的社会分工方式,就会产生新的阶级群体,从而导致新的社会制度最终取代旧的社会制度。如果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没有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和封建主义制度的灭亡。

可见,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一定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着某种社会形态的存在。当生产力状况发生变化时就会导致新的社会形态出现,但是这需要生产力发展积累到相应的程度,才会由量变达到质变,最终出现新的社会形态。当然,这种社会形态在某个时期可能适度超前或适度落后于一定的生产力状况,但是总体上与生产力总是相适应。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使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改变,从而改变社会形态。因此,马克思说“对于工业发展的一定阶段来说,私有制是必要的”,“只有随着大工业的发展才有可能消灭私有制”。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也必须建立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离开了生产力这个物质条件,共产主义则无从谈起。而且这种生产力是超越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才得以推动社会形态的变革,从而取代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这个“现有的前提”主要是指物质生产条件,即生产力。“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这就是为这种联合创造各种物质条件,把现存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这表明,生产力对于建立共产主义极其重要,没有生产力的各种物质条件,无产阶级无法联合,共产主义从而不能实现。这就把共产主义建立在了客观物质基础之上,摒弃了空想社会主义的“道德”基础,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性。






(二)资产阶级用生产力推翻了封建制度,也将推翻自己





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资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和终将灭亡的过程。首先,资产阶级在封建行会的工业经营方式中产生,此时它还是封建主统治下被压迫的阶级,这个阶级充分利用了生产力发展的条件,使得这个阶级的物质条件不断丰富,从而不断改变社会分工的形式,在与封建阶级的对抗中缓慢壮大。其次,随着美洲的发现、海外殖民地的扩张,市场需求不断增加。这也为资产阶级的壮大提供了除生产力发展之外的条件,向内刺激着物质生产主体来创造更大规模的生产以及新的社会分工形式,创造更多的物质资料来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在这种外部因素的刺激下,工场手工业代替了封建行会的工业经营方式,资产阶级的力量得以积累,资产阶级成为同封建贵族抗衡的势力。最后,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机器生产的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这代表着生产力的状况进一步飞跃,资产阶级将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各方面影响牢牢掌握,按照其所规划的方向引导;而市场的不断扩大,也是资产阶级再生产要求下的变化,资产阶级主导了这一变化,同时这一变化也对资产阶级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外部推动作用,最终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推翻了封建制度并成为统治阶级。可见,资产阶级随着工业发展诞生于封建社会内部,作为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资产阶级所创造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分工模式都不同于封建社会,又随着生产力和工业进一步发展而不断壮大自身,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的扩张、社会分工的不断革新,最终推翻了封建主义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这说明资产阶级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顺应了生产力发展要求。

在资产阶级统治下,资本主义制度使生产力取得了极大发展。“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种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消除了封建所有制关系,例如,它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变成了利己的、赤裸的贸易交换关系;使农村屈服于城市;使人与人之间的分散状态变成了联合;使国家之间的生产和消费变成了世界性;等等。然而,让资产阶级意想不到的是,它所创造的生产力在消灭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否定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因为它无法使各个阶级之间的物质资料达到平衡状态,这也为共产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创造物质条件。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占有的社会产品越来越多,但所创造的分配制度并不能满足工人所需要的物质生存资料,导致工人的购买力下降,相对剩余产品不断出现,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这表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模式,是资产阶级创造并依赖的,但这种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却带来了阻碍资产阶级发展的效果,对于资产阶级来说,无异于是“饮鸩止渴”,这也表现出资本主义私有制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事实。“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这里的“关系”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资产阶级克服这种障碍,要么是“创造更先进的生产力”,要么是“消灭大量生产力”或“夺取新的市场”,但都无济于事,反而更加加重这种障碍。因为创造更先进的生产力无疑会加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适应、扩大各阶级物质生存资料的差距,出现更多相对剩余产品,产生对资本主义发展更大的阻碍;而消灭大量生产力又会激化阶级矛盾,任何阶级都不会接受生产力的倒退,从而回到原始的物质生活;夺取新的市场也最终会达到饱和状态,并且加深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所以,《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这表明,资产阶级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曾经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推翻了封建制度,而资本主义制度下不断发展的生产力,也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三)无产阶级掌握生产力,将通过生产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如果说资产阶级创造出来的生产力为共产主义提供了物质条件,那么其锻造出来的无产阶级则为共产主义提供了阶级条件。当无产阶级真正掌握生产资料、占有社会生产力的时候,将会建立新的社会形态,资产阶级必将被推翻。据此马克思指出:“随着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私有制也就终结了。”这说明无产阶级会联合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占有全部生产力,重新进行社会分工,产生新的分配制度,建立共产主义公有制。而无产阶级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就必须废除现存的占有方式,建立新的生产力占有方式。当然,无产阶级废除现存的占有方式,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这个物质条件就是生产力足够发展,无产阶级足够强大并且能够联合起来成为自为阶级,否则无产阶级无法废除现存占有方式。就如同马克思所说:“无产阶级在普遍激动的时代、在推翻封建社会的时期直接实现自己阶级利益的最初尝试,都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失败,这是由于当时无产阶级本身还不够发展,由于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还没有具备,这些条件只是资产阶级时代的产物。”这表明了当生产力未足够发展时,无论是生产资料还是生产方式,都是资产阶级领导、占据主导地位。资产阶级力量强大,无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无产阶级早期的革命运动不可避免地会失败;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也被自身制度的发展所束缚,无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力量不断削弱;当无产阶级解放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具备时,其力量不断增强,并会联合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二 公有制: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条件

图片






(一)每个社会总是存在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关于社会结构,马克思曾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段话至少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社会生产会形成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基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也就代表着生产关系是建立在一定程度的生产力基础之上的,受生产力的影响和制约;其根本就是生产力决定社会生产的方式,最终形成相对应的生产关系,即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因为生产关系是生产力所创造的,且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所以也受到人类社会的影响,其产生的生产关系也受到相应影响,可能高于或低于生产力发展状况,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到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到阻碍作用。二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这样的经济基础也会产生相应的上层建筑并使得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的调整或变革,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期落后于或不适应于自身发展。同时,如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适应模式,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同样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通常表现为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到促进作用;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到阻碍作用。三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作为人类物质生活的基础和根源,制约和影响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即制约和影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由生产力构成人类物质生活最底层的基础,继而是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依次向上制约与发展。同时,作为阶段化发展成果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对生产方式也有促进或阻碍作用。可见,对于一个社会形态而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其中,经济基础是建立于生产方式之上的,奠定了社会形态的根本,是社会形态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没有经济基础,社会形态不可能存在和发展;没有经济基础,生产力也无法发挥作用。而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关系在社会形态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资本主义私有制越来越无法适应强大的生产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之上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这种大生产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也充当了资产阶级剥削、压迫他人的工具,这也构成了资本主义的统治基础。没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就无法形成资本积累,资本主义则不能成为资本主义。《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这说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根本条件,资产阶级通过占据生产资料压迫、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而获取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奴役工人,并以此种方式进行不断地资本积累。当然,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之上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是超越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私人占有,并且曾经促使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所以才能逐渐具备推翻封建社会的力量。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技术越来越进步,生产力越来越发展,生产关系却没有发生新的变化,这就导致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越来越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自身局限性,无法创造新的生产关系,只能不断被迫扩大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距离,这也客观上要求一种新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来代替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这种新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公有制。“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已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这表明,资产阶级曾以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创造了庞大生产力,带来相对于封建社会完全不同的生产方式变革,并且取代了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但是随着生产力的极大发展,资产阶级越来越不能驾驭生产力的发展了,两者之间的矛盾对立更加清晰,更加无法调和与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反而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三)公有制是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要条件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度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组成生产关系的各个阶级都在反思与寻找,建立新兴的共产主义公有制也就成为必然。“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这种决裂概括起来就是“消灭私有制”。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消灭私有制并不是指废除一般的私有制,而是指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因此,公有制是共产主义的根本特征,也是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彻底解决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唯一指向,更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必然。不建立公有制,共产主义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但是,共产主义公有制并不是要“把个人财产变为社会财产”,而是要“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这里改变的只是财产的社会性质,以致财产不再具有阶级、剥削性质。而在资本主义社会,财产是资产阶级的专属权利,是资产阶级的“专有物”,是具有剥削性质的,因为它来源于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这种剩余劳动并不是工人主动创造的,而是在资产阶级压迫下被迫创造的,这种剩余价值在被工人创造后不属于工人所有,被资产阶级强行占有,整个过程中资产阶级对工人的精神和物质进行双重的压迫,是资产阶级剥削工人的体现,是死的劳动剥削活的劳动的展现。在共产主义社会,财产由于丧失了阶级性质,不再被某个阶级所单独占有和掌控,而成为共有的,财产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资本由剥削工人的手段变成了提高工人生活的手段。可见,共产主义公有制是要消灭资本的剥削性质,从根源上将资本转化,让资本为工人所用,而不让资本成为资产阶级手中的工具,成为奴役工人的力量。在这样的公有制下,共产主义才能不断壮大力量,从而取代资本主义。

三 阶级斗争:科学社会主义的实现路径

图片






(一)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宣言》在论述“资产和无产者”时,首先指出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说明阶级斗争并不是人类一开始就有,而是随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文字之后才有的社会现象。阶级斗争一出现,便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为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开斗争,并贯穿于人类发展的历史中。在奴隶社会,阶级斗争是自由民和奴隶的斗争;在封建社会,阶级斗争是贵族和平民的斗争;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是资产者和无产者的斗争。“至今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而这种对立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形式。”这表明,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普遍现象,历史依靠着不同时期的阶级斗争,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它推动着历史的不断变革,而不同时代的阶级斗争具有不同形式。阶级斗争的双方都代表自身阶级的利益,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展开相应的阶级斗争。每一次社会形态更替,都是阶级斗争的产物,都是被剥削阶级反抗剥削阶级、被统治阶级反抗统治阶级的结果。在阶级社会,不存在没有阶级斗争的历史时期,正是阶级斗争决定了历史的走向和发展,没有阶级斗争,就没有历史更替和社会进步。正如《宣言》所说,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

那么,哪个阶级会取得胜利?这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相关,先进的生产力代表先进的生产关系,代表先进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指明了社会发展方向,也将取代落后生产力的一方,最终必然取得胜利。尽管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起初在规模上、力量上不如代表落后生产力的阶级,而且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一方往往孕育于代表落后生产力的一方,同时也会受到周围落后生产力的压迫,但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会不断壮大,最终在规模上、力量上会超过代表落后生产力的阶级,并取得阶级斗争胜利,取代落后生产力所代表的社会制度。实质上,阶级斗争是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反映,当两者相适应时,阶级矛盾并不凸显;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难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阶级矛盾逐步上升就愈发凸显,这种阶级矛盾体现在例如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呈现出较严重的阶级斗争,直至爆发革命。因而,在社会发展的动力上,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正如马克思恩格斯说:“将近四十年来,我们都非常重视阶级斗争,认为它是历史的直接动力,特别是重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认为它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所以,我们决不能同那些想把这个阶级斗争从运动中勾销的人们一道走。”这里表明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阶级斗争,认为阶级斗争是不可忽略的历史进程,并将阶级斗争看作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二)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的斗争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是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直接斗争的结果。起初,资产阶级只是封建主统治下的被压迫阶级;后来,资产阶级通过对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把握和引导,成为专制君主国同贵族相抗衡的势力,而且是大君主国的主要基础;最后,资产阶级在不断积累力量的过程中,联合农民、工场工人、手工业者推翻了封建统治阶级,实现了资产阶级统治。在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的斗争中,资产阶级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变革的产物,代表当时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着当时被压迫阶级的利益,是先进的阶级;封建阶级则是传统生产方式的代表,代表着落后生产力,无法适应新生产力发展要求,最终被资产阶级取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这说明,资产阶级曾经代表了生产力发展方向,它带领着长期受到封建主义压迫的阶级进行反抗,因而有非常强烈的革命愿望,也发动过阶级斗争,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因此,资产阶级在当时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是先进的,资产阶级战胜封建阶级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所创造的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主义社会离不开阶级斗争,作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团体,必须要发动阶级斗争来创造新的社会形态,没有阶级斗争,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自然而然代替封建主义社会,只有在阶级斗争的推动下,才能达到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目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历史就是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相互斗争、结果是资产阶级取得胜利的过程。






(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将实现共产主义






《宣言》指出,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阶级、旧的压迫条件、旧的斗争形式。这说明资本主义社会仍是阶级社会,仍存在阶级对立、阶级矛盾,仍存在阶级斗争。事实上,资本主义社会从成立起就存在阶级斗争,只是这个阶级斗争简单化了,阶级之间的界限日趋明显,阶级之间的划分也变得更加清晰,日益变成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最初是自发的捣毁机器、烧毁工厂,后来演变为联合的暴力革命,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无产阶级能否战胜资产阶级?答案是肯定的。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无产阶级自诞生之日起就一无所有,甚至难以维持“奴隶般”的生活,只能摧毁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免受资产阶级的剥削与压迫,才能取得社会生产力以维持自己的生活。而且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是绝大多数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最终能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已的统治”。“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充满信心。这也正是马克思恩格斯超越空想社会主义的卓越之处。马克思恩格斯从实践斗争的角度解释了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主义社会的历史条件,并且从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历史实践说明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必将实现共产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者和形形色色的社会庸医在工人阶级运动以外寻求资本主义社会解放,要么是空想,要么不触及资本主义根基,未能找到社会主义的根源及其实践性,以及实现共产主义的科学方法。

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的是共产主义社会。《宣言》指出:“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这说明,共产主义要用新的所有制代替资本主义所有制,即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也是共产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必要条件。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劳动是自由的,是人类最本质的活动,劳动不再受资本支配,也不再是谋生的手段,是人类主动创造的;相反,资本受劳动支配,并为劳动服务,资本不再是压迫工人创造剩余劳动的工具,而是成为发展劳动技能的力量。“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不过是增殖已经积累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的劳动只不过是扩大、丰富和促进工人的生活过程的一种手段。”这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劳动只是资本积累的手段,资本通过不断压榨工人的剩余劳动,进行对工人生存资料的控制;而在共产主义社会,工人的劳动不是维持生活的基本手段,资本已成为促进工人生活的手段。“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里的“每个人”指现实中具有不同条件约束的每个人,是“特殊的人”;“一切人”指理念中不受任何条件约束的人,是“共性的人”。每个“特殊的人”得到了自由发展,不再受到各方面条件的约束,“所有人”“共性的人”才能得到自由发展,最终变成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主体。这与黑格尔的思想有根本不同,在黑格尔看来,“特殊的人”只不过是“共性的人”的理念实现而已。可见,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必将使每个无产者得到自由和解放,必将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推翻资本主义社会,也必将会带来共产主义的实现。

四 共产主义政党:科学社会主义的组织保障

图片






(一)共产主义政党代表无产阶级利益





在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无产阶级需要建立自己的组织,将每一个无产阶级个体联合起来,共产主义政党应运而生。共产主义政党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政党,它由每一个无产阶级组成,始终代表无产阶级革命的利益,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推动作用。作为无产阶级的组织,它将领导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并且不断壮大自身,最终取得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胜利。所以共产主义政党是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组织保障。正如《宣言》所说,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可见,共产主义政党在无产阶级运动中,是以无产阶级为核心,将压迫无产阶级的资产阶级统治推翻,以实现无产阶级统治为目标,这与无产阶级使命是一致的。首先,共产主义政党努力使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利益的共同性,并让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成为阶级力量,共同反抗资产阶级;其次,共产主义政党认真分析无产阶级运动的历史前提和发展规律,并明确指出与资产阶级的根源不同、立场不同,以及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为无产阶级认识自身的历史地位以及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结果不断积累经验并创造理论指导,推动无产阶级运动向前发展;最后,共产主义政党通过先进分子引导无产阶级投入革命,将先进分子与无产阶级相结合、相适应,扩大成拥有共同理想信仰的阶级团体,并取得革命胜利。从实践上看,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以代表无产阶级利益、为无产阶级利益奋斗为己任,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使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没有中华民族、人民大众今天的小康生活。所以,共产主义政党是无产阶级利益的忠实代表,代表着坚决的维护无产阶级自身的利益;是连接先进知识分子与无产阶级的桥梁,是共产主义政党将先进知识分子与无产阶级相融合、树立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共同理想信念;是促使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实现人民大众自由全面发展的组织保障。在任何时候,共产主义政党都会与无产阶级站在统一战线,不断领导无产阶级,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二)共产主义政党目的是消灭私有制





《宣言》明确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这里的“私有制”指资本主义私有制。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中,资产阶级占据生产资料,在生产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无产阶级不掌握生产资料,资产阶级通过雇用无产阶级的劳动进行生产。这种雇佣劳动关系所覆盖的范围仅仅是雇用无产阶级在社会劳动时间内的,并不包含无产阶级受压迫剥削而产生的剩余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与雇佣劳动是对立的,资产阶级通过资本剥削雇佣劳动而获得财产,其中包含了无产阶级剩余劳动所产生的剩余价值,而无产阶级仅仅为增殖资本劳动,并不具有主动性,只有在资本需要的时候才劳动,劳动的原因仅是为了支付其物质生存资料所需,无产阶级最终一无所有。因此,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并不是要消灭个人挣得的、自己劳动得来的财产(无产阶级也没有财产),并不是对劳动所得的私有财产进行否定,而是要消灭资产阶级通过资本剥削工人得来的财产,这部分财产并不是资产阶级通过支付劳动报酬而获得的,是对工人的压迫与剥削;并不是要消灭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权力,而是要消灭个人利用生产资料去剥削他人的权力,使得无产阶级可以通过自我的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维护个人通过劳动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这里明显指出个人可以占有社会产品,但是这种占有是有条件的,是通过个人劳动所获得的,并强调不可以通过占有的社会产品去剥削和奴役他人,无论是直接占有他人劳动产品,还是通过掌握的社会产品间接地占有他人劳动,或是任何虚假掩饰下对他人劳动的占有,都是与共产主义的宗旨相违背的。可见,共产主义消灭私有制主要是消灭存在剥削的私有,而不是不允许个人占有社会产品。共产主义政党的目的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实质上是要消灭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劳动的私人占有,消灭剥夺无产阶级劳动主动性的压迫,消灭阻碍无产阶级自由全面发展的行为,消灭无产阶级遭受剥削、遭受奴役的“异化”现象;实质上是要解放无产阶级,将无产阶级劳动的主动性解放,为无产阶级实现自由全面发展。这是无产阶级想要通过阶级斗争获取的,与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是相一致的,所以共产主义政党才能联合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来消灭私有制。






(三)共产主义政党联合一切可能的力量实现自己的目的





共产主义政党为了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并不排斥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共产主义政党从无产阶级的利益出发,站在无产阶级的角度,联合所有一切可团结的力量,来实现无产阶级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宣言》指出:“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这说明,共产党人支持一切反对封建主义或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运动,共产主义政党认为只要是反对封建主义或资本主义制度的团体,都可以融入无产阶级,并为无产阶级解放做出贡献,而不管这个革命运动的主体是谁。这表明共产主义政党是真正起革命作用的党,具有无比宽广的胸怀和气度;它容纳接收所有愿意与无产阶级站在统一战线的革命运动,并助力其与无产阶级的融合,只要是反对现存不合理事物的革命运动均支持。但是,共产党人在支持这些革命运动的过程中,均强调所有制问题是运动的基本问题,这也表明了共产主义政党始终坚持自己的独立性,矢志不渝追求自己的目标,并不会因为与任何革命运动的融合,就改变自身的初心与使命,归根结底仍是为了实现对无产阶级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从而不被现实形形色色的革命运动迷失方向。换言之,共产党人虽然支持一切反对封建主义或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运动,但是没有任何因素会动摇其根本目标,即最终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除此之外,共产党人为了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不排斥共同受到资本主义制度压迫的阶级,而且会尽可能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因此,共产主义政党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这表明共产主义政党是意志坚定、不屈不挠、善于团结的党,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听取意见、实现无产阶级自由全面发展的党,是无产阶级的坚强后盾,也为无产阶级的融合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组织保障。

综上所述,《宣言》分别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唯物史观角度阐释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将社会主义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相联系,将社会主义建立在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基础之上,摒弃了空想社会主义的“道德”基础,解决了空想社会主义没有实践来源的问题,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性。同时,《宣言》还分别从阶级斗争、共产主义政党的角度阐释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实现路径和组织保障,这将社会主义建立在了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实践基础之上,通过阶级斗争证明了无产阶级同样可以创造历史、推动历史的发展,解决了空想社会主义缺乏科学路径的问题,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观能动性。可见,《宣言》中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是唯物史观的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统一的结果,既遵循了中国历史发展规律又体现了人民大众的主体选择。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不断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才能带领人民群众不断推动和创造历史的新发展、新高度。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充满自信,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声明:本号以推送《新时代马克思论丛》文章为主,本号所推文章版权归作者和本刊所有,此外,本号推送的其他信息,均为了交流共享,若有侵权,请与后台联系,我们将积极处理。







本刊热忱欢迎校内外专家学者惠赐佳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