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消息,據中新經緯報道:11月22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2023年“雙11”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監測期間,有關“直播帶貨”負面信息1565203條,價格壟斷、低俗帶貨、虛假宣傳等問題較爲突出,靠審醜發跡主播正引發更多人反感。報告中以瘋狂小楊哥的徒弟“紅綠燈的黃”帶貨引發爭議爲例。中消協表示:最近,瘋狂小楊哥的徒弟“紅綠燈的黃”又因帶貨引發爭議。在帶貨YSL(聖羅蘭美妝)商品時,該女主播形象邋遢、表情猙獰,在直播截圖中,她甚至一度叉開腿蹲在桌上,姿勢頗不雅觀。

20231122145415.png

其實,小楊哥團隊的相關行爲已經不是第一次引發爭議,其低俗言論和行爲,已經引起了不少人的不適。這類靠審醜發跡的主播,似乎正在引起更多人的反感。

此前,據媒體報道, 網紅主播“瘋狂小楊哥”的徒弟“紅綠燈的黃”在直播間帶貨聖羅蘭的氣墊引爭議。對此,“紅綠燈的黃”在評論區道歉稱,“對不起姐妹們,不知道你們這麼生氣,直播間做內容只是想讓大家開心,給大家帶來不好的觀感了,不好意思。大家理性消費,多方比價,是我太low對不起。”

20231122145441.png

這次風波對聖羅蘭美妝也產生了一些影響。多位網友在其官方賬號評論區吐槽主播帶貨風格不符合品牌形象,“680元的YSL高定氣墊看起來就像9塊9,不想買了。”“我會買地攤貨,也會買聖羅蘭,但是不會去地攤裏面買聖羅蘭。”

10月27日,聖羅蘭官方客服工作人員回應,稱會關注此事,並反映給相關部門,對情況進行覈實瞭解,“會有專員來跟進的。”

審醜成爲一種網絡現象

近年來,互聯網中逐漸出現一種“審醜”現象,它指網民對網絡事件與網絡紅人中,公衆對示醜、露醜行爲的追求、追捧與審視。

相對於一般的“網絡審醜”現象,近期出現的打賞劉某曦賠償款又有所不同。公衆從以往網絡上“口水仗式”的精神支持,到如今現實中真金白銀的打賞支持,“審醜”傾向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由“審醜”異化爲“媚醜”現象,可以說是網絡“審醜”已經逐漸跨越線上網絡文化範疇,並開始衝擊到線下的現實社會。

2023年1月3日,江歌母親江秋蓮訴劉某曦(原名劉鑫)生命糾紛權案二審宣判,維持一審法院對劉某曦賠償江秋蓮各項損失70餘萬元的判決。令人沒想到的是,隨後劉某曦在微博平臺發文,表示自己沒有能力償還,對相關賠償款發起網絡募捐。1月4日,新浪微博關閉劉某曦賬號的打賞功能並限制提現。雖然多數網民表示該舉動踐踏道德底線,媒體尖銳指責劉某曦是“不願謝幕的跳樑小醜”,公然以“募捐”方式來挑戰法律、收割流量、上演醜劇,但在短短一天時間內,劉某曦居然收到了722位網民給付的2.56萬元的打賞金,部分網民出現如此網絡“審醜”品味令人錯愕。

流量爲王導致審美失靈

形成網絡審醜的原因很多,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流量爲王”環境下的審美“失靈”:隨着互聯網的發展和短視頻App的出現,流量至上的理念之下,令網絡“媚醜”現象急速增加。很多是以譁衆取寵、性暗示等惡臭低俗的行爲進行網絡引流,以違反常態的扮醜和極盡辣眼的畫風博取眼球。網絡無底線的“扮醜”“賣醜”行爲四處氾濫,成了追逐流量和網民注意力的重要手段,卻也高度透支了社會價值觀審美。社會大衆在面對直觀的“醜態”時,起初會批判、反思,但隨着各類惡俗視頻的泛濫,大衆逐漸失去了瞭解真相的耐心,變得麻木,最終傾向於漠視。可以看到,在流量至上的時代,越來越多的網民因受惡俗浸染,漸漸失去了辨別美醜和甄別善惡的感知力。網絡社交心理導向發生扭曲,使得自身的審美價值和信息的存在形態都發生了深刻轉化。如果說,網絡“審醜”網民對於惡俗網絡傳播內容還有美醜的基本分辨,那麼網絡“媚醜”則是社會審美“失靈”的信號。

二是對抗主流文化體系的另類情感宣泄:當下,中國審美文化主要由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衆文化三個方面構成。而“醜文化”釋放着現代人感性生存的慾望和較低層次的娛樂化需求,正好契合了網絡大衆這一心理特點。在此基礎上,各類媒體、網絡紅人、幕後推手藉機聯合起來,利用網絡平臺縱情調侃、肆意宣泄,甚至將“獻醜”作爲一種對抗權威的有力武器。隨着網絡“媚醜”行爲的病毒式蔓延,部分網民反倒將其作爲非精英主義文化和民間話語權力的勝利。在泛娛樂化的網絡世界裏,不斷髮生髮布者以“醜”爲“美”、追隨者以“媚醜”爲榮的怪誕現象。

三是個性追求庸俗化引起的病態反智:不難發現,網絡“媚醜”的羣體以青少年爲主,顯然充斥着“審醜”文化的不良輿論環境對其產生了直接影響。當今大衆傳媒技術發達,電影電視、網絡中的暴力文化、大衆傳播媒介中的色情文化等,從各方面滲透青少年生活,尤其在部分不良西方價值觀的引領之下,一些青少年將墮落當成個性,一味推崇網絡中的暴力、色情、庸俗元素。同時,社會內卷的加劇和傳統的規訓約束,進一步強化了青少年的叛逆心理,個性化成爲青少年肯定自我、展示自我、標榜自我的追求。然而,由於社會閱歷的不足,青少年難以獨立進行分析思考,他們的感性高於理性、樂於接受感官刺激,將各種新奇、搞怪、作死、弄虛作假的網絡醜態標榜爲“個性”,對於學習、工作、生活採取玩樂戲謔的態度。雖然主觀的情感性衝動佔據首位,客觀理智讓位於偏見,卻往往能得到他們的喝彩與附和。這種畸形心態投射至輿論場上,使得他們網上失範行爲、網絡道德缺失問題被放大,並表現出某種程度的“病態反智”觀念。

四是網絡信息缺少規制引導的惡性循環:資本逐利的本性造成了很多網絡異化現象,一些商業化導向的自媒體平臺一味追求經濟利益,靠製造噱頭和話題吸引流量,用扭曲真實、煽動仇恨等消解主流價值觀的手段,令公衆過度沉湎於表層文化信息和通俗娛樂。同時,在現在平臺算法下,“媚醜”信息因引流效果好更容易被推薦給受衆,產生信息繭房效應。長時間浸潤在“審醜”行爲裹挾中,網民審美情趣和價值導向也將會發生偏轉,這也和網絡新媒體發展迅猛但普遍缺乏規範性監管和引導相關。

審醜現象亟待全面治理

早在2022年4月,中央網信辦等部門就開展了爲期三個月的“清朗·整治網絡直播、短視頻領域亂象”專項行動,集中整治“色、醜、怪、假、俗、賭”等違法違規內容呈現亂象。在今年更是出臺了自媒體管理條例,其中要求對有打造低俗人設、違背公序良俗網紅形象,多賬號聯動蹭炒社會熱點事件進行惡意營銷等行爲的自媒體,網站平臺應當取消或不得賦予其營利權限。

網紅作爲公衆人物應該正確利用自身影響力傳遞積極正向的內容,爲公衆做良好示範。

原標題:瘋狂小楊哥徒弟被中消協列入低俗帶貨案例:流量爲王導致審美失靈?

編輯:楊雁琳    責編:周尚鬥    審覈:馮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