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資本風雲|業績增長靠“炒股”,長城證券遭頭部券商“圍剿”

來源微信公衆號:子彈財經

美編  |  倩倩   審覈  |  頌文

與其它證券公司相比,長城證券交出的三季報足夠驚豔。

10月31日,長城證券披露了2023年三季報。數據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長城證券實現營業收入31.47億元,同比增長15.73%,實現歸母淨利潤12.13億元,同比增長113.87%。

2023年,國內資本市場比較萎靡,中信證券、東方財富等頭部券商業績均出現下滑。作爲中小型券商,長城證券又是如何在資本市場萎靡的情形下,業績實現逆勢增長?

1

利潤增長超1倍,

業績增長靠“炒股”

長城證券成立於1995年,是在原深圳長城證券營業部和海南匯通國際信託投資公司所屬證券機構合併基礎上設立,長城證券也是我國最早成立的8家全國性綜合證券公司之一。

作爲我國最早成立的證券公司之一,長城證券與同期成立的中信證券、海通證券以及宏源證券(現爲“申萬宏源證券”)相比,發展要遜色許多。

前三家均成爲年營收超200億元,市值超千億的大型券商。而長城證券僅是營收超30億元,市值剛超300億元的中小型券商。

雖然過去20多年,長城證券發展並不如意,但僅就2023年前三季度而言,長城證券業績增速要比上述三家券商亮眼不少。

上述三家券商,僅申萬宏源前三季度歸母淨利潤微增1.60%,中信證券與海通證券歸母淨利潤同比均出現下滑。同期,長城證券實現歸母淨利潤12.13億元,同比增長113.87%。

表面上看,長城證券業績十分亮眼,但背後卻暗藏玄機。數據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長城證券實現歸母淨利潤5.67億元,同比下降58.14%,而2021年前三季度,長城證券歸母淨利潤高達13.55億元。

正因爲2022年前三季度長城證券業績基數較低,2023年前三季度長城證券歸母淨利潤才能大幅增長。即便如此,長城證券2023年前三季度歸母淨利潤仍未達到2021年同期水平。

另外,長城證券2023年前三季度歸母淨利潤的增長,更多來自“偶發性”的增長,也就是“炒股”帶來的收益。

與其它公司不同,由於長城證券是證券經營機構,因此證券投資帶來的收益均屬於正常經營業務收入,且記入投資收益中。

因此,長城證券與其它證券公司類似,大量資金用於證券投資。截至2023年9月30日,公司用於證券投資的資金高達575.53億元。

公司證券投資標的主要有股票、債券、基金、衍生品等。其中債券、非股票型基金以及衍生品等投資,收益較爲穩定,而股票以及股票基金波動率較高。

在股票以及股票基金投資標的表現較好時,證券公司投資收益下的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就高,投資標的表現較差時,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就低甚至虧損。

2022年前三季度長城證券股票以及股票基金表現較差,因此公允價值收益爲-5.18億元。2023年前三季度長城證券投資標的表現較好,公司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則變爲4.25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超9億元。

在“炒股”大幅盈利的基礎上,長城證券投資收益也從2022年前三季度的10.06億元增長至16.69億元,同期公司整體營收也從27.19億元增長至31.47億元。

不過靠“炒股”掙來的錢,很難持續,這點從長城證券過往的公允價值變動收益也能看出來。

2

市場份額丟失,

常規業務收入全線下滑

證券公司業績想持續增長,更穩妥的辦法是,擴大公司經紀業務、投行業務、融資融券業務、資產管理業務以及自營業務(固定收益投資規模)收入規模。

不過上述業務中,長城證券收入幾乎全線下滑。數據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經紀業務收入爲6.08億元,較2022年前三季度的7.10億元下滑14.37%。

作爲對比,2023年前三季度滬深兩市總成交額爲162.16萬億,同比下滑6.6%。長城證券經紀業務收入下滑遠超市場平均水平,說明公司經紀業務市佔率有所下滑。

從目前券商經紀業務競爭格局來看,以東方財富爲首的互聯網券商,憑藉強大的獲客能力正在逐步蠶食其它中小型券商經紀業務的市場份額。

中信證券、華泰證券等傳統的大型券商,也憑藉旗下衆多的營業部以及大量的營銷人員擴大經紀業務的市佔率。

在東方財富以及中信證券等券商的夾擊下,以長城證券爲代表的中小型券商,經紀業務的市場份額只能被逐步蠶食。未來,不排除長城證券經紀業務市佔率進一步下滑的可能。

除經紀業務外,公司投行業務收入也在下滑。2022年前三季度,長城證券投行業務收入爲3.40億元,較2022年前三季度的3.80億元下滑10.53%。

不過鑑於2023年前三季度滬深兩市IPO融資總額下滑超30%的基礎上,長城證券投行業務收入僅下滑10.53%,表現並不遜色。

一直以來,長城證券投行業務一直較爲平穩。2018年前三季度,長城證券投行業務收入就達到4.02億元。此後多年,長城證券前三季度投行收入均在3億至4億元左右。

即便在科創板以及創業板註冊制實施、A股IPO以及再融資大爆發後,長城證券投行收入也未出現大幅增長。

而新增的IPO以及再融資項目基本被中信證券、中金公司等頭部券商獲取,長城證券等中小型券商在投行領域毫無競爭力可言,長城證券想要在投行領域,分走中信證券、中金公司的蛋糕,難如登天。

除此之外,長城證券其他業務收入也在急速下滑。2022年前三季度,長城證券其他業務收入爲8.70億元,2023年前三季度長城證券其他業務收入僅剩545.16萬元。

公司其他業務收入主要來源於旗下子公司華能寶城物華現貨貿易業務,該業務主要與公司實際控制人華能集團旗下子公司進行大宗商品現貨交易。

2021年該業務爲長城證券創造了31.35億元營收。但近兩年,該業務收入大幅下滑,到2023年前三季度甚至減少至545.16萬元,較2021年下滑99.82%。

對此,長城證券並未給出明確解釋,不過由於該業務利潤率並不高,即便收入大幅下滑,並未導致長城證券盈利大幅下滑。

3

轉型遇阻,

長城證券遭頭部券商圍剿

不管是經紀業務也好,投行業務也罷,長城證券與頭部券商相比,差距都十分明顯,長城證券能維持現狀尚且十分艱難,想要擴大市場份額更是困難重重。

在傳統業務增長遭遇困境的背景下,長城證券的業務轉型勢在必行。對此,長城證券把轉型方向瞄準了財富管理,公司也不止一次表示要積極推進財富管理轉型。

但從結果來看,長城證券轉型財務管理並不成功。由於2023年三季報,長城證券並未單獨披露財務管理業務收入,因此只能採用2023年半年報數據。

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長城證券財富管理實現營收11.45億元,同比下滑6.40%。

所謂財富管理業務仍是證券公司的傳統業務,主要是經紀業務、融資融券業務、金融產品代銷、期貨經紀以及約定式購回及股票質押式回購等。

而長城證券財富管理的三大核心業務分別是經紀業務、融資融券業務以及旗下基金子公司產生的收入。

截至目前,長城證券分別持有景順長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景順長城”)、長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城基金”)49%以及47.06%股權。2023年上半年,這兩家公司爲長城證券帶來了3.68億元收益。

目前,景順長城不論是在管理規模還是營收上,在基金行業排名都比較靠前,近幾年業績也取得不錯增長,相比之下,長城基金則要遜色不少。

而長城證券的基金業務收入能否持續增長,很大程度要看子公司景順長城的業績表現。但由於近期資本市場表現較爲萎靡,2023年上半年景順長城營收和淨利潤雙雙下滑。未來,景順長城業績能否增長要取決於國內資本市場的表現。

基金業務之外,在巨頭的擠壓下,公司經紀業務拓展新客戶也變得舉步維艱,想要大規模擴張非常困難。爲了推動公司成長,長城證券也把重心放在融資融券業務上。

早在2021年,長城證券便宣佈百億定增,其中50億元投向資本中介業務(以融資融券業務爲主),但由於各種原因,最終長城證券只完成了76.16億元的定增募資。

從過去幾年來看,長城證券融出資金在快速擴大,由2018年的74.23億元增長至2023年9月30日的228.2億元。公司融資所獲得的利息收入也增長較快,從2018年的5.76億元增長至2022年11.93億元。

不過由於公司其它業務利息支出較大,近幾年公司利息淨收入不增反降。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利息淨收入只有1625.05萬元,較2022年同期下滑91.75%。近幾年,長城證券利息淨收入也在2億至4億元之間波動。

從經營結果來說,長城證券財富管理轉型並不算成功,業績的增長只能依靠“炒股”。從行業來看,目前國內有100多家券商,同質化經營異常嚴重。

頭部券商通過資金和規模優勢跑馬圈地,不斷蠶食中小券商市場份額。互聯網券商東方財富能通過差異化競爭脫穎而出,而以長城證券爲代表的中小型券商除了等資本市場行情來時“靠天喫飯”似乎沒有太好的辦法。

爲了推動證券行業健康發展,11月3日,證監會發文鼓勵頭部券商併購重組,做大做強,打造一流的投資銀行。作爲央企華能集團旗下的證券公司,長城證券或許可以考慮併購重組來打破現在的困境。

*文中題圖來自:攝圖網,基於VRF協議。

©投稿專線  微信:cyzqx2013

在看點這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