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若是没有意外,任何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人上人,也希望子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人到中年,一边成就自己,一边生儿育女,生活的苦,如约而至。

按理说,中年人吃苦之后,会迅速好起来,但是很多中年人,越来越苦,还有晚景凄凉的征兆。

认真一想,我们把青春献给了房子,中年献给了孩子,可是孩子不领情,还惯坏了。

“养不教,父之过”,真正有远见的人,做虎爸猫妈,会逼着孩子早点吃苦,虽然残忍,但是孩子会更有出息。

01

吃得“读书苦”,找到黄金屋。

文学家张潮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不读书的孩子,大概率是没有出息的,起码人生的起点,就比同龄人低很多。

你去找工作就会知道,很多单位,一开口就要招本科生,大专生都只能靠边站,初中生望而却步。

读书不是人生唯一的出路,但一定是人生成功的最大捷径。

读书和赚钱,也不能直接画上等号,但是两者是“旗鼓相当”的。

年轻时的曾国藩,在学堂里混了很多年,然后去京城科考,一次两次都不中进士。

之后,他狠狠地读了二十四史,从此人生就开挂了。终于成为了晚清四大名臣之一。

宋濂冒着大雪去拜访老师,在冰冷的屋里抄书。后来成为了明朝开国功臣,做了太子的老师。

企业家俞敏洪说过:“思想是人的翅膀,带着人飞向想去的地方。”

他还指出,大学生应该做的事情是——专业方面,成为中国前100名;人文方面,读500本书;学习英语。

优秀的思想,都是以读书为基础的;人生的梦想起航,是从优秀的思想开始的。一环扣一环,差不得毫厘。

大人和孩子一起读书,提升家庭读书的氛围;引导孩子读好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读书的目标,走进理想的大学;根据生活的需要,读一些技能方面的书,拥有谋生的手段......只要方向是对的,开卷有益。

任何层次的人,都可以读书。穷人家的孩子,读书更加可贵,这是家庭跳跃式的发展。

头悬梁,锥刺股,这是古人的读书画面。今天的孩子,若有这样的精神,就没有读不好的书,成不了的业。

02

吃得“无助苦”,尽早能独立。

人到中年,每天一大早,睁开眼睛,发现周围都是需要自己拉一把的人,唯独自己,无依无靠。

事实却说明,中年人没有依靠,不打紧,只要孩子争气,再苦都会很欣慰。

从某种角度来说,孩子能够撑起自己的人生,那么父母就轻松多了,家庭也点燃了希望。

鞭策孩子独立起来吧,千万不要钱养孩子,总是想着:“留下两套房子,让孩子以后轻松一些;留下一笔存款,给孩子作为事业启动资金。”

父母考虑太多,孩子就会有惰性,从而一步一步走向堕落。

看看几个名人的主要经历:刘强东24岁还在卖光碟,34岁公司出现危机,一夜白头;马云走进社会当初,多次求职,被拒30多次,连续4次创业失败,还被当成骗子;俞敏洪28岁时的冬天,拎着浆糊到处贴招生广告。

谁不是无助之后,才绝地反击?

人生若能经历无数次“靠自己”,那么人就会成熟,也会更有价值。

要知道,大不的社交,是因为你有价值,对方青睐你。唯有父母是无私的。但是父母不能时时刻刻保驾护航,还会变老,先走一步。

从小就能知道,自己是没有靠山的,那么孩子长大了,才会如山一样伟岸。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03

吃得“失败苦”,拥有反弹力。

小时候,我们都读过苏轼的诗词歌赋,非常优美。比方说,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其实,苏轼大部分的文章,都是人生失败之后,才写出来的。要不然,也不会如此深刻。

刚刚成年的苏轼,一举就中了进士,非常得意。直到他遭遇了乌台诗案,被贬多次,才恍然大悟,知道如何做人。

最可贵的,不管苏轼的人生如何,父母都显得“爱莫能助”,只是苦了弟弟,多番搭救,还导致自己也被卷入官场争斗,遭遇被贬。

古人说:“人败皆因狂,事败皆因傲。”

挫掉孩子的一部分锐气,不是打击,而是理智。

比方说,孩子一开口就说,要上清华北大,但是能力明显不足,就应该让他知道,上清华北大需要什么样的成绩,不是空口说大话;孩子要做土豪,就得让他去试一试如何赚钱。

有一个做自媒体的朋友,带着八岁的女儿去卖矿泉水,并且答应,用卖水赚来的钱,买糖葫芦。一上午过去了,卖掉了一瓶矿泉水,赚了一块五。女孩默不作声,不再喊着买糖葫芦。

没有人随随便便成功,这样道理,是失败之后才悟出来的,若不然,不会特别深刻。

04

有多少父母,把孩子当成皇帝,喊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心怕飞了,放开手又怕摔了。

真的,孩子不是玻璃做的,除非你把孩子长期放在保温箱里。

诗曰:“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人生路漫漫,父母扶着走的,是第一步,从第二步开始,就得自己走。

优秀的父母,是那些“狠心”的人,他们的言行,恰是无情最有情。

生活就像一杯苦丁茶,吃过苦,才有回甘。

生活就像一碗苦瓜汤,喝下去,清热解毒。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