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很多道理,都是激励我们向前走,登高望远。

很少有人鼓励你退步,还觉得退步是软弱无能,是人生在下坡。

《菜根谭》有言:“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蛾投烛,羝羊触藩,如何安乐?”

任何情况下都不退步,就像凶猛的公羊,把羊角抵触了篱笆墙,像飞蛾扑火一样,困住了自己,还无计可施。

真正聪明的人,一定是进退自如的,以退为进,迂回前进,绕道而行,都是不错的人生。

01

寸步不让,难免狗急跳墙。

在《清稗类钞》中有一个故事。

一个学生对老师不尊重,受到了老师的处罚,批评得很厉害。

学生怀恨在心,然后假装恭敬,并且恳请老师谅解。

过了一段时间,学生送上一篇文章,说:“老师,请你改正一下,谢谢啊。”

老师认真读了文章,然后提笔改了很多句段。还很欣慰地说:“孺子可教也。”

学生拿到修改稿,说:“这是 皇上的文作,你如此修改,这是大不敬!”

老师慌了,怕 被扣帽子,就赶紧花了银子给地方官员,让官员们不要上报这件事。

看到这,想起一句古话——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老师和学生闹翻了,互相较劲,但是彼此都没有得到利益,反而让官员捡到便宜。

若是老师的批评温和一些,学生的情绪小一些,这件事就不会发生了吧。

在生活中,类似的情况,我们也会常常遇到。调大自己的声音,让对方沉默;握紧自己的拳头,要让对方屈服;喊一大群人,把对方的嚣张气势压下去。但凡种种,不过是逼着对方出“绝招”,或者用上旁门左道。

还有另外一句俗语:“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如果两个人都不让,伤害是不能 避免的。想一想,两只羊,在独木桥上走,面对面遇上了。都不让,结局会如何呢?

更可怕的是,一个家庭里,一代人很强势,和周围的人结仇了,也不去化解。那么下一代人,就会延续仇恨,冤冤相报何时了?这个 家庭,还要不要?往后想,一定是头皮发麻的。

02

退一步,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一个巴掌拍不响。

矛盾是双方的,一定有对立面;感情也是双向的,一定有标的物。

当我们主动退让的时候,就是丢掉矛盾,留住感情了。也许退一步,人家不会领情,但是你自己轻松多了,也就是给了自己一份人情。

一位夜宵店老板,看到门口来了一位摆摊卖龙虾的小伙子。

这不是明显是抢生意吗?老板上前询问情况。

小伙子说:“妻子刚刚做了手术,我也没有工作,这样做,也是无奈。前几天,在夜宵一条街,被驱赶了几次......”

老板尝了尝龙虾的味道,然后说:“这样吧,你每天帮我做几十斤龙虾,摆在我的店铺正门口,我让店里的师傅,暂停做龙虾。”

就这样,老板和小伙成了合作伙伴,赚钱就容易多了。小伙也得到了长期的帮助。

看起来很简单的一件事,其实是一个大道理——从两个人内卷,变成了外卷。

再举一个例子:某地有一家米粉店,生意不错,有人马上想到,在隔壁开一家米粉店,抢生意。很快,米粉店有了七八家,大家互相排挤,利润非常微薄。

换一种做法,有人在米粉店旁边开了油条店,让顾客有更多选择。接着,有人开包子店、饭店,一条街就变成了美食街,大家都有生意做,能够互相推荐顾客。街道名气大涨,人气大增。

人与人较劲,多半是因为利益问题。金钱排在第一位。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若是争斗,害处很明显。退一步,人挪活,鸟挪飞。

前面的路,就那么宽,你主动让一让,别就过去了,然后你也可以顺利走;你侧身,对方见状,不好用招摇过市,人的礼貌就有了。

想要别人对你笑,你要先笑;想要别人开口沟通,你要主动沟通......你的友善,也是人家的友善。

03

退一步,是示弱的力量。

康熙皇帝八岁的时候,想让户部尚书陈廷敬从国库拿点钱,用来私用。

陈廷敬按照规定,拒绝了。

康熙说:“你不给,是因为我没有亲政吧。以后我亲政了,就斩首你了。”

六年后,康熙亲政了,陈廷敬每天都战战兢兢,连续多次写辞职报告。

康熙说什么,都不批准陈廷敬辞职。

面对康熙的做法,陈廷敬更加担心了。

有一天,康熙笑着说:“当初,我还小,不懂规矩,现在回想起来,你是对的呀。”

原来,皇帝也有示弱的时候,他的做法,为了江山社稷,也是促进盛世的做法。

有句很熟悉的话:“淹死的,都是会水的。”若是你怕水,远远地躲开,情况就逆转了,人也安全了。

示弱,可以保护自己,也能够避免 别人的怒气,调整好氛围和格局。

退一步,明显就是以柔克刚的智慧。

有的人,是没有办法合作的,也不能改变他。此刻,你遇到他,就只能改变自己。

04

《易经》有言:“凡事有度,过犹不及。”

退一步是有限度的,不是一直往后退,让自己到悬崖边上,到死胡同。

对于蛮不讲理、处处算计的小人,也要敢于硬碰硬,给他颜色看。我们相信,社会上正义的人一定多些。联合正义的人,任何小人都会被制服。

退步的根本,是为了过海阔天空的日子,若不是这样,就不值得你退步了。

愤怒时,退步是冷静。

对抗时,退步是示弱。

发财时,退步是格局。

持家时,退步是和睦。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