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九淵和朱熹對“理”、“氣”、“心”幾個關鍵點的不同是怎樣理解的?

易可在畝
考試分類

陸九淵和朱熹都是南宋的大思想家,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陸九淵是心學的開創者,兩人均對“理”、“氣”、“心”等關鍵點有所陳述,但是理解有所不同。

1、對“理”的理解:

朱熹認爲,理氣論
①理是先於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形而上者。他認爲理比氣更根本,邏輯上理先於氣;同時,氣有變化的能動性,理不能離開氣。他認爲萬物各有其理,而萬物之理終歸一,這就是“太極”。
②理是事物的規律。
③理是倫理道德的基本準則。朱熹又稱理爲太極,是天地萬物之理的總體,即總萬理的那個理。

 陸九淵認爲“心即理”,認爲理是世界萬物的本源,他認爲理的普遍性必須通過人心來證明,人心之理是宇宙之理的最完美體現。

2、對“氣”的理解:
氣是朱熹哲學體系中僅次於理的第二個範疇。朱熹認爲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狀、有跡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鑄成萬物的質料。天下萬物都是理和質料相統一的產物。理和氣的關係有主有次。理生氣並寓於氣中,理爲主,爲先,是第一性的,氣爲客,爲後,屬第二性。

3、對“心”的理解,朱熹還有“道心、人心”的理論。
朱熹認爲,“道心”出於天理或性命之正,本來便稟受得仁義禮智之心,發而爲惻隱、羞惡、是非、辭讓,則爲善。“人心”出於形氣之私,是指飢食渴飲之類。他認爲“道心”與“人心”的關係既矛盾又聯結,“道心”需要通過“人心”來安頓,“道心”與“人心”還有主從關係,“人心”須聽命於“道心”。他以爲人心有私慾,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慾而存天理”的主張。

 陸九淵認爲“人心至靈﹐此理至明﹔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內事是己分內事﹐己分內事是宇宙內事”。他認爲人們的心和理都是天賦的﹐永恆不變的﹐仁義禮智信等封建道德也是人的天性所固有的﹐不是外鑠的。學的目的就在於窮此理﹐盡此心。修養功夫在於求諸內﹐存心養心。具體方法是切己體察﹐求其放心﹐明義利之辨。自稱這種方法爲“簡易功夫”﹐是“立乎其大者”﹐是“知本”﹐是“明本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