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蕪湖市一患者家屬反映蕪湖市第二人民醫院超收醫療費事件,引發廣泛關注。12月3日,當地醫保部門發佈情況通報,表示該院存在過度診療、過度檢查、超量開藥等問題,涉及違規醫療總費用21.82萬元,其中違規使用醫保基金18.70萬元。

此事引發廣泛討論的原因之一,是患者家屬利用“統計模型”對父親就醫收費數據進行分析,發現了波動異常的治療項目及關聯項目。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廣大患者及家屬對ICU等治療過程中存在的收費疑惑。有網友認爲,涉事三甲醫院尚且存在多重問題,其他醫療機構情況又會如何?

醫保基金被當做“唐僧肉”蠶食的案例並不鮮見。早在2020年,我國就有223.1億元醫保基金被追回。今年國家醫保局曝光的典型案件中,仍存在僞造住院、僞造病歷、僞造票據、虛開診療項目、虛假入庫等違法使用行爲。

普通人懷疑醫療費用收取有問題,一般很少有精力也很少有能力做出這樣的“統計功課”。大家最期盼的是,管理部門能夠嚴格、專業地守護好羣衆的“救命錢”。

近幾年,國家相繼出臺政策,強調醫保基金監管和風險防控的重要性。但從實踐中出現的問題看,仍有一些值得始終強調的領域,需要引起各方的重視。

首先,要用好大數據技術加強監管。醫保基金監管涉及數據量巨大,傳統的監管方式成本較高,有必要引入新的技術。記者瞭解到,目前一些地方的醫保部門已通過大數據篩查、分析等方式尋找可疑線索。國家醫保局也表示,已依託全國統一醫保信息平臺,建立反欺詐數據監測專區,研究開發“虛假住院”“醫保藥品倒賣”“醫保電子憑證套現”“重點藥品監測分析”等大數據模型,並與公安部門積極推進線索查辦,取得初步成效。引入“大數據”技術之後,將更加考驗監管的專業性和執行力,更需要將平臺用得好、用得實。

其次,要提高醫療信息的透明度。醫療機構應該認識到,提高醫療信息的透明度,是構建醫患和諧、建設醫患雙方滿意和信任的保障。目前,我國大多數醫療機構已擁有較爲先進的技術平臺,可以利用這些平臺打破醫患間的信息壁壘。比如此次事件中,蕪湖市第二人民醫院“住院一日清”等顯示的具體信息,就是患者家屬發現問題的關鍵。

第三,加強監管不應僅靠“飛行檢查”。今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發佈的《關於加強醫療保障基金使用常態化監管的實施意見》提出,進一步完善以上查下、交叉檢查的工作機制,破解同級監管難題。建立抽查複查、倒查追責工作制度,壓實監管責任。有業內人士指出,建立醫保基金對賬機制,規範醫保、稅務、財政等部門間對賬行爲,是防範風險的有益之舉。

第四,法律的震懾作用不能丟。《中華人民共和國醫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法律法規,規定了因過度醫療需要承擔的行政責任,其中包括“終身禁業制度”;造成嚴重情節的,還有可能承擔刑事責任。目前,蕪湖醫保部門已經啓動行政處罰程序,也將線索分別移交公安、衛健等部門進一步覈查處理。我們有理由希望,這種威懾機制將產生長遠的影響。

醫療系統的良性運轉,其目的是保障羣衆的就醫需求;醫保基金的良性使用,其效果是減輕羣衆的就醫負擔。治病救人,始終是醫者初心。扎牢籬笆,修補漏洞,不讓醫保基金再次淪爲“唐僧肉”,需要切實從每一個具體環節抓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