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範子萌 黃坤

作爲未來金融工作的主線,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哪些關鍵內涵?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應當如何推進?

12月3日,業界專家、金融機構在2023中歐金融與投資論壇暨CLF50年度會議上縱論市場議題,建言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

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把握四個“新”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要以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主線,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

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院長、中國工商銀行原董事長姜建清認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重點把握好四個“新”,即靈活而前瞻的新監管、市場深度的新探索、國際交流的新紐帶和風險管理的新框架。

姜建清認爲,需要構建一個靈活且極具前瞻性的監管框架,來適應市場的快速變化和新興風險。比如,增加足夠預算用於監管科技技術的升級,提升監管機構的數量分析能力,同時實施更精細化的監管手段。

同時,可以增加對可持續投資平臺的投資,鼓勵發行多樣化的轉型金融產品。姜建清認爲,我國高碳主體的低碳轉型需求巨大,但相比綠色金融近十年來的飛速發展,我國在轉型金融領域仍處於前期階段,面臨轉型金融標準缺失、轉型債券發行期限錯配、市場交易活動業程度不高等問題。

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

需引導更多長期資金入市

“未來需要引導更多長期資金入市,更好地發揮價格發現的功能,促進整個金融體系資源配置效率提升,能極大地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中歐基金副總經理許欣表示。

圍繞如何讓中國資本市場成爲一個真正長期可投資的市場話題,交通銀行發展研究部副總經理、首席研究員唐建偉認爲,應從三方面切入:第一,建立強制分紅制度,讓資本市場真正有長期回報,這樣才能吸引資金進來;第二,通過把國有股權劃轉給社保,提升社保基金等長期資本在中國資本市場的比例;第三,鼓勵包括保險、養老資金入市,把這些真正的長期資本吸引到中國的資本市場,而且要提升它們在資本市場投資的比例,真正讓長期資金在市場上起到穩定器的作用。

“高質量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中國法學會證券法學研究會副會長、華東政法大學國際金融法律學院教授徐明表示,上市公司的質量不但關係到公司的穩定健康發展,還關係到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市場成色、發展走勢和市場功能的發揮。同時,重視上市公司質量,還要暢通退市渠道,加大退市力度,優化資源配置,實現優勝劣汰。要把退市和上市放在同樣重要地位,讓市場的資金“活起來”。

加強上海指數系列研究

加快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

當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正在邁向更高能級。

“需要推動全球主要金融中心、主要資管中心的合作協議和共享平臺,加強上海指數的系列研究。”姜建清認爲,上海主導發行的綠色金融指數、金融科技指數、離岸金融指數等蓄勢待發,這有助於打破金融壁壘,使海外投資者更好地理解中國市場的機會和風險,引入更多國際資本以及促進境外人民幣有序自由流動。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理事長汪泓表示,上海集聚了15家金融要素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以及1700餘家持牌金融機構,其中外資金融機構佔比近三分之一。上海是金融和資本市場重鎮,也是推動中國經濟在關鍵時期攻堅克難的重要引擎。當前,加快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推進高水平金融開放,提高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能級,可謂是時代的需要,是“金融強國”的必由之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