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的坦桑尼亞,一直流傳着一種鳥會和蜜獾狼狽爲奸,共同偷盜蜂蜜的故事。

在當地人口口相傳的故事中,這鳥非常聰明,酷愛蜂蠟,但苦於自己力量小,無法獲取並打開蜂巢,便主動去找蜜獾,引導蜜獾找到蜂巢。

等蜜獾打開蜂巢,並喫掉裏面的蜂蜜後,這種鳥也能趁機喫到蜂蠟,以及蜜蜂的幼蟲。

蜜獾,可以說是非洲的明星動物,“該溜子”的形象深入人心,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樣子,在業務上居然有合作伙伴,這是真實存在的,還只是傳說?

最新的一項研究,揭開了鳥和蜜獾合作的謎團。

會和人類合作的向蜜鳥

大自然中,確實有一種鳥會主動引導人類尋找蜂巢,它的名字叫向蜜鳥,也叫蜜鴷(liè)。

向蜜鳥總共有12種,但只有4種有嚮導的行爲,比較出名的是非洲的黑喉向蜜鳥和鱗喉向蜜鳥。向蜜鳥這個名字,以及被人類認識和熟知,也是因爲這兩種鳥。

在非洲,它們是當地人採集蜂蜜最好的合作伙伴。

這種鳥的食性特殊,是目前唯一已知的喫蠟的脊椎動物。

由於體型小力氣小,僅憑自身的力量,它們根本打不過蜜蜂羣,也打不開蜂巢,更別說喫到蜂蠟和蜂蛹了。

但人類可以輕而易舉做到。

在一次機緣巧合之下,向蜜鳥利用自己獨特的視野尋找到蜂巢之後,向人類求助,它們會在人們面前撲棱翅膀,嘰嘰喳喳地叫,然後從一棵樹跳到另一棵樹上,引導人類找到隱藏在空心樹幹裏的蜂巢。

人類獲取了珍貴的蜂蜜,而向蜜鳥也得到了人類丟棄的蜂蠟,自此之後,雙方就訂立了盟約。

有科學家認爲,人類和向蜜鳥的合作最早可以追溯到190萬年前。經過長時間的磨合,雙方的配合非常默契,如今已經共同進化出了一套可以溝通的語言體系。

英國劍橋大學的克萊爾·斯波蒂斯伍德 ( Claire Spottiswoode)對向蜜鳥的聲音進行分析,發現向蜜鳥已經能聽懂人類的指令。

面對人類聲音,以及非人類聲音時,向蜜鳥的反應是不一樣的,說明它能聽懂人類的指令。

現實中,坦桑尼亞的採蜜人還會用口語、喊叫、口哨和其他特殊叫聲和向蜜鳥溝通。

向蜜鳥的嚮導行爲是如何形成的?

一直以來,向蜜鳥的嚮導本事是如何獲得的,是一個謎!

向蜜鳥是巢寄生鳥類,和杜鵑一樣,會把自己的蛋產在別人巢穴裏。

當巢穴主人外出覓食的時候,向蜜鳥就會偷偷靠近巢穴,產下自己的蛋後就離開了。

在選擇寄生巢穴方面,向蜜鳥有自己的喜好,一般是選擇孵化時間比自己晚的鳥。這樣,向蜜鳥雛鳥會最早被孵化,它就有了欺負弱小的先機。

向蜜鳥的雛鳥本性也非常“邪惡”,它的嘴巴里長着一對“卵齒”,同窩裏其他鳥一出生,就會被它“咬死”,然後它獨享着“所謂父母”所有的寵愛長大,成年後拍拍翅膀飛走了。

在這個過程,雛鳥沒有和自己的父母見過面,因此不可能從它們身上習得嚮導的本事。

所以,有人認爲這種嚮導的能力是向蜜鳥天生就有的,也有人認爲是從別的向蜜鳥上習得的,就像現在不同虎鯨破壞人類船隻的行爲一樣。

蜜獾真的會和向蜜鳥合作嗎?

其實,有很多科學家認爲,向蜜鳥之所以選擇和人類合作,是因爲人類比蜜獾更會掏蜂蜜。

也就是說,最早向蜜鳥是和蜜獾合作的,後來發現人類比蜜獾還厲害,轉而和人類合作了。

這個想法聽起來很合理,但目前爲止並沒有實質的證據支撐。

現實中向蜜鳥和人類合作倒是經常發生,但和蜜獾的合作,幾乎都只存在於流傳的故事中,沒有視頻證據,網絡上流傳的視頻大多是假的。

爲了研究向蜜鳥和蜜獾的關係,研究團隊對非洲11個社區的採蜜人進行了大約400次的採訪調研,結果大部分人都沒有見過蜜獾和向蜜鳥的合作,只有少部分來自哈扎比部落的採蜜人有看到過。

研究人員又重點走訪了哈扎比部落,其中有61%的獵人表示有看到過。

由此可見,在哈扎比部落附近的蜜獾,偶爾習得了和向蜜鳥合作的能力,並廣而告之,讓這一片區域的蜜獾都掌握了合作技能,並代代相傳。

最後

向蜜鳥,沒有經過任何馴化,就能和人類配合默契,在大自然中是罕見的。

可能,在它們眼裏,人類是一種能力強大的動物而已。

但是,人類終究不是純粹的“動物”,很容易讓這種美好和諧的合作關係“變味”!

在和向蜜鳥合作的時候,有的獵人是很自私的。

向蜜鳥找到蜂蜜後,他寧可燒掉蜂蠟也不會給它喫,只是爲了讓它保持飢餓的狀態,這樣就可以讓它繼續尋找蜂巢,着實有一種剝削的感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