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中國

世界政治形勢波譎雲詭,海外高通脹短期難消,以人工智能爲代表的科技變革呈現快速發展勢頭......在全球政治經濟形勢風雲變幻的當下,企業“引進來”和“走出去”也在投資目的、金融需求等多方面悄然生變。

近日,德意志銀行企業銀行部全球總裁林戴威(David Lynne)、德意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下稱“德銀中國”)副行長尹楨接受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採訪,詳談企業需關注的四大趨勢,以及在此過程中金融服務的相應變化。

建議企業關注四大趨勢性變化

林戴威提到,德意志銀行建議企業客戶關注全球普遍出現的重大變化和趨勢,主要有四點:

一是全球製造業供應鏈的調整。目前全球供應鏈正在向三個主要地區轉移,分別是歐洲、亞太地區和北美。從領域看,電動汽車、鋰電池、可再生能源及氣候轉型等領域的製造業供應鏈調整較爲活躍。

“我們觀察到,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爲了把製造業引回本土提供了很多形式的政府補貼,因此在這些區域的製造業調整也伴隨着投資的大量增加。”林戴威稱,例如,亞洲的半導體制造業去往歐洲、北美佈局,電動汽車在北美、歐洲落地,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投資去往澳大利亞、中東部分國家等。

二是企業整體的數字化轉型。這主要表現爲用數字化手段處理業務的分銷,更多轉向在線銷售。很多大型跨國企業已經佈局了自有的在線銷售平臺,新增的在線銷售更多是面向大的分銷商、企業客戶,而不是面向最終消費者;在分銷渠道方面,過去很多內容提供商將節目出售給國內有線電視公司,現在則更多是在其自有應用程序上提供流媒體服務,例如奈飛、迪士尼等內容提供商通過跨境傳輸觸達目標市場。

林戴威補充道,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另一個變化,就是過去的硬件供應商越來越多地轉變爲軟件服務提供商,這也帶來了新的商業模式——從設備銷售變爲讓客戶支付設備使用費。此外,企業開始重視自身下游的轉型,希望通過電子商務和數字化技術,在世界各地都能夠以更多數據驅動、數據預測和自動化方式處理企業的司庫和財務管理。

三是ESG和能源轉型。當前,很多大型企業因政策和法規要求在進行ESG轉型,歐盟已經出臺了比較嚴格的ESG法規,對供應鏈有比較嚴格的可持續性要求,核心是需要企業管理供應鏈上的碳足跡;一些大型跨國公司在中國可能有兩三百家供應商,確保供應鏈上的可持續性管理將是一項巨大的挑戰。此外,諸如電廠等公用事業企業也面臨着轉型,一方面要佈局更多新能源,從傳統的化石能源轉向再生能源;另一方面要考慮新能源如何通過電網傳輸到用戶端,這一過程需要解決儲能、解決新能源穩定性等問題。

四是融資需求的變化。不論是供應鏈的調整,還是企業全面的數字化轉型,這些趨勢變化都離不開融資的支持。林戴威透露,從德銀接觸到的企業客戶情況看,企業對供應鏈資金使用效率的重視程度明顯提升,供應鏈融資因此成爲企業關心的一個重要金融話題。

“在過去低利率環境下,這或許不會成爲一個重要問題,但當年化利率是5%的時候,資金使用效率的提高就會節省很多財務成本。”林戴威稱。

新趨勢下銀行如何滿足客戶新需求?

針對上述趨勢,金融業也需緊跟形勢變化的步伐,滿足企業相應的金融服務需求。

據林戴威介紹,爲應對製造業供應鏈調整,德銀加大與全球多地的ECA(出口信貸機構)及多邊開發機構進行合作,這些融資解決方案主要滿足客戶在全球範圍內重新調配生產基地,及其所涉及到的機器設備和大量資本性支出等融資需求。

在企業數字化轉型方面,很多企業客戶的需求集中於終端商戶解決方案,即能夠滿足世界各地、各種形式的即時收付款,這需要把跨境收付款、流動性管理和外匯交易平臺結相合。隨着線上交易數量的增加,欺詐風險也在提升,需要銀行通過數字化手段減少客戶被欺詐的風險。

在ESG領域,德銀爲企業客戶提供顧問服務。例如,替客戶分析和了解所面臨的ESG領域的法規;提供綠色金融產品,把客戶可持續性領域的關鍵績效指標和貸款、債券等金融工具相結合。

此外,隨着美聯儲不斷加息助推美元融資利率升至高位,如何幫助企業尋找相對“便宜”的融資替代方案就顯得尤爲重要。德銀中國近日就協助國家電投集團子公司中國電力旗下的巴西聖西芒公司完成在拉美市場的首筆跨境人民幣境外貸款業務,向境外客戶發放4億元人民幣短期貸款,並完成人民幣和雷亞爾貨幣互換交易,這是拉美市場首筆人民幣境外貸款疊加交叉貨幣互換交易。

尹楨對此表示,該筆再融資安排對中資企業海外融資多樣化也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目前美國、歐洲的融資利率高企,多樣化的融資渠道是企業必須做的選擇。相對於歐元和美元,人民幣現在的融資利率是比較低的。在這種情況下,銀行幫助企業使用人民幣融資,在當地進行匯率和貨幣風險方面的安排以節省成本,對於企業來講這是一個比較理智的選擇,相信這樣多樣化的局面會持續。

企業“引進來”“走出去”前景廣闊

儘管經濟全球化遭遇倒流逆風,但中國得益於龐大的市場規模,以及自身商業市場的不斷發展,企業“引進來”“走出去”的跨境投資活動依然活躍。

從“引進來”方面看,根據商務部公佈的數據,儘管前三季度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下降了8.4%,但全國新設立的外商投資企業同比增長了32.4%。分行業看,高技術製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製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等不少領域的外資情況實際在逆勢上揚。從外資來源地看,雖然日本、韓國、美國對中國的投資下降,但有部分歐美國家對華投資激增,比如法國、英國、加拿大在今年前三季度對華投資增長都超過了100%。

“我們始終認爲中國是非常重要的外商直接投資(FDI)的目的地。我認爲製造業的戰略性投資會持續進入中國,我們看到一些跨國企業持續地投資擴大在中國的產能。”林戴威稱。

對於今年以來我國實際使用外資出現的新變化,林戴威對此解釋,以前,大部分外資企業在中國設立工廠主要是爲了生產出口商品,但現在很多外企加大在中國的投資力度,是爲了更好地服務中國本土的消費者市場,根據中國消費者需求,這部分新增產能製造的產品和其他地區的產品略有不同。例如,在中國生產的奔馳S級轎車的後座空間比歐洲產的就要大。因此,目前中國大部分的FDI都是爲了滿足未來5到10年內中國消費者或企業的需求。

外資企業“引進來”的同時,中資企業“走出去”也發生新變化。林戴威稱,儘管地緣政治的問題受關注度越來越高,但中國企業“出海”意願依然強勁。不同行業的中資企業都越來越關注海外業務的拓展,希望探索不同的市場。在數字經濟、電動車和可再生能源領域,中國企業在全球擁有較強的競爭力。例如,在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行業,得益於國內可再生能源的科技研發和產能飛速發展,一些中國企業成爲了世界領先的能源企業,這也加強了企業“出海”發展的能力。

尹楨表示,當企業的產品能力和服務能力發展到一個程度,自然就會選擇擴張。因此,“走出去”是中資企業的長期戰略,是發展的必然需求。

“我們看到這些中資企業在中東、拉美和歐洲都是非常活躍的。”尹楨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