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圖片

《新時代主義馬克思論叢》創辦於2019年,由貴州師範大學主管、貴州師範大學主義馬克思學院與《貴州師範大學學報》聯合主辦,設有“主義馬克思基本原理”“主義馬克思中國化”“國外主義馬克思”“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思想政治教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實踐”等欄目。

《新時代主義馬克思論叢》由貴州師範大學主管、貴州師範大學主義馬克思學院與《貴州師範大學學報》聯合主辦,設有“主義馬克思基本原理”“主義馬克思中國化”“國外主義馬克思”“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思想政治教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實踐”“傳統文化”等欄目。



今日精選



《共產黨宣言》中的科學社會主義思想探析

傑強 劉向東

摘要:《共產黨宣言》分別從生產力、生產關係的角度闡釋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物質條件和社會條件,這將社會主義建立在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矛盾運動規律基礎之上,摒棄了空想社會主義的“道德”基礎,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客觀規律性。同時,《共產黨宣言》還分別從階級鬥爭、共產主義政黨的角度闡釋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實現路徑和組織保障,這將社會主義建立在了無產階級和共產黨人的實踐基礎之上,解決了空想社會主義缺乏科學路徑的問題,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的主觀能動性。《共產黨宣言》中的科學社會主義思想體現了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的統一,是唯物史觀的展現。

關鍵詞:《共產黨宣言》 科學社會主義 唯物史觀







作者簡介:戚傑強(1979~),男,廣西陸川人,廣西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爲主義馬克思信仰及相關問題。劉向東(1996~),男,湖南邵陽人,廣西科技大學主義馬克思學院在讀研究生。








1848年《共產黨宣言》(以下簡稱《宣言》)的發表至今已有170多年了,但它仍然在深刻影響世界的變化。學術界對它的研究熱情不減,尤其在中國,學術界對《宣言》研究的文獻不下2000條。有的學者從語言學角度去探討其翻譯問題;有的從歷史角度去探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問題;有的從經濟學角度去分析其經濟學思想;但更多的是研究其所隱含的思想及意義。例如,歷史唯物主義、科學社會主義思想、人自由全面發展思想、全球化思想、所有制思想、現代性思想等。《宣言》是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系統地用唯物史觀闡釋科學社會主義思想,因而《宣言》成爲科學社會主義誕生的標誌。那麼,馬克思恩格斯是怎樣用唯物史觀闡釋科學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解這個問題對於樹立科學社會主義思想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具有重要意義。

一 生產力:科學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

圖片






(一)生產力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主要工具





人類歷史從有生命的個體存在開始,而個體一開始就面臨着喫、穿、住、行等生存問題,即個體如何滿足自身需要的問題。個體要解決自己的喫、穿、住、行等生存問題,必須要通過勞動進行生產。因而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物質生活本身”。人類在生產物質生活的同時,也在改變自己。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時,人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人類生產自身生活資料的方式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係則取決於生產力。“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係取決於每一個民族的生產力、分工和內部交往的發展程度。”這說明,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決定着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當出現新的生產力時,其所支配的產品在質量和數量上發生變化,就會導致生產主體的物質生活發生變化,從而引起社會分工的改變,以及生產資料的價格變動。新的生產力會引起分工的進一步發展,分工的進一步發展會推動所有制形式的改變。“分工的各個不同發展階段,同時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種不同形式。”正因爲生產力和分工的發展變化,纔有了部落所有制、公社所有制、國家所有制、封建所有制、資本主義所有制的變遷。“沒有蒸汽機和珍妮走錠精紡機就不能消滅奴隸制;沒有改良的農業就不能消滅農奴制。”這表明蒸汽機和珍妮走錠精紡機對於資本主義制度代替封建主義制度具有決定性作用,蒸汽機和珍妮走錠精紡機作爲當時新的生產力代表,帶來了生產主體物質生活的改變,從而導致生產主體創造新的社會分工方式,就會產生新的階級羣體,從而導致新的社會制度最終取代舊的社會制度。如果沒有蒸汽機和珍妮走錠精紡機,就沒有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生和封建主義制度的滅亡。

可見,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一定的生產力狀況決定着某種社會形態的存在。當生產力狀況發生變化時就會導致新的社會形態出現,但是這需要生產力發展積累到相應的程度,纔會由量變達到質變,最終出現新的社會形態。當然,這種社會形態在某個時期可能適度超前或適度落後於一定的生產力狀況,但是總體上與生產力總是相適應。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使生產資料所有制發生改變,從而改變社會形態。因此,馬克思說“對於工業發展的一定階段來說,私有制是必要的”,“只有隨着大工業的發展纔有可能消滅私有制”。共產主義作爲一種社會形態,也必須建立在一定生產力基礎上,離開了生產力這個物質條件,共產主義則無從談起。而且這種生產力是超越現階段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才得以推動社會形態的變革,從而取代私有制,實現共產主義。“我們所稱爲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有的前提產生的。”這個“現有的前提”主要是指物質生產條件,即生產力。“建立共產主義實質上具有經濟的性質,這就是爲這種聯合創造各種物質條件,把現存的條件變成聯合的條件。”這表明,生產力對於建立共產主義極其重要,沒有生產力的各種物質條件,無產階級無法聯合,共產主義從而不能實現。這就把共產主義建立在了客觀物質基礎之上,摒棄了空想社會主義的“道德”基礎,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客觀規律性。






(二)資產階級用生產力推翻了封建制度,也將推翻自己





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分析了資產階級的產生、發展和終將滅亡的過程。首先,資產階級在封建行會的工業經營方式中產生,此時它還是封建主統治下被壓迫的階級,這個階級充分利用了生產力發展的條件,使得這個階級的物質條件不斷豐富,從而不斷改變社會分工的形式,在與封建階級的對抗中緩慢壯大。其次,隨着美洲的發現、海外殖民地的擴張,市場需求不斷增加。這也爲資產階級的壯大提供了除生產力發展之外的條件,向內刺激着物質生產主體來創造更大規模的生產以及新的社會分工形式,創造更多的物質資料來滿足海外市場的需求;在這種外部因素的刺激下,工場手工業代替了封建行會的工業經營方式,資產階級的力量得以積累,資產階級成爲同封建貴族抗衡的勢力。最後,隨着市場的進一步擴大,機器生產的現代大工業代替了工場手工業,這代表着生產力的狀況進一步飛躍,資產階級將生產力發展所帶來的各方面影響牢牢掌握,按照其所規劃的方向引導;而市場的不斷擴大,也是資產階級再生產要求下的變化,資產階級主導了這一變化,同時這一變化也對資產階級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外部推動作用,最終資產階級進一步壯大,推翻了封建制度併成爲統治階級。可見,資產階級隨着工業發展誕生於封建社會內部,作爲新的生產力的代表,資產階級所創造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分工模式都不同於封建社會,又隨着生產力和工業進一步發展而不斷壯大自身,通過生產力的發展、市場的擴張、社會分工的不斷革新,最終推翻了封建主義制度,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現代資產階級本身是一個長期發展過程的產物,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一系列變革的產物。”這說明資產階級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順應了生產力發展要求。

在資產階級統治下,資本主義制度使生產力取得了極大發展。“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這種生產力的極大發展,消除了封建所有制關係,例如,它讓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係變成了利己的、赤裸的貿易交換關係;使農村屈服於城市;使人與人之間的分散狀態變成了聯合;使國家之間的生產和消費變成了世界性;等等。然而,讓資產階級意想不到的是,它所創造的生產力在消滅封建制度、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否定資本主義制度本身。因爲它無法使各個階級之間的物質資料達到平衡狀態,這也爲共產主義的產生與發展創造物質條件。隨着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資產階級佔有的社會產品越來越多,但所創造的分配製度並不能滿足工人所需要的物質生存資料,導致工人的購買力下降,相對剩餘產品不斷出現,經濟危機週期性爆發。這表明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生產力發展模式,是資產階級創造並依賴的,但這種制度下的生產力發展卻帶來了阻礙資產階級發展的效果,對於資產階級來說,無異於是“飲鴆止渴”,這也表現出資本主義私有制越來越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事實。“生產力已經強大到這種關係所不能適應的地步,它已經受到這種關係的阻礙。”這裏的“關係”指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而資產階級克服這種障礙,要麼是“創造更先進的生產力”,要麼是“消滅大量生產力”或“奪取新的市場”,但都無濟於事,反而更加加重這種障礙。因爲創造更先進的生產力無疑會加劇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不適應、擴大各階級物質生存資料的差距,出現更多相對剩餘產品,產生對資本主義發展更大的阻礙;而消滅大量生產力又會激化階級矛盾,任何階級都不會接受生產力的倒退,從而回到原始的物質生活;奪取新的市場也最終會達到飽和狀態,並且加深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矛盾。所以,《宣言》指出,“資產階級的關係已經太狹窄了,再容納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財富了”,“資產階級用來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現在卻對準資產階級自己了。”這表明,資產階級創造出來的生產力,曾經作爲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推翻了封建制度,而資本主義制度下不斷發展的生產力,也將推翻資本主義制度本身。






(三)無產階級掌握生產力,將通過生產力推翻資產階級統治





如果說資產階級創造出來的生產力爲共產主義提供了物質條件,那麼其鍛造出來的無產階級則爲共產主義提供了階級條件。當無產階級真正掌握生產資料、佔有社會生產力的時候,將會建立新的社會形態,資產階級必將被推翻。據此馬克思指出:“隨着聯合起來的個人對全部生產力的佔有,私有制也就終結了。”這說明無產階級會聯合起來推翻資產階級統治,佔有全部生產力,重新進行社會分工,產生新的分配製度,建立共產主義公有制。而無產階級對全部生產力的佔有,就必須廢除現存的佔有方式,建立新的生產力佔有方式。當然,無產階級廢除現存的佔有方式,需要具備一定的物質條件,這個物質條件就是生產力足夠發展,無產階級足夠強大並且能夠聯合起來成爲自爲階級,否則無產階級無法廢除現存佔有方式。就如同馬克思所說:“無產階級在普遍激動的時代、在推翻封建社會的時期直接實現自己階級利益的最初嘗試,都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失敗,這是由於當時無產階級本身還不夠發展,由於無產階級解放的物質條件還沒有具備,這些條件只是資產階級時代的產物。”這表明了當生產力未足夠發展時,無論是生產資料還是生產方式,都是資產階級領導、佔據主導地位。資產階級力量強大,無產階級力量過於弱小,無產階級早期的革命運動不可避免地會失敗;而隨着生產力的發展,資產階級也被自身制度的發展所束縛,無法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狀況,力量不斷削弱;當無產階級解放所必需的物質條件具備時,其力量不斷增強,並會聯合起來推翻資產階級統治。

二 公有制:科學社會主義的社會條件

圖片






(一)每個社會總是存在與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係





關於社會結構,馬克思曾說:“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爲轉移的關係,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係。這些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着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這段話至少包括三層含義。一是社會生產會形成生產關係,這些生產關係以一定的社會分工爲基礎,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相適應,也就代表着生產關係是建立在一定程度的生產力基礎之上的,受生產力的影響和制約;其根本就是生產力決定社會生產的方式,最終形成相對應的生產關係,即有什麼樣的生產力就有什麼樣的生產關係。同時,生產關係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因爲生產關係是生產力所創造的,且存在於人類社會的,所以也受到人類社會的影響,其產生的生產關係也受到相應影響,可能高於或低於生產力發展狀況,當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生產關係對生產力起到促進作用;當生產關係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生產關係對生產力起到阻礙作用。二是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這樣的經濟基礎也會產生相應的上層建築並使得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適應。經濟基礎狀況決定上層建築的發展方向,決定上層建築的調整或變革,不允許上層建築長期落後於或不適應於自身發展。同時,如同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的適應模式,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同樣具有反作用,這種反作用通常表現爲當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時,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起到促進作用;當上層建築不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時,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起到阻礙作用。三是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二者作爲人類物質生活的基礎和根源,制約和影響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即制約和影響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由生產力構成人類物質生活最底層的基礎,繼而是生產關係、經濟基礎、上層建築,依次向上制約與發展。同時,作爲階段化發展成果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對生產方式也有促進或阻礙作用。可見,對於一個社會形態而言,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構成了社會的基本結構。其中,經濟基礎是建立於生產方式之上的,奠定了社會形態的根本,是社會形態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沒有經濟基礎,社會形態不可能存在和發展;沒有經濟基礎,生產力也無法發揮作用。而經濟基礎是生產關係的總和,生產關係在社會形態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資本主義私有制越來越無法適應強大的生產力





在資本主義社會,建立在社會化大生產之上的生產資料私人佔有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這種大生產的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也充當了資產階級剝削、壓迫他人的工具,這也構成了資本主義的統治基礎。沒有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就無法形成資本積累,資本主義則不能成爲資本主義。《宣言》指出,“資產階級生存和統治的根本條件,是財富在私人手裏的積累,是資本的形成和增殖”。這說明,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是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根本條件,資產階級通過佔據生產資料壓迫、剝削工人的剩餘勞動而獲取剩餘價值,剩餘價值再轉化爲資本奴役工人,並以此種方式進行不斷地資本積累。當然,建立在社會化大生產之上的生產資料私人佔有是超越於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私人佔有,並且曾經促使了生產力的極大發展,所以才能逐漸具備推翻封建社會的力量。然而,隨着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技術越來越進步,生產力越來越發展,生產關係卻沒有發生新的變化,這就導致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人佔有越來越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由於資本主義制度的自身侷限性,無法創造新的生產關係,只能不斷被迫擴大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相適應的距離,這也客觀上要求一種新的生產資料所有制來代替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這種新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即生產資料公有制。“資產階級的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資產階級的所有制關係,這個曾經彷彿用法術創造瞭如此龐大的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的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現在像一個魔法師一樣不能再支配自已用法術呼喚出來的魔鬼了。”這表明,資產階級曾以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創造了龐大生產力,帶來相對於封建社會完全不同的生產方式變革,並且取代了封建社會的生產方式。但是隨着生產力的極大發展,資產階級越來越不能駕馭生產力的發展了,兩者之間的矛盾對立更加清晰,更加無法調和與改變,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反而成爲阻礙生產力發展的桎梏。






(三)公有制是共產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必要條件






隨着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度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組成生產關係的各個階級都在反思與尋找,建立新興的共產主義公有制也就成爲必然。“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同傳統的所有制關係實行最徹底的決裂。”這種決裂概括起來就是“消滅私有制”。這其中最爲重要的消滅私有制並不是指廢除一般的私有制,而是指廢除資本主義私有制。因此,公有制是共產主義的根本特徵,也是共產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要求,是徹底解決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唯一指向,更是生產力發展的歷史必然。不建立公有制,共產主義不是真正的共產主義。但是,共產主義公有制並不是要“把個人財產變爲社會財產”,而是要“把資本變爲公共的、屬於社會全體成員的財產”。這裏改變的只是財產的社會性質,以致財產不再具有階級、剝削性質。而在資本主義社會,財產是資產階級的專屬權利,是資產階級的“專有物”,是具有剝削性質的,因爲它來源於工人的剩餘勞動所創造的剩餘價值,這種剩餘勞動並不是工人主動創造的,而是在資產階級壓迫下被迫創造的,這種剩餘價值在被工人創造後不屬於工人所有,被資產階級強行佔有,整個過程中資產階級對工人的精神和物質進行雙重的壓迫,是資產階級剝削工人的體現,是死的勞動剝削活的勞動的展現。在共產主義社會,財產由於喪失了階級性質,不再被某個階級所單獨佔有和掌控,而成爲共有的,財產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種手段”。資本由剝削工人的手段變成了提高工人生活的手段。可見,共產主義公有制是要消滅資本的剝削性質,從根源上將資本轉化,讓資本爲工人所用,而不讓資本成爲資產階級手中的工具,成爲奴役工人的力量。在這樣的公有制下,共產主義才能不斷壯大力量,從而取代資本主義。

三 階級鬥爭:科學社會主義的實現路徑

圖片






(一)階級鬥爭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宣言》在論述“資產和無產者”時,首先指出人類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這說明階級鬥爭並不是人類一開始就有,而是隨着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了文字之後纔有的社會現象。階級鬥爭一出現,便成爲人類歷史發展的動力,是爲維護本階級的利益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展開鬥爭,並貫穿於人類發展的歷史中。在奴隸社會,階級鬥爭是自由民和奴隸的鬥爭;在封建社會,階級鬥爭是貴族和平民的鬥爭;而在資本主義社會,階級鬥爭是資產者和無產者的鬥爭。“至今的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在階級對立中運動的,而這種對立在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形式。”這表明,階級鬥爭是歷史發展的普遍現象,歷史依靠着不同時期的階級鬥爭,才能不斷地向前發展;它推動着歷史的不斷變革,而不同時代的階級鬥爭具有不同形式。階級鬥爭的雙方都代表自身階級的利益,爲了維護自身利益,展開相應的階級鬥爭。每一次社會形態更替,都是階級鬥爭的產物,都是被剝削階級反抗剝削階級、被統治階級反抗統治階級的結果。在階級社會,不存在沒有階級鬥爭的歷史時期,正是階級鬥爭決定了歷史的走向和發展,沒有階級鬥爭,就沒有歷史更替和社會進步。正如《宣言》所說,自由民和奴隸、貴族和平民、領主和農奴、行會師傅和幫工,一句話,壓迫者和被壓迫者,始終處於相互對立的地位,進行不斷的、有時隱蔽有時公開的鬥爭,而每一次鬥爭的結局都是整個社會受到革命改造或者鬥爭的各階級同歸於盡。

那麼,哪個階級會取得勝利?這與當時的社會生產力發展相關,先進的生產力代表先進的生產關係,代表先進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代表先進生產力的階級指明瞭社會發展方向,也將取代落後生產力的一方,最終必然取得勝利。儘管代表先進生產力的階級起初在規模上、力量上不如代表落後生產力的階級,而且代表先進生產力的一方往往孕育於代表落後生產力的一方,同時也會受到周圍落後生產力的壓迫,但是隨着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代表先進生產力的階級會不斷壯大,最終在規模上、力量上會超過代表落後生產力的階級,並取得階級鬥爭勝利,取代落後生產力所代表的社會制度。實質上,階級鬥爭是對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矛盾的反映,當兩者相適應時,階級矛盾並不凸顯;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生產關係難以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時候,階級矛盾逐步上升就愈發凸顯,這種階級矛盾體現在例如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並呈現出較嚴重的階級鬥爭,直至爆發革命。因而,在社會發展的動力上,階級鬥爭是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正如馬克思恩格斯說:“將近四十年來,我們都非常重視階級鬥爭,認爲它是歷史的直接動力,特別是重視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階級鬥爭,認爲它是現代社會變革的巨大槓桿;所以,我們決不能同那些想把這個階級鬥爭從運動中勾銷的人們一道走。”這裏表明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視階級鬥爭,認爲階級鬥爭是不可忽略的歷史進程,並將階級鬥爭看作推動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二)資產階級與封建階級的鬥爭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





資本主義社會是資產階級和封建階級直接鬥爭的結果。起初,資產階級只是封建主統治下的被壓迫階級;後來,資產階級通過對生產力發展狀況的把握和引導,成爲專制君主國同貴族相抗衡的勢力,而且是大君主國的主要基礎;最後,資產階級在不斷積累力量的過程中,聯合農民、工場工人、手工業者推翻了封建統治階級,實現了資產階級統治。在資產階級與封建階級的鬥爭中,資產階級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變革的產物,代表當時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代表着當時被壓迫階級的利益,是先進的階級;封建階級則是傳統生產方式的代表,代表着落後生產力,無法適應新生產力發展要求,最終被資產階級取代,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宣言》指出,“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這說明,資產階級曾經代表了生產力發展方向,它帶領着長期受到封建主義壓迫的階級進行反抗,因而有非常強烈的革命願望,也發動過階級鬥爭,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因此,資產階級在當時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是先進的,資產階級戰勝封建階級也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趨勢,它所創造的資本主義社會代替封建主義社會也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但是,資本主義社會代替封建主義社會離不開階級鬥爭,作爲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團體,必須要發動階級鬥爭來創造新的社會形態,沒有階級鬥爭,資本主義社會不可能自然而然代替封建主義社會,只有在階級鬥爭的推動下,才能達到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目的。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的歷史就是資產階級與封建階級相互鬥爭、結果是資產階級取得勝利的過程。






(三)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鬥爭將實現共產主義






《宣言》指出,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並沒有消滅階級對立,只是用新的階級、新的壓迫條件、新的鬥爭形式代替了舊的階級、舊的壓迫條件、舊的鬥爭形式。這說明資本主義社會仍是階級社會,仍存在階級對立、階級矛盾,仍存在階級鬥爭。事實上,資本主義社會從成立起就存在階級鬥爭,只是這個階級鬥爭簡單化了,階級之間的界限日趨明顯,階級之間的劃分也變得更加清晰,日益變成爲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鬥爭。無產階級反抗資產階級的鬥爭最初是自發的搗毀機器、燒燬工廠,後來演變爲聯合的暴力革命,以推翻資產階級統治。無產階級能否戰勝資產階級?答案是肯定的。無產階級是真正革命的階級。其餘的階級都隨着大工業的發展而日趨沒落和滅亡,無產階級卻是大工業本身的產物。無產階級自誕生之日起就一無所有,甚至難以維持“奴隸般”的生活,只能摧毀資本主義私有制,才能免受資產階級的剝削與壓迫,才能取得社會生產力以維持自己的生活。而且無產階級反抗資產階級的鬥爭是絕大多數的、爲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運動,最終能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而建立自已的統治”。“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可見,馬克思恩格斯對資產階級滅亡和無產階級勝利充滿信心。這也正是馬克思恩格斯超越空想社會主義的卓越之處。馬克思恩格斯從實踐鬥爭的角度解釋了資本主義社會取代封建主義社會的歷史條件,並且從生產力發展與生產關係相適應的歷史實踐說明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鬥爭必將實現共產主義。空想社會主義者和形形色色的社會庸醫在工人階級運動以外尋求資本主義社會解放,要麼是空想,要麼不觸及資本主義根基,未能找到社會主義的根源及其實踐性,以及實現共產主義的科學方法。

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取代資本主義私有制,建立的是共產主義社會。《宣言》指出:“共產主義的特徵,並不是要廢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廢除資產階級的所有制。”這說明,共產主義要用新的所有制代替資本主義所有制,即用生產資料公有制代替生產資料私有制,這也是共產主義社會取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必要條件。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共產主義社會,勞動是自由的,是人類最本質的活動,勞動不再受資本支配,也不再是謀生的手段,是人類主動創造的;相反,資本受勞動支配,併爲勞動服務,資本不再是壓迫工人創造剩餘勞動的工具,而是成爲發展勞動技能的力量。“在資產階級社會里,活的勞動只不過是增殖已經積累的勞動的一種手段。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已經積累的勞動只不過是擴大、豐富和促進工人的生活過程的一種手段。”這說明,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的勞動只是資本積累的手段,資本通過不斷壓榨工人的剩餘勞動,進行對工人生存資料的控制;而在共產主義社會,工人的勞動不是維持生活的基本手段,資本已成爲促進工人生活的手段。“代替那存在着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這裏的“每個人”指現實中具有不同條件約束的每個人,是“特殊的人”;“一切人”指理念中不受任何條件約束的人,是“共性的人”。每個“特殊的人”得到了自由發展,不再受到各方面條件的約束,“所有人”“共性的人”才能得到自由發展,最終變成共產主義社會中的主體。這與黑格爾的思想有根本不同,在黑格爾看來,“特殊的人”只不過是“共性的人”的理念實現而已。可見,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鬥爭,必將使每個無產者得到自由和解放,必將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推翻資本主義社會,也必將會帶來共產主義的實現。

四 共產主義政黨:科學社會主義的組織保障

圖片






(一)共產主義政黨代表無產階級利益





在無產階級反抗資產階級的鬥爭中,無產階級需要建立自己的組織,將每一個無產階級個體聯合起來,共產主義政黨應運而生。共產主義政黨是代表無產階級利益的政黨,它由每一個無產階級組成,始終代表無產階級革命的利益,爲無產階級革命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推動作用。作爲無產階級的組織,它將領導無產階級進行階級鬥爭,並且不斷壯大自身,最終取得與資產階級鬥爭的勝利。所以共產主義政黨是無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的組織保障。正如《宣言》所說,使無產階級形成爲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由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可見,共產主義政黨在無產階級運動中,是以無產階級爲核心,將壓迫無產階級的資產階級統治推翻,以實現無產階級統治爲目標,這與無產階級使命是一致的。首先,共產主義政黨努力使無產階級意識到自身利益的共同性,並讓無產階級聯合起來成爲階級力量,共同反抗資產階級;其次,共產主義政黨認真分析無產階級運動的歷史前提和發展規律,並明確指出與資產階級的根源不同、立場不同,以及所代表的階級利益不同,爲無產階級認識自身的歷史地位以及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結果不斷積累經驗並創造理論指導,推動無產階級運動向前發展;最後,共產主義政黨通過先進分子引導無產階級投入革命,將先進分子與無產階級相結合、相適應,擴大成擁有共同理想信仰的階級團體,並取得革命勝利。從實踐上看,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以代表無產階級利益、爲無產階級利益奮鬥爲己任,帶領廣大人民羣衆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使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沒有中華民族、人民大衆今天的小康生活。所以,共產主義政黨是無產階級利益的忠實代表,代表着堅決的維護無產階級自身的利益;是連接先進知識分子與無產階級的橋樑,是共產主義政黨將先進知識分子與無產階級相融合、樹立實現人全面發展的共同理想信念;是促使無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實現人民大衆自由全面發展的組織保障。在任何時候,共產主義政黨都會與無產階級站在統一戰線,不斷領導無產階級,實現每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二)共產主義政黨目的是消滅私有制





《宣言》明確指出:“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爲一句話:消滅私有制。”這裏的“私有制”指資本主義私有制。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中,資產階級佔據生產資料,在生產活動中佔據主導地位,無產階級不掌握生產資料,資產階級通過僱用無產階級的勞動進行生產。這種僱傭勞動關係所覆蓋的範圍僅僅是僱用無產階級在社會勞動時間內的,並不包含無產階級受壓迫剝削而產生的剩餘勞動。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資本與僱傭勞動是對立的,資產階級通過資本剝削僱傭勞動而獲得財產,其中包含了無產階級剩餘勞動所產生的剩餘價值,而無產階級僅僅爲增殖資本勞動,並不具有主動性,只有在資本需要的時候才勞動,勞動的原因僅是爲了支付其物質生存資料所需,無產階級最終一無所有。因此,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並不是要消滅個人掙得的、自己勞動得來的財產(無產階級也沒有財產),並不是對勞動所得的私有財產進行否定,而是要消滅資產階級通過資本剝削工人得來的財產,這部分財產並不是資產階級通過支付勞動報酬而獲得的,是對工人的壓迫與剝削;並不是要消滅個人佔有生產資料的權力,而是要消滅個人利用生產資料去剝削他人的權力,使得無產階級可以通過自我的勞動獲得相應的報酬,維護個人通過勞動對生產資料的佔有。“共產主義並不剝奪任何人佔有社會產品的權力,它只剝奪利用這種佔有去奴役他人勞動的權力。”這裏明顯指出個人可以佔有社會產品,但是這種佔有是有條件的,是通過個人勞動所獲得的,並強調不可以通過佔有的社會產品去剝削和奴役他人,無論是直接佔有他人勞動產品,還是通過掌握的社會產品間接地佔有他人勞動,或是任何虛假掩飾下對他人勞動的佔有,都是與共產主義的宗旨相違背的。可見,共產主義消滅私有制主要是消滅存在剝削的私有,而不是不允許個人佔有社會產品。共產主義政黨的目的是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實質上是要消滅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勞動的私人佔有,消滅剝奪無產階級勞動主動性的壓迫,消滅阻礙無產階級自由全面發展的行爲,消滅無產階級遭受剝削、遭受奴役的“異化”現象;實質上是要解放無產階級,將無產階級勞動的主動性解放,爲無產階級實現自由全面發展。這是無產階級想要通過階級鬥爭獲取的,與無產階級根本利益是相一致的,所以共產主義政黨才能聯合全世界的無產階級來消滅私有制。






(三)共產主義政黨聯合一切可能的力量實現自己的目的





共產主義政黨爲了實現無產階級解放,並不排斥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共產主義政黨從無產階級的利益出發,站在無產階級的角度,聯合所有一切可團結的力量,來實現無產階級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宣言》指出:“共產黨人到處都支持一切反對現存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運動。”這說明,共產黨人支持一切反對封建主義或資本主義制度的革命運動,共產主義政黨認爲只要是反對封建主義或資本主義制度的團體,都可以融入無產階級,併爲無產階級解放做出貢獻,而不管這個革命運動的主體是誰。這表明共產主義政黨是真正起革命作用的黨,具有無比寬廣的胸懷和氣度;它容納接收所有願意與無產階級站在統一戰線的革命運動,並助力其與無產階級的融合,只要是反對現存不合理事物的革命運動均支持。但是,共產黨人在支持這些革命運動的過程中,均強調所有制問題是運動的基本問題,這也表明了共產主義政黨始終堅持自己的獨立性,矢志不渝追求自己的目標,並不會因爲與任何革命運動的融合,就改變自身的初心與使命,歸根結底仍是爲了實現對無產階級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從而不被現實形形色色的革命運動迷失方向。換言之,共產黨人雖然支持一切反對封建主義或資本主義制度的革命運動,但是沒有任何因素會動搖其根本目標,即最終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除此之外,共產黨人爲了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不排斥共同受到資本主義制度壓迫的階級,而且會盡可能團結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共產黨人到處都努力爭取全世界民主政黨之間的團結和協調。”因此,共產主義政黨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讓統治階級在共產主義革命面前發抖吧。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這表明共產主義政黨是意志堅定、不屈不撓、善於團結的黨,是在任何時候都能聽取意見、實現無產階級自由全面發展的黨,是無產階級的堅強後盾,也爲無產階級的融合與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是實現共產主義的組織保障。

綜上所述,《宣言》分別從生產力、生產關係的唯物史觀角度闡釋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物質條件和社會條件,將社會主義與生產力、生產關係相聯繫,將社會主義建立在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矛盾運動規律基礎之上,摒棄了空想社會主義的“道德”基礎,解決了空想社會主義沒有實踐來源的問題,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客觀規律性。同時,《宣言》還分別從階級鬥爭、共產主義政黨的角度闡釋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實現路徑和組織保障,這將社會主義建立在了無產階級和共產黨人的實踐基礎之上,通過階級鬥爭證明了無產階級同樣可以創造歷史、推動歷史的發展,解決了空想社會主義缺乏科學路徑的問題,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的主觀能動性。可見,《宣言》中科學社會主義思想體現了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的統一,是唯物史觀的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統一的結果,既遵循了中國歷史發展規律又體現了人民大衆的主體選擇。正是因爲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理念,不斷團結廣大人民羣衆,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才能帶領人民羣衆不斷推動和創造歷史的新發展、新高度。我們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充滿自信,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聲明:本號以推送《新時代馬克思論叢》文章爲主,本號所推文章版權歸作者和本刊所有,此外,本號推送的其他信息,均爲了交流共享,若有侵權,請與後臺聯繫,我們將積極處理。







本刊熱忱歡迎校內外專家學者惠賜佳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