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華夏時報

一則略顯“慘淡”的業績指引公告,讓曾經的CXO龍頭藥明生物在短短兩天內股價暴跌逾30%。

不怪投資者用腳投票,在12月5日藥明生物復牌後,外資投行和國內券商投行部門接連更新了對於藥明生物的最新評級報告。據《華夏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除了大摩重申了對其的“增持”評級外,多家投行都大幅下調了藥明生物的買入目標價,也有投行將藥明生物評級從“買入”改爲“中性”。

信心在當前資本市場可能比黃金還貴重。藥明生物在12月6日一早公佈了一則“大手筆”的回購公告,擬以不低於6億美元(43億人民幣),回購股東周年大會當日已發行股份總數的10%。消息一出,藥明生物今日股價已有翻轉掉頭趨勢,截至收盤實現小幅上漲,報收30.55港元/股,當前總市值爲1299.93億港元。

被“打分”的CXO龍頭

藥明生物在回購公告裏表示,公司相信股份目前的交易價格並未反映其內在價值或本公司的實際業務前景,而建議股份購回也反映本公司對其自身業務發展前景充滿信心。公司亦認爲目前的財務資源將使其能夠實施建議股份購回,同時維持穩健的財務狀況。

和公司對自身充滿肯定的評價不同的是,國內外投行迅速給出了不同的反應。

其中大華繼顯下調藥明生物評級至“沽售” ,目標價下調至22港元,中泰國際給予藥明生物“中性”評級 目標價從58.00港元下調至32.00港元。交銀國際也把藥明生物評級下調至“中性”,目標價降至34港元。

即使是那些依然表示看好藥明生物的投行機構,態度也相對更爲剋制,各自表示對前景的看法較公司指引會更審慎,將會關注資金趨勢、產品線審批進度及利潤率表現。其中招商證券維持了“增持”評級,但將目標價由75港元下調至45港元,高盛、富瑞、瑞銀等儘管也維持了“買入”評級,但目標價格也有幅度不一的降低。

目前看到的市場“最強音”還是來自於大摩,摩根士丹利研報中不僅給出了115.36港元/股的高價,同時表示相信藥明生物是整個行業中最有能力推動發展的公司之一,鑑於其具有韌性和多元化的CRDMO業務模式、頂級管理團隊的良好營運記錄,以及CMO訂單的快速增長等,相信公司中長期會跑贏大市。

這和此前多位投資人對於“資本寒冬”下CXO領域的行業分化態勢其實不謀而合。一位醫藥行業分析師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無論是抵禦不確定性的風險還是爲客戶創造價值,CXO領域一直是強者恆強,這個規律即使在行業低速增長期也不會被改變。

相比疫情期間醫藥行業烈火烹油,鮮花着錦的發展態勢,2023年上半年國內外醫藥行業投融資數量和金額都呈現下降趨勢,同比下降幅度約在40%左右,融資遇冷是明顯態勢。CXO行業的增長和醫藥企業的資金流向休慼與共,當生物醫藥的融資開始“退潮”時,裁員、砍管線,成了創新藥企的常規操作,也就導致流入CXO手中的訂單數量開始銳減。

此外,2023年資本市場上CXO板塊的“退潮”趨勢極爲明顯,多家頭部公司股價“腰斬”,藥明生物股價就從2021年的最高價148港元/股一路下滑至如今的30.55港元/股,跌幅將近80%。

年尾加入“回購大軍”

在股價“跌跌不休”時出手回購,一直被視爲資本市場提升股價的利器之一,也是企業回饋股東,證明自身經營實力,穩固投資者信心的“良方”。

2023年資本市場情況略有特殊,“3000點保衛戰”打了一次又一次,不少公司的股價還是止不住下跌趨勢。

從公開數據來看,A股488家醫藥上市公司中,超過一半都在今年發佈了回購計劃公告,不少企業回購金額高達上億元。和藥明生物同屬CXO陣營的成都先導、凱萊英、美迪西、泰格醫藥、藥明康德都在“回購大軍”隊列中。

從回購類型來看,157家醫藥上市公司選擇了股權激勵回購的模式,115家則選擇了普通回購的模式。一位資深財務工作者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相比股權激勵,其實註銷式回購對於提升上市公司股東權益作用更明顯。其同樣強調,作爲最瞭解公司發展前景和行業價值的人,上市公司的回購往往也被認爲是公司當下股價被低估的應對措施,但要注意甄別上市公司的回購計劃最後實際完成情況究竟如何,計劃和最終結果之間的差別有時候差別也很大。

《華夏時報》記者整理發現,當前醫藥股已回購金額超過1億元的上市公司僅56家。

高特佳執行合夥人王海蛟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危機中同樣也蘊藏着商機,隨着CXO行業尾部出清,也許接下來會有一波產能或標的之間的密集併購消息出現,畢竟這個行業還是固定資產多,對產能和設施的依賴性強。

值得注意的是,從國外龍頭的財報信息來看,無論是CXO大受追捧的疫情期間還是疫情後增長放緩的階段,國外的龍頭企業一直沒有停下產能擴張的步伐。王海蛟表示,CXO企業對於產能的投資是一個非常緩慢卻必要的過程,其實國內CXO公司也還是在有條不紊地佈局產能,只是不同階段節奏快慢而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