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

就是一個收斂鋒芒的過程。


作者:每晚CC

不讀《莊子》,不知世界之博大,不曉人生之通透。

歷史上,無論帝王將相,還是詩人墨客,都把《莊子》當作修身的祕籍,反覆揣摩研讀。

這部千古奇書裏,凝聚了當時世界上最頂尖、最通達的人生智慧。

通過它你可以看到:

在那個禮崩樂壞的年代,莊子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言逍遙、論齊物、談天道、窮宇宙的風姿。

《莊子》裏的故事,更是可以讓你明白禍福、得失、是非、榮辱等諸多人生困惑。

國學大師南懷瑾曾說:有人陷入煩惱,我一般會建議他讀讀《莊子》。

讀懂了《莊子》裏這7種思維,再大的人生難題,你也能迎刃而解。

1

山木思維

譯文:

有一個叫石的匠人前往齊國,來到曲轅這個地方,見到一棵被當地人視爲神樹的櫟樹。

這棵櫟樹非常高大,前來觀賞祭拜這棵神木的人也非常多。

可這個叫石的匠人卻看都不看一眼,只顧着趕路。

匠人的弟子便問道:“我跟着師傅走南闖北,從未見過這麼壯美的樹木。師傅您卻不肯停步看看,只顧趕路,爲什麼呢?”

匠人說:“那樹木不值一提!只是一棵沒有任何用處的廢材罷了。做船定會沉沒,做棺材很快就會腐朽,用來做器具很容易損壞,用來做屋門定會流脂而不合縫,用來它做屋柱定會被蟲蛀蝕。正是由於其爲不成材的壞木,毫無用處,所以能長壽,活到現今。”

晚君說:

這個世上,沒有絕對的得與失,好與壞,輸和贏。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兩面性。

就像櫟樹因爲不成材而得以長壽,人因爲平凡而得享安穩,都是一樣的道理。

《道德經》裏也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得失禍福,永遠在貫穿我們的一生。

春秋時期,有一個叫孫叔敖的人,曾三次出任宰相,又三次被罷官。

可無論什麼境遇下,他臉上神色始終如常。

於是有人就問他:

爲什麼你當官的時候,沒見你喜形於色;被免官的時候,也不見你唉聲嘆氣?

孫叔敖笑道:

當不當官不由我決定,我能做的就是讓自己無憂無慮,至於人生起落,大可不必糾結。

的確,人生於世,榮枯有數,得失難量。

若是一味地爲了得失糾結,只會徒傷了自己的心志。

莊子說:得而不喜,失而不憂。

把所有的得到,都看作是命中註定;把所有的失去,都當作是人生經歷。

那麼世間之事,便無謂得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2

大鵬思維

譯文:

鵬爲什麼要升到九萬里的高空?可以用船做個譬喻。

水淺了,浮不起大船。在堂前低窪的地方倒上一杯水,一棵小草就能被當作是一艘船,放一個杯子在上面就會被粘住,這是水淺而船大的原因。

同樣的道理,如果聚集的風不夠強大的話,那麼負載一個巨大的翅膀也就沒有力量了。因此,鵬在九萬里的高空飛行,風就在它的身下了,憑藉着風力,揹負着青天毫無阻擋,然後纔開始朝南飛。

晚君說:

李白說: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然而在這一日到來之前,大鵬鳥必須經過長久的蓄勢,纔會有最後的振翅高飛。

就像《菜根譚》中所說的: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

任何人成就大事之前,都必須要經歷一段相當長時間的蓄力時光。

唐代詩人高適,直到五十歲的時候,纔有機會走上戰場,建功立業。

在此之前,他所做的,就是耐着性子,在鄉里躬耕苦讀,研習兵法。

也正是那麼多年積攢下來的實力,讓他一上到戰場,就屢立戰功,最後被封侯拜相。

諸葛亮出山之前,也是在南陽隆中苦讀了十年書。

直到劉備到來,他才得遇明主,實現他的人生抱負。

蟬鳴一夏,卻蟄伏了好幾個四季;曇花一現,卻等待了整個白晝。

世上所有的一鳴驚人,其實都是厚積薄發。

米蘭·昆德拉說:“生活,就是一種永恆沉重的努力。”

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默默蓄力,在漫長的黑暗裏醞釀希望,終有一天,你也能像大鵬一般,舉翅高飛,直上雲霄。

3

儵(shū)魚思維

譯文:

莊子與惠施在濠水的橋上游玩。

莊子說:你看這些儵魚在下面遊得多麼快樂。

惠施卻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

莊子立刻答道: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惠子又說:“我不是你,本就不知你的快樂,你也不是魚,當然也不知魚的快樂。”

晚君說: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這樣一種錯覺:

總覺得別人擁有的,是自己難以企及的幸福與歡樂。

然而,別人幸福與否,未必就真如你所見的那樣。

常言道,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我們永遠無法站在自己的位置,去體會別人的感受。

既如此,又何必站在自己的煩惱裏,去仰望別人的幸福。

按自己喜歡的方式活着,纔是一個人最好的生活狀態。

東晉時期,有桓溫,殷浩兩位名士。

他們均是年少成名,但桓溫卻總想找個機會跟殷浩比個高下。

有一次,桓溫遇到殷浩,便問他:“你哪裏比得上我?”

殷浩笑了笑,答道:“我與我周旋久,寧做我。”

殷浩從來不想跟別人比,只想做自己。

人生於世,我們都該像殷浩一般,篤定地悅納自己。

畢竟,人生萬象,各有悲歡。

與其用自己的尺子,去丈量別人的快樂。

不如在無法重來的一生裏,走自己的路,看自己的風景,過好自己的生活。

4

鵷雛(yuān chú)思維

譯文:

惠施在梁國作了宰相,莊子想去見見這位好朋友。

有人急忙報告惠子:“莊子來,是想取代您的相位。”

惠子很恐慌,想阻止莊子,派人在國都中搜了三天三夜。

哪料莊子從容而來,拜見他說:

“南方有隻鳥,其名爲鵷雛,您可聽說過?

這鵷雛展翅而起。從南海飛向北海,非梧桐不棲,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

這時,有隻貓頭鷹正津津有味地喫着一隻腐爛的老鼠,恰好鵷雛從頭頂飛過。

貓頭鷹急忙護住腐鼠,仰頭視之道:'嚇!’現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國來嚇我嗎?”  

晚君說:

昔日,莊子在濮水垂釣之時,楚王派兩位大臣去請莊子爲相。

莊子卻說:我寧願像烏龜一般,曳尾於爛泥中,也不願當那楚國宗廟裏,被人供奉的神龜。

後來,莊子的好友惠施,在梁國作了宰相。

莊子想去看看他,可惠施卻擔心莊子會搶了自己的相位。

莊子不屑道:我寧願做鵷雛,非梧桐不棲,非醴泉不飲。也不願做那什麼腐肉爛肉都喫的貓頭鷹。

在莊子看來,世間的名與利,於他而言,不過是一堆腐肉。

而他所追求的,是一種精神上的超脫,一種逍遙自在的生活。

所以從始至終,莊子都不願被名利所縛,被世俗所累。

可現實中的很多人,整天活得汲汲營營,爲名利忙,爲物慾往。

卻忘了在這物慾橫流、名利至上的時代,活出內心的淡定從容,纔是真正的難能可貴。

正所謂,短的是利慾,長的是人生。

往後的日子裏,學會給慾望做減法,給精神做加法,我們才能獲得清醒、富足的人生。

5

河伯思維

譯文:

秋天來到,天降大雨,無數細小的水流,匯入黃河。

只見波濤洶湧,河水暴漲,淹沒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邊的窪地,河面陡然變寬,隔水遠望,連河對岸牛馬之類的大牲畜也分辨不清了。

眼前的景象多麼壯觀啊,河伯以爲天下的水都彙集到他這裏來了,不由洋洋得意。

他隨着流水向東走去,一邊走一邊觀賞水景。

他來到北海,向東一望,不由大喫一驚,但見水天相連,不知道哪裏是水的盡頭。

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陣子,才轉過臉來對着大海感慨地說:

道理懂得多一點的人,便以爲自己比誰都強。原來說的就是我啊。

晚君說:

古人說: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可生活中的很多人,總是高估自己的分量。

殊不知,高估自己而不自察的人,總有一天,現實會讓你狠狠看清自己。

明朝開國之初,朱元璋爲了打壓權臣李善長一黨的勢力,便大力扶持了胡惟庸。

在李善長死後,甚至還把胡惟庸扶上了丞相之位。

而胡惟庸呢,稀裏糊塗地上了位,還一直以爲是自己實力過人。

所以當上丞相後,他便變得忘乎所以。

在他爲相期間,他利用權利排斥異己,結黨營私,甚至還想跟朱元璋分庭抗禮。

而他的這些舉措,也徹底惹怒了朱元璋,最終給自己招致了滅門之災。

自命不凡,纔是一個人最大的愚蠢。

在這世上,無論你無論你身份多高、名氣多大,總有人會在你之上。

所以,做人千萬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

水因善下方成海,山不爭高自成峯。

想要走得更久更遠,就要學會謙卑和低調。

6

庖丁思維

譯文:

庖丁爲梁惠王宰牛,只見他手起刀落,既快又好。

梁惠王看後連聲誇讚,並問他:“你的技術怎麼會如此高明?”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我剛開始宰牛的時候,看見的無非是一頭頭完整的牛。現在,我看見的再也不是一頭整牛了。宰牛時,我不必用眼睛去看,就清楚哪裏是關節,哪裏是經絡,從 哪裏下刀、要用多大的力氣,全都心中有數。”

庖丁停頓了一下,接着說:“技術高明的廚師每年換一把刀,是因爲他們用刀子去割肉。技術一般的廚師每月換一把刀,是因爲他們用刀子去砍骨頭。現在我的這把刀已經用了十九年了,宰了數千頭牛,而刀口卻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牛身上的骨節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卻並不厚,用這樣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節,那麼在運轉刀刃時就會留有餘地。因 此我這把刀用了十九年還和新刀一樣鋒利。”

梁惠王說:“從你的這番話裏,我學到了很多有益的東西。”

晚君說:

蘇軾臨終之時,曾給後人留下一句話:着力即差。

意思是,凡事越是用力,越容易事與願違。

莊子在寫《庖丁解牛》時,也道出了同樣的深意。

他說,一般的廚師在解牛時,看到骨頭,就用蠻力砍斷,因此一個月就得換一把刀。

而庖丁卻懂得,以無厚,入有間的道理。

他每次解牛時,只會順着牛的筋骨去下刀,所以他的刀用了十九年,還依然鋒利如新。

這不由讓我想到了一句話:順水推舟,一日千里。

人生中的很多事情,你越是較勁,越是用力,對自己的傷害就越大。

但你若懂得順其自然,從容以對,這份心得,反而能支撐自己走得更遠。

7

木雞思維

譯文:

紀渻子爲周宣王馴養鬥雞。過了十天周宣王問:“雞馴好了嗎?”

紀渻子回答說:“不行,正虛浮驕矜自恃意氣。”

十天後周宣王又問紀渻子訓好雞了嗎,紀渻子回答說:“不行,還是聽見響聲就叫,看見影子就跳。”

十天後周宣王又問紀渻子,紀渻子回答說:“還是那麼顧看迅疾,意氣強盛。”

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問紀渻子,紀渻子回答說:

“現在差不多了,別的雞挑釁它們,它們也不會鳴叫,沉默低調,看上去像木雞一樣,這樣的雞才厲害,別的雞根本不敢迎戰。”

晚君說:

國學大師梁漱溟曾結合他一生的閱歷,將人生修煉分爲了4個階段:

第一階段,沒有什麼底氣還氣勢洶洶,像無賴叫囂的街頭小混混;

第二階段,緊張好勝,儼如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年輕人;

第三階段,雖然好勝的跡象看上去已經全泯,但是眼睛裏精光還盛,說明氣勢未消,容易衝動;

到最後,呆頭呆腦,不動聲色,身懷絕技,祕不示人。

在梁漱溟先生看來,人生修煉的最高境界,便是藏鋒不露,大智如愚。

歷史上被稱爲“半個聖人”的曾國藩,便深明此道。

公元1864年,曾國藩攻克天京後,一戰封神,他的威望也達到了頂峯。

但曾國藩深知,物極必反,樹大招風。

於是他主動裁撤湘軍,遠離兇險的朝局,最終得以善終。

曾國藩曾說:“好勝人者,必無勝人之處;能勝人,自不居勝。”

人生,就是一個收斂鋒芒的過程。

當一個人不再鋒芒畢露,而是懂得收斂時,便能更好地保全自身。

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說:

“莊子是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他是一個天才,他的思想是一種超越時空的普遍真理。”

千百年來,莊子的思想,一直領先於世界。

汲取莊子的智慧,我們也可以像他一樣,遠離浮躁和功利,靜守清歡與美好。

在艱難的生活中,化身成一隻翱翔於九萬里高空的飛鵬,去追尋人生最曼妙的風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