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時報

我們需要掌握的宏大敘事邏輯和過去不同了,即從單一維度的絕對機會型轉向個性化、差異化的結構機會型。

李宇嘉

估計很多人聽過這樣的話,“大環境不好,生意很難做”。筆者所在的諮詢行業也是如此,“政府財政緊張,不願意做諮詢了”。這可能就是所謂的“宏大敘事”了。儘管它看起來空洞乏力,撇開宏觀敘事和微觀個體之間的黑箱不談,但乍一聽似乎有道理,我竟無法反駁。可在現實中,它的影響是惡劣的,比如以此爲藉口做事態度消極,或爲部門或自己不作爲找藉口。

那麼,爲什麼“宏大敘事”那麼盛行呢?過去幾十年,我們經歷了史無前例的單邊紅利,而這種紅利爲改革開放、加入WTO、城鎮化、房地產、互聯網等宏大命題推動,且在四十多年誕生了一個接一個風口。所有參與的人,主動也好、被動也罷,用大力者(如馬雲)也好、跟隨者(芸芸衆生)也罷,都能享受到這種紅利。但貌似一夜之間,這種單邊紅利模式變樣了。

很多人不適應,迷茫、不解,但跟大潮、踩風口已形成思維慣性。於是,就把這種迷茫、不解歸因於宏大敘事,比如中美關係、政府調控,甚至俄烏戰爭。而且,宏觀敘事和微觀命運的強關聯,還誕生了“販賣風口”,即過去你沒踩中某個風口沒關係,我來告訴你下一個時代風口。於是,每到年底,跨年演講很熱鬧,講的往往也是宏觀敘事打通個人財富的密碼。

近期,有一種觀點很盛行,就是少談宏大敘事,多談人情冷暖。這是對的,我們都是小人物,無法掌握宏大敘事背後的演進邏輯、縱橫捭闔,容易被個人偏見左右,對解決當下問題無裨益。簡單講,宏大敘事涉及的人物、事件與我們沒太大關聯。不過,少談宏大敘事,意指不要漫無目的空談,宏大敘事穿透下來會影響行業規則和政策,我們要掌握其中的聯繫。

這就是宏大敘事和“小切口”的關係。比如,老齡化和少子化疊加,很多消費品的生意會受挫。但是,90後和00後與70後、80後的思維模式、消費習慣差異很大。對於搞銷售、產品設計的,須分析人口代際變化的宏觀敘事。然後,再找一個“小切口”,比如走到對應領域年輕客戶羣體中,分析羣體差異、找到規則,從而破困局、開新局,逆勢中獲得生機。

背後的邏輯就是,不能把宏大敘事作爲談資,不能輕信自媒體、社交圈、日常社羣交流浮於表面的關聯,最典型的就是陰謀論、風口論、階層論,而是要掌握宏大敘事對關聯方的影響,這一敘事發生後規則框架變化。比如,大家關心的房地產,最大的宏大敘事莫過於“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而自媒體、抖音等都在渲染到處都是房子甚至某處房價暴跌。

但事實上,衣食住行方面,衣食行解決得挺好了,唯獨住還有很大空間。我們調查發現,身邊很多人對住房不滿意,遠遠超過對喫的、穿的、出行等方面的不滿意。筆者一位朋友,剛生了小孩,想把小房子換成大房子,父母從老家過來幫忙帶小孩,也想把老家的房子賣掉,在廣州換一套大房子。你看,單這個案例就涉及“賣兩套、買兩套”,而且還是有房者的需求。

若陷入“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的悲觀情緒,估計房產中介、開發商、建築施工單位、賣傢俱的,都關門了,但完全不是這麼回事。比如,一家做私人家裝定製的創業公司,生意火得不得了,這就是“小切口”。說白了,過去大部分行業被利好的宏大敘事大潮推着走,即便有些利空的,比如金融危機,也都被利好的逆轉了,比如一輪一輪的救助。

現在,我們需要掌握的宏大敘事邏輯和過去不同了,即從單一維度的絕對機會型轉向個性化、差異化的結構機會型。其實很簡單,就是需求井噴下的總量機會少了,但面對“小切口”的結構性機會來了。這就是宏大敘事的規則框架變了,我們必須要懂得這個新的敘事框架,並沿着現實化、生活化的路徑尋找最基層羣體的共鳴點,也就是“小切口”,挖掘其中的生機。

(作者系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

本報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