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裏 基礎教育思考者 2023-06-11

隨着社會的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越來越受到關注。將多學科融合、大單元整合的“大項目制”學習模式引入到教學中,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學校積極創設場景化教學環境,以項目載教、任務驅動、實踐牽引爲途徑,培養學生探究性、創造性的思維與能力。

01

跨越學科壁壘 推進綜合性教學

“大項目制”學習模式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圍繞一個“大項目”開展探究性學習,通過整合多個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完成一個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大型項目。這種學習模式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大項目制”有以下幾個優點:

一是打破學科、課程和資源邊界,可以更好地整合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效果。

二是強化了學科間的整體性、系統性和梯次性設計,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

三是以主題式、綜合性、項目化的教學單元爲載體,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

四是促進教學從基本知識傳授向核心素養髮展的轉變,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大項目制”是一種先進的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和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未來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有一點不容忽視的是,學科課程依然是學校的主導形式。項目化是以學科邏輯組織起來的,不能因爲跨學科就忽略學科本身的價值。“大項目制”是在情境創設中推動各學科學習的延展與融合。單與多、探與學、分與合的統一,考驗着教師對項目設計和平衡的能力。

跨越學科壁壘、推進綜合性教學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傳統教育體系中,學科之間存在着明顯的壁壘,導致學生難以將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能進行融合。推進綜合性教學可以有效地打破這種壁壘,幫助學生建立更加完整的知識體系。爲了實現跨越學科壁壘、推進綜合性教學,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一是推廣跨學科課程。學校可以開設跨學科課程,例如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融合、人文科學與工程學的融合等。這些課程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繫,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

二是開展綜合性項目。學校可以開展綜合性項目,例如環保、社會公益、科技創新等。這些項目需要整合多個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可以幫助學生將不同學科的知識進行融合。

三是培養綜合性教師。學校可以培養綜合性教師,這些教師具有多個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可以有效地推進綜合性教學。

四是建立跨學科合作機制。學校可以建立跨學科合作機制,例如跨學科研究中心、跨學科教學團隊等。這些機制可以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合作,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

通過跨越學科壁壘、推進綜合性教學,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02

突破學校邊界 構建大校園體系

隨着智慧校園、開放校園建設的推進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學校教育越發呈現出動態、互聯、共享、融合等特徵。這種多元化的教育模式,體現了學校、家庭、社會和個人的共同參與,是一種動態的、互聯的、共享的教育模式。具體做法如下:

一是建立家校合作機制。通過建立家校合作機制,可以加強學校和家庭之間的溝通和合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例如,可以建立家長委員會、家長學校等機制,加強家長和學校之間的交流和合作。

二是拓展社會資源。通過拓展社會資源,可以引入更多的教育資源和實踐機會,提高教育質量和效果。如學校與科技館、博物館、研學基地等建立教學共同體,引導學生以遊學研學、課程合作、社會實踐等方式走出校園,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引發真思考,激發實踐欲,促進深度探究。

三是推行項目式教學法。通過推行項目式教學法,可以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和技能,提高其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例如,可以引入實際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和解決問題。

四是加強互聯共享。通過加強互聯共享,可以實現教育資源、信息和知識的共享和交流,提高教育質量和效果。例如,可以建立教育資源共享平臺、教育信息服務平臺等,促進教育資源的共享和交流。

五是建立由家長會、家委會和家長理事會等組織構成的家校育人共同體,可以維繫學校和家庭之間的良好合作關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建立雙導師制。通過建立雙導師制,可以聘請科學家、工程師、企業家等專業人士參與課堂共建,爲學生帶來各領域的新鮮知識、理念和思想,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發展。例如,可以聘請企業界人士擔任學生的企業導師,幫助學生了解職場和職業規劃。

2.開展家長講師計劃。通過開展家長講師計劃,可以讓家長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爲學生帶來更廣泛的知識和實踐經驗。例如,可以邀請家長來講授職業規劃、社會實踐等方面的課程,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瞭解社會和工作。

3.加強家校互動。通過加強家校互動,可以加強學校和家庭之間的溝通和合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例如,可以定期舉辦家長座談會、家校聯誼活動等,加強家長和學校之間的交流和合作。

4.推行家長聽課制度。通過推行家長聽課制度,可以讓家長更加了解課堂教學和學生表現,提高家長的教育意識和參與度。例如,可以邀請家長來聽課,讓家長更加深入地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師的教學方式。

六是引進來走出去。通過與科技館、博物館、研學基地等建立教學共同體,可以引導學生走出校園,通過遊學研學、課程合作、社會實踐等方式,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引發真思考,激發實踐欲,促進深度探究。

1.建立遊學研學機制。通過建立遊學研學機制,可以讓學生到科技館、博物館、研學基地等場所進行實地學習和研究,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探究精神。例如,可以與研學基地合作,開展實地探究課程,讓學生在實地探究中學習和解決問題。

2.開展課程合作。通過開展課程合作,可以將課堂學習與實地體驗相結合,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探究精神。例如,可以與科技館、博物館等合作,開展展覽教育活動,將課堂學習與展覽參觀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實踐能力。

3.推進社會實踐活動。通過推進社會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到社區、企業等場所進行實踐體驗,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例如,可以組織學生到企業實習、志願服務等活動,讓學生接觸實際工作和社會問題,提高其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通過與科技館、博物館、研學基地等建立教學共同體,引導學生走出校園,通過遊學研學、課程合作、社會實踐等方式,可以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引發真思考,激發實踐欲,促進深度探究。這需要學校積極拓展社會資源,建立遊學研學機制、開展課程合作、推進社會實踐活動等措施,同時加強教師培訓,提高教師的教育水平和教學能力。

03

用好評價槓桿 激發多要素融通

教學組織和管理是教育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通過對教學組織和管理進行科學有效的評價,可以激發教育成果的產生,推動教學模式的發展。學校從學習和教學兩個層面改革評價機制,可以促進教育主體、資源和影響等要素向着項目化學習集聚融合。

首先,從學習層面進行評價機制的改革,可以更好地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發現和解決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例如,可以採用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成果、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等方面進行評價,並及時反饋評價結果,幫助學生及時調整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果。

其次,從教學層面進行評價機制的改革,可以更好地瞭解教師的教學情況,及時發現和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例如,可以採用學生評價、同行評價和自我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對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效果等方面進行評價,並及時反饋評價結果,幫助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果。

通過改革評價機制,可以促進教育主體、資源和影響等要素向着項目化學習集聚融合。例如,通過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可以發現學生在某些方面的優勢和不足,進而引導學生在項目化學習中發揮自己的優勢,彌補自己的不足。同時,通過對教師的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可以發現教師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之處,進而引導教師在項目化學習中不斷學習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在項目化學習中,傳統的單一依靠紙筆測評的評價方式已經無法滿足需求,因爲這種評價方式無法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實際能力和素養。因此,學校需要圍繞學業目標設計,建立多節點、多主體、多層次的綜合性評價體系。

首先,在評價節點上,學校可以基於“任務羣”的達成率建立客觀性的“成長數據庫”,實現學習過程動態監控。例如,學校可以根據項目化學習的特點,設計一系列任務和項目,要求學生完成,並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進行評價。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建立學生的“成長數據庫”,記錄學生在不同任務和項目中的表現和成績,從而全面瞭解學生的成長曆程。

其次,在評價主體上,學校可以引入教師、學生、家長等不同視角。例如,學生可以自評自己在項目中的表現和收穫,教師可以從教學角度評價學生的表現和成績,家長可以從家庭教育的角度提供意見和建議。通過多個主體的評價,可以更全面地瞭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提高評價的客觀性和準確性。

最後,在評價層次上,學校可以注重分層分類考查學生共性與個性、階段性與發展性、預設性與生成性等素養的養成。例如,學校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和興趣愛好,設計不同的任務和項目,考查學生的共性和個性素養;同時,學校也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階段和成長需求,設計不同的評價標準和方式,考查學生的階段性和發展性素養;此外,學校還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能力和潛力,設計不同的評價方式和要求,考查學生的預設性和生成性素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