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證券時報

記者:趙夢橋

距離2023年結束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但年內清盤的基金數量已達243只,超過了去年全年,同時創下了過去五年次高的峯值。

在清盤的基金中,績優與虧損產品兼而有之,原因也多樣。比如,業績雖逆襲但資金保持觀望致基金份額原地踏步;機構大規模贖回使得基金淪爲“迷你基”;業績出色的發起式基金難以掙脫規模桎梏最終無奈清盤等。

清盤數量超越去年全年

11月30日,華泰柏瑞精選回報公告稱,本基金已連續超過6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元,根據《基金合同》約定,決定依法對本基金財產進行清算並終止《基金合同》。

上述基金的離場也讓年內的基金清盤數量達到了243只,不僅超過了去年全年,同時創下了過去五年的次高峯值。

在A股整體行情震盪劇烈的背景下,權益類基金首當其衝,成爲被淘汰的主力。目前,共有186只、佔比約77%的權益類基金宣告清盤,而債基因年內業績出色,因此清盤數量僅有35只,爲2016年以來的最低值。此外,還有5只QDII基金、11只FOF基金遭到清盤。

分基金公司來看,博時基金、華寶基金、海富通基金、浦銀安盛基金、中銀基金等多家公司的清盤產品都超過了10只。

除了上述清盤基金,當前還有千餘隻產品淨值低於5000萬元,正在清盤線上徘徊。

從業績來看,不少基金清盤的主要原因系淨值走勢不佳被市場拋棄。以同樣是11月末清盤的上銀核心成長爲例,該基金成立於三年前的市場高位,成立之初募集規模爲3.4億元,業績短暫平穩後隨即走低。雖然基金經理每個季度都做了積極配置,大幅調整重倉股,但三年後跌幅仍超過了六成,截至清盤時淨值僅剩0.38元,份額也僅有888萬份。

華北某公募投研人士指出,基金清盤數量的增多,反映了股票市場的不景氣以及基民對風險的迴避。“基金清盤有好有壞,優勝劣汰會促使基金公司加強風險管理,提高投資水平,並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持營上。不過,大量的清盤也可能會加劇市場的不確定性,導致資金大量撤離。”

績優產品屢遭清盤

業績差並非清盤基金的專屬,事實上,還有多隻產品在業績大幅上漲後被無奈清盤。

以年內大放異彩的國泰中證滬港深動漫遊戲ETF爲例,該基金成立於去年3月,淨值一直不溫不火,還曾經下探至0.75元的低位。隨着年內人工智能板塊的爆火以及受下半年一款互動遊戲的催化,相關個股漲幅驚人,該基金的淨值也一路飆升,年內漲幅一度超過了九成。

不過,基民對該基金的興致卻較爲平淡。從歷史數據來看,在該基金淨值暴漲前夕,仍有資金大規模出逃,而在基金達到階段性高位以及隨後回落的過程中,份額均無明顯變化。

長城恆泰養老2040的情況與之類似。10月19日,該基金披露,“《基金合同》生效之日起三年後的對應日(若無對應日則順延至下一日),若基金資產淨值低於兩億元的,基金合同自動終止,無需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審議決定,且不得通過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延續基金合同期限。”

作爲一隻發起式基金,成立三年後的規模達2億元,是免於清盤的硬性門檻。雖然從業績方面來看,長城恆泰養老2040以7.35%的收益獲得今年FOF基金業績的“半程”冠軍,但規模一直是該基金無法突破的桎梏,多個季度持續穩定在2500萬元左右。截至今年三季度末,該基金的期末基金份額總額爲2697.71萬份,對應資產淨值約2451.82萬元。

此外,上述華泰柏瑞精選回報自2016年成立以來淨值表現平穩,且規模也連續多年保持在5億元左右。但從持有人結構來看,機構客戶持有比例均保持在99%以上。截至今年二季度末,該基金的基金份額跌至1.41億份,某單一持有人持有份額則高達1.26億份。有業內人士分析,這類產品多屬機構定製產品,由於機構客戶自身投資策略的調整或者其他變化,大額贖回後產品難免成爲“迷你基金”。

持營也要有的放矢

業績較差的基金被投資者棄之如敝屣,尚可理喻,何以業績好的產品也會被市場拋棄?換言之,基金公司能否在績優產品方面加大力度,做好持營?

華南某公募人士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基金產品的持營是一個綜合因素髮揮作用的結果,並非績優就一定能夠做好持營。

“從投資端來看,去年以來市場行情的一個明顯特徵就是輪動加快。換言之,這些主題/行業/策略比較鮮明的產品,或許在市場風口階段表現很好,但大家還是對業績的持續性更多地持觀望態度,導致真正入場的資金並不多。從銷售端來看,今年以來零售渠道面臨的客訴壓力比較大,很多銀行端的理財經理將更多精力放置於售後維護而非新品銷售,即使要做銷售,渠道端也是更喜歡風格更加均衡的產品,帶給客戶的投資體驗會比較好。”該公募人士說。

還有第三方機構人士表示,持營可以依據市場行情和投資者需求,並結合產品特點進行實時推動,效率更高,這也比較適合結構性行情。“基金更要逆向營銷,加大宣傳力度,做好投資者教育,通過時點和產品的分散配置,引導客戶樹立長期投資理念,避免愈演愈烈的‘贖舊買新’困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