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18肝硬變腹水——白炳森醫案興

王某,男,47歲,1975年7月19日診。患肝炎5年餘,前年見脅痛、腹水、鼻衄、肌衄,經診斷爲肝硬變腹水、脾功能亢進,治療後症狀好轉。近2個月來又右脅刺痛,腹脹,納呆,鼻衄,面色晦暗。查兩肋拒按,肝肋下二指,劍突下五指,脾肋下五指,血小板5萬。舌體胖大色紫黯,有瘀點,苔厚膩,脈沉弦滑細。用大黃䗪蟲丸,早晚各1丸,配服三甲散(穿山甲、龜板、鱉甲各等份)。服藥後瀉下棕褐色黏凍狀大便,污氣逼人。1個月後諸症悉減,腹脹消退,查肝脾減小二指,血小板8.3萬。連服2個月後改服歸脾丸、逍遙丸、三甲丸。半年告愈,隨訪多次,未見覆發,並可參加體力勞動。

解析:《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五勞虛極贏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飢傷,勞傷,經絡榮衛氣傷,內有幹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大黃䗪蟲丸主之”。本方乃泄熱破血,逐瘀生新之劑,仲景用治虛勞幹血。本案素性躁急,肝氣鬱滯過久,脾胃受損,遂成血瘀氣滯痰凝,故見右脅刺痛,肝脾大。既有瘀血,新血難以生成,縱有生成,然脈絡受阻難以運行,故面色晦暗,肌衄,鼻衄。治宜緩中補虛,祛瘀生新,方用大黃䗪蟲丸,藥證合拍,遂收良效。後又服歸脾丸、逍遙丸、三甲丸鞏固療效,病告痊癒。《經方驗案評析》《仲景病案學》《金匱名醫驗案精選》

19乙肝硬化腹水——田養年醫案

吳某,女,33歲,1996年8月11日初診。患乙肝、肝硬化10年。近2個月來納差,腹脹連及脅肋,腹痛,小便短少,雙下肢水腫,舌暗紅,苔白膩,脈弦滑。B超示:肝硬化腹水,肝光點增粗,門脈增寬爲1.5cm,腹腔有液性暗區。肝功:總蛋白60g/L,白蛋白25g/L,球蛋白35g/L。證屬肝鬱脾虛,氣滯血瘀,水溼內停。

治宜疏肝健脾,消脹利水,活血化瘀。用柴胡疏肝散合大黃䗪蟲丸加減。處方:柴胡、丹蔘、枳殼、香附、廣木香、石斛、防己各15g,炒白朮30g,大黃、土鱉蟲各10g,茯苓、澤瀉各20g。水煎服,每日1劑,

30劑後,症狀減輕,腹水基本消失,以原方加鱉甲25g,穿山甲(代)10g,三棱、莪術各15g,配製成丸藥,每次服6g,每日3次。調理半年,諸症消失。複查肝功正常,隨訪3年未見覆發。

按語:田氏認爲,肝硬化腹水屬中醫“臌脹”範疇,其病機主要爲肝脾功能失調,氣滯血瘀,水溼內停。治宜疏肝理氣,健脾利水,活血化瘀。方選柴胡疏肝散加運脾利尿藥,佐以疏肝養血,活血化瘀之品,見效後又以疏肝健脾,利水消脹,同時加強化瘀活血,對改善肝功能,改變肝纖維化有很好作用。同時主張治療肝硬化腹水應注重攻補兼施,補時,重用健脾藥,如白朮有健脾、利水消脹作用,補中寓利,可增加白蛋白,輕者用量30g,重者可用至60g,補氣藥黨蔘、黃芪要慎用,用量過大反而使病情加重。攻時主張養中兼攻,因水爲陰邪,既爲腹水,則陰邪偏盛。治療時,若一味利水,則易傷陰,陰虛火熾,變症叢生,故當做到利水而不傷陰,養陰而不妨礙利水,如用鱉甲、石斛配澤瀉、防己等。《當代名醫經方應用賞析》

Image

20肝硬化脾大——王付醫案

程某某,男,52歲,2001年9月4日初診。主訴:患乙肝9年餘,在2000年1月經當地及省級醫院彩超等多項檢查,診斷爲乙型肝炎,肝硬化,脾大。近病友介紹前來診治。

刻診:形體消瘦,面色黧黑,右脅下疼痛,腹脹,納呆,大便三四日一行,小便尚可,舌質黯淡瘀紫、苔厚略膩,脈沉細。診其右脅下不適且拒按,觸診肝肋下約2指,劍突下約1指,脾肋下約3指。中醫辨證:肝脈瘀阻證。治療原則:活血化瘀,緩中補虛。治療方劑:大黃䗪蟲丸加味湯劑。大黃5g,黃芩12g,桃仁12g,杏仁12g,白芍18g,生地黃3g,乾漆3g,虻蟲6g,水蛭6g,蠐螬4g,䗪蟲12g,牡蠣24g,鱉甲12g,生甘草10g。6劑,每日1次,水煎2次,合併分2次服。

二診:肝區疼痛有所減輕,之後,復以前方加減變化累計治療70餘劑,經複查:脾大基本消失,肝硬化好轉,復以前方改爲丸劑,以資鞏固療效。

按語:肝硬化,脾大西醫一般建議切除脾臟,中醫採用疏肝化瘀等不同方法,《傷寒雜病論》設大黃䗪蟲丸主治“內有幹血,肌膚甲錯,兩目暗黑”。根據張仲景所論及其用藥組成可知其主治“肝脈瘀阻證”。此病證符合大黃䗪蟲丸主治,用大黃䗪蟲丸活血化瘀,緩中補虛。加牡蠣軟堅散結,鱉甲滋陰軟堅消塊,方藥相互爲用,以建其功。

大黃䗪蟲丸是仲景治療正虛日久而成“幹血”的代表方劑,症見形體消瘦,腹滿或腹痛,不能飲食,肌膚甲錯,兩目暗黑,面色灰滯不華,舌質暗淡或有瘀點,脈澀或結或代。古代醫家對大黃䗪蟲丸有詳細論述:《張氏醫通·諸傷門》:“舉世參、芪、歸、地等以補虛,仲景獨以大黃䗪蟲丸補虛,苟非神聖,不能行是法也。夫五勞七傷,多系勞動不節,氣血凝滯,鬱積生熱,致傷其陰,世俗所稱幹血勞是也。所以仲景乘其元氣未離,先用大黃、䗪蟲、水蛭、虻蟲、蠐螬等蠕動吸血之物,佐以乾漆、生地、桃仁、杏仁行去其血,略兼甘草、芍藥以緩中補虛,黃芩開通瘀熱,酒服以行藥勢,待幹血行盡,然後純行緩中補虛之功。”《濟陽綱目》謂:“大黃䗪蟲丸,治腹脹有形塊,按之而痛不移,口不戀食,小便自利,大便黑色,面黃肌削者,血證諦也,此丸與之。”仲景論述的症狀與現在的肝硬化、脾大患者症狀很類似,可以把大黃䗪蟲丸視爲治療肝硬化、脾大的專方。另外,此方現代藥學理研究表明其能減輕肝細胞壞死和肝小葉結構破壞,減慢纖維蛋白增生,對慢性肝損傷有保護作用。《王付經方醫案》

21癥瘕(多發性肝癌)——李頌華醫案

劉某某,女,25歲,洪都拉斯華僑,住院號52089,1989年2月11日人院。患者去年10月起肝區脹痛不適,呈陣發性加劇,伴嘔吐,消瘦。曾在當地作CT等檢查診爲“多發性肝癌”,並於12月行腫瘤切除術。但因開腹後見病竈廣泛,且與腹主動脈粘連,難以手術而終止。術後症狀無明顯改善,肝區疼痛呈刀割樣,需常服止痛片,故回國尋求中醫治療。入院體檢:形體消瘦,肝區叩擊痛明顯,肝大肋下3釐米,舌暗、苔白,脈弦。實驗室檢查:麝濁8單位,麝絮(++++),鋅濁18單位,谷丙轉氨酶正常,澳抗1:512。血液流變學提示高黏滯。B超:肝右葉上下斜徑14.3釐米,左葉大小9.1釐米X5.9釐米,右後葉見一包塊,大小8.9釐米X2釐米,邊緣不整。西醫診斷:①多發性肝癌。乙型肝炎。中醫診斷爲癥瘕,證屬瘀血內結。服用大黃䗪蟲丸(由本院製劑室生產),每次8克,一日三次,並輔以養肝護肝的中西藥。服用2個多月後,肝區疼痛基本消失,停服止痛片。消瘦、乏力、嘔吐等症狀明顯減輕,肝肋下未觸及。實驗室檢查:麝濁4單位,麝絮(+),鋅濁14單位,谷丙轉氨酶正常,澳抗1:64.B超:肝右葉上下斜徑12.7釐米,右葉10.0釐米?.1釐米,包塊縮小至7.9釐米X2釐米。病情好轉穩定出院。一月後回院複查穩定,帶藥出國,追訪一年病情穩定。[《新中醫》1991,(11):14]

原按:本例肝癌病人服用大黃丸效果顯著,能在短期內改善症狀,肝臟和肝癌縮小,肝功能和HAA明顯好轉,提示對癥瘕一類血瘀者,本方的破瘀作用可消癥瘕。《金匱名醫驗案精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