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

當人們挖空心思去做聰明人的時候,有人反其道而行之,做一個不不太聰明的人。

若是認真研究一番,我們會發現,那些“不太聰明的人”,其實是掌握“大智若愚”的智慧,並且外人不容易察覺到而已。

誠然,那些“無知”的人,是很厲害的人。

01

承認自己的“無知”:刀刃向內。

俗話說:“蛇不知自己有毒,人不知自己有錯。”

每個人都習慣性盯着別人,用眼睛去發現別人臉上的雀斑和灰塵,卻不知道自己的臉上也有灰塵。

最大的“視力障礙”,不是眼盲,而是看不清自己。

當一個人發現自己的過錯之後,就會明白,自己爲什麼無知。這樣一來,反而有了“自知之明”的態度。

孔子的弟子很多,大多數弟子都有名氣,成爲了諸侯國的大臣、將軍。

子若比孔子小十幾歲,並且學習也很努力。

有一天,孔子認爲子若學有所成了,應該去做官了,要不然,年紀太大,做官的機會就少了。

子若說:“老師,我對《尚書》還沒有學習透,再等等吧。”

後來,子若學問越來越大,也不求仕途。

唐朝時,人們奉子若爲卞伯,宋朝封他爲平陰侯。

事實上,孔子能夠成爲聖人,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自己說的:“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蘇格拉底成爲有名的哲學家,不是他贏了別人多少回,而是他承認自己“無知”,看到自己的短板,還常常警醒自己,不要驕傲自滿。

他和學生互動的時候,告訴學生,家有萬畝土地的人,從世界地圖上,都找不到“家”的位置,萬畝土地,相對於宇宙,連塵埃都算不上。

厲害的人,一輩子都在學習,但是不知道滿足,還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把自己當成一粒微塵。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常常反觀自己,拿出刀刃向內的勇氣,剖析自己,從而找到發展的方向,並且常常修正發展的方向,這是成就自己的第一步,也要貫穿到人生的始終。

02

提升自己的“認知”:厚積薄發。

有一對很特別的夫妻,丈夫樊照程,妻子曉航,都是清華大學的高材生。

離開大學,他們去了石油行業上班,工作不好不壞,收入也一般般。

如何才能突破自己,成就自己?帶着內心的疑惑,他們辭職了,並且去南極旅遊。

看到白茫茫的一片雪山,又發現很多的企鵝、鯨魚等,人生豁然開朗。真的好想,和美景相處一輩子。

有句話說得好:“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錢包那麼小,哪也去不了。”

爲了解決旅遊的問題,夫妻倆決定做“南北極旅遊體驗師”。這是一個從未有過的職業,當地的旅遊部門、遊輪老闆,都不認同他們。

但是夫妻倆沒有灰心,而是持續性做了很多的旅遊攻略,發到網上。

很快,他們的攻略被人關注,並且有很多人跟隨他們的腳步去旅遊。一些遊輪老闆,開始意識到“體驗師帶來的商機”。

把旅遊和工作、賺錢緊密聯繫起來,實現雙贏。他們做到了。

從這對夫妻身上,我們發現一個提升認知的規律。

第一步,學習別人的智慧,做到“人有我有”。

第二步,超越別人的智慧,做到“人無我有”。

做到第一步,主要是通過讀書、與人交流等,把書本知識融會貫通了,你就站在了別人的肩膀上。

做到第二步,纔是人生轉型的關鍵。也就是說,厲害的人,是敢於開先河的,創造一些別人做不到的東西。

一件事、一個行業、一樣東西,能夠“無中生有”,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比方說,人家有數字手機,你卻第一個發明了智能手機。

一個人的認知層次高了,賺錢、工作、創業、生活,都會遊刃有餘,並且一直在挺進“未知”的領域。

03

適時假裝“無知”:低頭謙卑。

當一個人特別厲害的時候,能力、認知、業績都超越了一大批人。接着,就要考驗德行。

低頭不是錯了,而是不反駁別人,不爭執不休。

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退去;你低我便湧來。利萬物而不爭;潤萬物而不求回報。

戰國時,哲學家莊子和梁國的大臣惠子是好朋友。

有一段時間,莊子去了梁國,準備和惠子喝一杯。沒想到,有人造謠,說莊子來了,會取代惠子的位置。

惠子害怕失去位置,就派人到處抓捕莊子。

當莊子躲過抓捕,見到惠子的時候,說:“你用梁國來嚇我吧?”

一句話,一笑泯恩仇。似乎在莊子眼裏,什麼都沒有發生,繼續維繫原有的朋友關係。

我本知道,但是我“假裝不知道”,這是不淹沒別人的謙卑,也體現了自己的態度。

把自己的姿態,降低很多,把別人捧高一些,那麼智慧就會如流水,源源不斷地流入到你的生命裏;社交關係,就會如海綿,能夠積壓,也能夠反彈。

04

哲學上,有一個規律叫“否定之否定”。

事物發展要經歷“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肯定)”的過程。

人的智慧,也有很多和規律類似的地方。

學習並肯定別人的優點,否定不合時宜的東西,肯定新興事物,超越過去。

遇事,打個問號,然後追求問題的解決方法,人生鍥而不捨地前行。

厲害的人,不是三頭六臂,而是活得明白,又難得糊塗。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