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中國能源

氣候資金必須以每年至少5倍速度增長,否則不僅無法控制地球升溫腳步,還將面對氣候問題產生的龐大經濟損失。

氣候政策倡議組織日前發佈《2023全球氣候融資》報告指出,2021-2022年全球氣候資金近1.3萬億美元,與2019-2020年的6530億美元相比幾乎翻番,但在全球GDP佔比僅爲1%。

通過分析氣候融資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氣候政策倡議組織發現,如果希望按計劃到2050年步入淨零社會,到2030年全球氣候融資規模需要達到8.1萬億-9萬億美元,2031至2050年間全球每年氣候資金需要達到10萬億美元以上。

這意味着,從現在開始,氣候資金必須以每年至少5倍速度增長,否則不僅無法控制地球升溫腳步,還將面對氣候問題產生的龐大經濟損失。推遲滿足氣候融資需求的時間越長,應對氣候挑戰的成本就會越高。

地域差異明顯——

少數國家主導,欠發達國家缺口大

報告指出,全球氣候融資增長主要源於少數國家和地區清潔能源投資大幅增加,中國、美國、巴西、日本、印度和歐洲的氣候融資規模不斷增長,在全球總增幅佔比達90%。然而,大部分國家和地區仍然存在巨大氣候融資缺口,氣候脆弱經濟體在滿足氣候融資需求方面仍然收效甚微。

數據顯示,全球範圍內,84%的氣候融資在本國籌集,其餘16%來自國際渠道。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氣候融資主要來自國際渠道,但仍有較大缺口。只有2%的融資流向最不發達國家,這些國家自身排放較少,但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最嚴重。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氣候融資較爲集中,相對發達的經濟體調動最多氣候資金。2021-2022年,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美國和加拿大以及西歐合計佔氣候融資總額84%,這些區域在調動國內資源方面也遠超過其他區域。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氣候資金調動規模大於其他所有國家總和。

即便如此,總體來看,資金流動仍然繼續低於需求,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和低收入經濟體。2021-2022年,僅300億美元流向了最不發達國家和地區,這不到全球總額的3%。往前追溯,2000至2019年間,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嚴重的10個國家,僅獲得230億美元氣候資金,不到同期全球氣候融資總額的2%。

部門間不均衡——

資金流入有偏差,能源交通佔大頭

目前,全球氣候融資用途主要分爲3類,分別是減緩氣候變化(Mitigation)、適應氣候變化(Adaption)、雙重效益(Dual Benefits)。2021-2022年,91%的氣候融資被用於減緩氣候變化,共計1.15萬億美元,是2019-2020年4390億美元的1.6倍;適應氣候變化的資金約630億美元,創歷史最高水平,比2019-2020年增長28%;雙重效益的資金只有510億美元。

減緩氣候變化是氣候融資規模大幅增長的主要帶動者,其中大部分資金都投向能源和交通這兩個部門。2021-2022年,流入交通運輸行業的資金達3340億美元,佔全球氣候融資總額29%;流入能源行業的資金達到5100億美元,佔全球氣候融資總額44%,其中4900億美元被用於可再生能源發電。太陽能在能源投資中佔比最高,達到2510億美元;其次是風能投資,約1310億美元。

流入適應氣候變化方面的投資雖然創新高,但仍存在較大缺口且持續滯後。氣候政策倡議組織預計,到2030年僅發展中國家在適應氣候變化方面每年就需要2120億美元資金,這是當前全球氣候融資規模的3.5倍。

截至目前,適應氣候變化資金主要由公共融資主導,佔比達98%,其中國家金融機構占主導地位,來自私營部門的資金流動十分零散。

值得關注的是,農業、林業、其他土地利用和漁業部門是一個相當脆弱且潛力頗大的部門,2021-2022年僅獲得70億美元資金,佔所有適應氣候變化資金的11%。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數據,到2030年,農業和工業的二氧化碳減排潛力合計爲20億噸,高於能源和運輸部門。

在雙重效益方面,資金投入量較2019-2020年增長兩倍,主要由公共融資主導。57%的融資流向了自然行業,其中很多項目與生物多樣性有關。

資本調動緩慢——

公共融資佔主導,私營融資不達標

在氣候融資資產類別方面,債務融資佔比最高,2021-2022年達7660億美元;股權融資,約4220億美元;補貼融資約690億美元。在債務融資中,基於市場利率的融資最高,約5610億美元,其次是優惠融資和低成本債務。氣候政策倡議組織預計,未來政府部門的補貼融資會繼續增長。

金融機構繼續提供大部分公共資金,佔所有公共資金的57%。然而,向最不發達國家提供的17%以上的公共財政是以市場利率債務融資形式提供,這增加了這些國家本就沉重的經濟負擔。

根據2021-2022年數據,公共融資和私人融資規模基本持平,分別爲6400億美元和6250億美元,但“公共爲主、私營爲輔”的局面基本未變,業內建議持續增長私營融資規模。在動員私營資金方面,發達經濟體的表現好於新興市場國家。

具體來看,公共融資框架下,國家金融機構約2380億美元、國有企業約1100億美元、政府部門約1000億美元,這3個領域佔比較高。公共融資主要以低成本債務的方式體現,這些融資能促進低碳和氣候適應型經濟的發展。

私營融資框架下,商業金融機構約2350億美元、私營企業約1920億美元、個人約1850億美元,這3個領域佔比較高。投資方向主要以可再生能源、低碳交通和節能建築爲主,並更多考慮ESG以及被投資企業的淨零目標。

儘管私營融資不斷增長,但遠遠沒有達到所需的速度和規模。氣候政策倡議組織指出,應儘快改革金融系統、彌合氣候和發展需求之間的關係,同時戰略性地利用公共資金和其他優惠資金來調動更多私營資本。

文 | 本報記者 王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