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秦燕玲

與“走出去”的中資企業雙向奔赴、用海外發行人聽得懂的語言講好中國資本市場的開放故事、平移“橋樑”優勢協助國內零售客戶配置全球資產……受益於中國金融領域的持續開放,資產份額佔銀行業比重不足1%的外資銀行發揮了遠超其市場規模的連接作用。

證券時報記者近日從多家外資銀行處瞭解到,他們依舊堅定看好中國市場中長期發展前景,同時,他們正在用真金白銀投票,兌現“看好”。

雙向奔赴

“可以說是雙向奔赴”,復星國際高級副總裁張厚林回憶起與外資銀行的合作時感慨道,“2004年我們決定去香港成立復星國際,走國際化道路時,在香港沒有任何記錄,跟金融機構的合作也沒有任何記錄,當時我們就在想:怎樣在香港本地迅速打開市場?”

張厚林介紹,彼時公司有一個“三步走”的計劃:第一步,找中資銀行的香港分行;第二步,找香港本土能用共同語言交流的銀行,像恒生銀行東亞銀行等;第三步,在香港找主流銀行,包括滙豐銀行、渣打銀行等。“我們確實也是按這樣的計劃一步步走到今天,與東亞銀行的合作淵源就是這麼來的。”

無獨有偶,某光伏行業龍頭企業有關負責人也對記者表示,與滙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下稱“滙豐中國”)的合作更多地是基於企業本身的海外業務佈局,“利用金融工具促進公司的銷售及回款效率,幫助公司做好外匯風險管理,這是他們做得比較多的。”

金融監管總局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9月,外資銀行資產總額約3.79萬億元,佔同期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的比重約爲0.92%。對此,滙豐中國行長兼行政總裁王雲峯對記者表示,分析外資金融機構服務中國的經濟發展需要從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連起來一起看。

貢獻不止

“市場份額1%”

“從外資金融機構爲中國的經濟改革和市場開放所做的貢獻來看,所起到的作用遠遠超過1%”,王雲峯表示,原因在於,外資金融機構不止是服務中資企業在本土(在岸)的業務,還有很大一部分是服務企業走出去,滿足其在海外市場拓業務時產生的金融需求。

渣打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下稱“渣打中國”)行長、總裁兼副董事長張曉蕾對記者透露,渣打中國是集團網絡收入的最大貢獻者,今年前三季度,渣打中國在岸及離岸稅前盈利達10億美元,同比增長約3倍。

與此同時,張曉蕾表示,近年來,中國的離岸業務比在岸業務發展更快,二者的規模比例已差不多達到2∶1。

服務中資企業“走出去”, 外資銀行除了利用自身的全球網絡佈局,還會通過“強強聯手”的方式,即藉助全球合作伙伴的力量,更好服務企業。“比如我們在歐洲跟西班牙商業銀行有很友好的合作關係,他們有當地人,瞭解當地法規”, 東亞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行長何舜華告訴記者,一旦國內的中資客戶有在這些市場上開展業務的需要,“就可以介紹一下,大家一起來做”。

何舜華舉例指出,如果北京的一位客戶想在泰國曼谷建網點,有融資需求,東亞銀行可以爲客戶提供擔保服務,讓海外銀行對其落地更加安心。

“隨着咱們國家改革開放的不斷的深入和擴大,我們的橋樑作用也越來越重要。”王雲峯稱。

中介橋樑

助推人民幣國際化

“我今年就去了中東4趟,帶客戶去走市場、找夥伴。另外,我們還把海灣國家的幾個CEO也帶到國內來,在北京、上海見了很多客戶和政府職能部門,介紹海灣國家,同時讓他們瞭解中國市場情況”,王雲峯指出,中國與海外經貿走廊往來是相互的,中國的產業走出去,海外的資金走進來,意義是重大的。在此過程中,人民幣國際化也迎來重要機會。

“境外發行人已經習慣歐元債、美元債的發行方式,當我們跟他們講中國市場的做法時,他們一開始都會抱有很大的疑問:爲什麼要這樣做?”滙豐中國常務副行長兼副行政總裁程卓雄對記者表示,在發行熊貓債的過程中,他們需要做大量溝通與解釋工作,幫助發行人去理解。

今年10月16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峯論壇開幕前夕,埃及在中國銀行間市場發行35億元可持續發展熊貓債,期限3年,票面利率3.51%。此次發行實現了非洲地區熊貓債零的突破,同時也是首單可持續發展主權熊貓債、首單採用擔保結構的主權熊貓債。

作爲發行的主承銷商之一,滙豐中國與牽頭主承銷商(中國銀行)之間更多的是合作,程卓雄指出,外資銀行的差異化優勢在於對境外發行人的瞭解,同時在溝通方式上能與境外發行人“同頻”,“以埃及發行熊貓債這單爲例,我們與中資銀行分工協作,如何更好滿足客戶需求、如何順利發行、如何更好控制風險等等,都需要大家通力合作。”

2015年以來,滙豐中國作爲聯席主承銷商協助國際發行人完成近30單熊貓債發行,累計發行規模超500億元人民幣。

張曉蕾認爲,在中東、倫敦等區域,藉助利率優勢,發揮人民幣融資功能,是這兩年非常明顯的變化。“未來我們會繼續發展人民幣國際化業務”,張曉蕾指出,現在客戶已經開始逐漸感受到好處,願意去用人民幣,的未來渣打中國將更多地發掘人民幣融資功能。

真金白銀加碼中國市場

在調研走訪過程中,“沒離開過”成爲幾位外資銀行行長的共同開場白。“這是我們對中國市場的承諾。”張曉蕾說。

一段時間以來,外商直接投資增速下滑引發多方關注。作爲溝通跨境資金的重要橋樑,滙豐中國、渣打中國和東亞中國依舊堅定看好中國市場。

“我們堅定看好中國中長期的發展。從全球視角來看,有哪裏比中國市場更有發展前景?這幾年我們的方向是對的,堅持制度型開放、高質量發展、國際國內雙循環,這些方向性的變化都是正確的,只要堅持就好了。”張曉蕾表示。

正是因爲看好中國經濟轉型的發展前景,外資銀行紛紛加碼新經濟領域。滙豐中國今年推出了總額30億美元的“新經濟信貸基金”,服務先進製造業、醫療、環保等新經濟企業發展。“目前,這個基金已經用掉了一大半。”王雲峯說。

渣打中國目前的新經濟客戶佔比已超40%,張曉蕾預計,到2025年,新經濟企業客戶收入將佔到全部企業客戶收入的一半以上。東亞中國則聚焦信息科技、清潔能源、醫藥等新興產業,持續推進對公業務戰略轉型。

“我們發現這些新興產業客戶對我們來講是理想客戶,爲什麼?因爲這些新興產業的客戶,都是外向型的,它將來針對的市場是全世界,不止是中國。”王雲峯指出,“以前企業重視產品賣出去,現在整個產業都在走出去,這也是我們發現的新動向。”

此外,財富管理業務的增長也是外資銀行看好中國市場的重要緣由。“當前有財富管理需求的羣體視野越來越國際化,他們也希望在全球配置資產”,何舜華指出,未來財富管理業務板塊,無論是產品還是銷售都需要有提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