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凌晨 廣州報道

12月6日,由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主辦、21世紀經濟報道承辦的以“復甦與新循環——產業新生代·資本新邏輯”爲主題的南方財經國際論壇2023年會,在廣東省廣州市舉辦。

本屆年會立足於全球市場的復甦,在空間和時間兩大維度上,圍繞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及科技、資本和產業的新循環體系等課題,邀請在海內外享有聲望的專家學者和研究人士、監管和主管單位代表、全球金融機構和企業家代表等研判和建言。

年會主論壇現場,201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性預期學派領袖人物、美國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托馬斯·薩金特全球化創新經濟需要有開源的網站讓各國科學家交換想法,需要有允許來自不同國家的科學家進行討論的國際科學會議和開展研究的國際合作實驗室。

他說道:“創新很難預測,它包括很多風險和不確定性,科學家和創業者會利用風險或管理風險,他們需要銀行、交易所、券商等金融中間商的幫助。我們把這些作爲一種有組織的方式,以社會性的行爲讓大家來共擔風險。”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提案委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張軍擴以“復甦中的全球與中國”爲主題發表演講。

張軍擴表示,“隨着疫情影響的減弱和黨中央各種穩經濟、促經濟的政策貫徹落實,我國經濟從整體上呈現出恢復、回升的良好態勢。但在充分看到和充分肯定經濟整體恢復向好態勢的同時,需要清醒地看到當前經濟恢復、回升的基礎不夠牢靠、態勢也不夠穩定,行業之間、企業之間恢復不平衡,市場需求不足,企業經營困難效益不佳,預期不穩,信心不強這些問題依然存在。”

他指出,當前經濟恢復存在以下問題:市場需求不足,社會零售品消費總額過去兩年增速有限,同時房地產投資拖累整體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而以美元計價的出口增速仍然處於負增長狀態。發展分化問題比較突出,工業增加值不同行業增速差距較大,總體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同比出現下滑,虧損面積雖然縮小但問題仍然存在。

論壇上,中國證監會原主席肖鋼作了題爲《打造地級市新引擎,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報告。他表示,要充分認識地級市在高質量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入分析了地級市高質量發展的挑戰,並對加快推進地級市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政策建議。

肖鋼指出,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爲人民,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同時,經濟快速發展中,人才、產業、公共服務等均往一線城市、二線城市聚集,從而帶動和引領全國經濟總量聚集增長,促進國家實力增強,這是現代化的一般規律。

他認爲,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僅靠資源向大城市特別是超大型城市集中是不夠的,還需要有一批強有力的地級市發展作爲承接與支撐。

當前,地級市的承載能力不斷提升,未來可以承擔更多的職責和任務,從而有效化解我國快速城鎮化過程中積累的矛盾,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提供新引擎、新動能。

此外,論壇現場邀請到倫敦證券交易所副首席執行官Charlie  Walker 、港交所高級副總裁暨中國區上市發行服務部主管韓穎姣、紐約證券交易所國際資本市場主管Cassandra Seier、貝萊德智庫亞太區首席投資策略師Ben Powell圍繞“全球資本市場互聯互通”展開討論。

倫敦證券交易所副首席執行官Charlie Walker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最開放、最國際化以及最具經濟活力的地區之一。倫敦證券交易所利用資本市場平臺推動中國企業走出去,並支持英國上市公司在中國展開業務,助力可持續發展和跨境交易。這與大灣區的發展目標相契合:建設國際創新中心,成爲綠色轉型標杆,探索供應鏈協同發展新模式,建立國家級高水平對外開放平臺。”

貝萊德智庫亞太區首席投資策略師Ben Powell現場發言時提到“中國的投資格局融合了傳統優勢和新增長領域的特點,消費市場的發展、堅實的金融行業和戰略出口計劃提供了多樣化的投資機會,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地區,擁有獨特的創新、技術和戰略位置的優勢。這些細微的變化和區域動態,是識別和把握最有前景的投資機遇的關鍵所在。”

港交所高級副總裁暨中國區上市發行服務部主管韓穎姣在現場表示,“滬深港通機制在2014年、2016年分別跟上交所、深交所開通以來,滬深港通比例在穩步提高。滬深港通已經成爲中國資本雙向開放的重要舉措,也成爲國際投資人投資中國資產以及內地投資人投資海外上市公司的重要途徑。”

同時,上海證券交易所南方中心總監萬建強、紐約證券交易所中國區主管葛辰皓、倫敦證券交易所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Jon Edwards、東京證券交易所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逯家鄉、韓國交易所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姜永升先後發言。

萬建強表示:“2018年11月科創板實行註冊制,至今已有5週年時間,經過5年發展,科創板已經成爲中國硬科技企業上市的首選地,助力高科技自立自強。”

葛辰皓認爲,當前對於投資人來說也許大家在機會成本都有5%的情況下,更願意去投一些已上市的大藍籌、大科技公司,某種意義上起到抱團效應,所以今年美股漲勢整體不錯,更多的是頭部羣居效應。

Jon Edwards透露,2023年我們一共有23個IPO,250多再融資,共募集了170億美金。跟去年同期相比,融資已增長30%,我們已經可以看到逐漸的恢復。總體來說,今年已經比去年好,如果可以繼續持續,便是很好的開始。

逯家鄉表示,從日本市場IPO數量來看,2021年應該是近十年上市企業數量最多的一年,2022年僅次於2021年,排在第二。但今年日本市場出現了較大變化,都創下33年以來指數新高,大量資金注入也激發了整個IPO市場的活力。

姜永升介指出,“截至11月底,韓國交易所上市公司數量只有2668家,市值約合人民幣13萬億人民幣,相當於是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之和的1/6。雖然市場規模小,但與中國證券交易所的契合點是比較多的,我們長期以來與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保持着非常良好的合作關係。”

(作者:凌晨 編輯:朱益民)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