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4590期。开国大将粟裕,深得毛主席信赖。虽然粟裕也是出身中央红军,但他没有参加过长征,红军后期一直在南方参与领导游击战。1934年跟主席分别时,粟裕还算不得独当一面的军事将领。而毛主席真正开始欣赏粟裕,始于1946年夏季的苏中战役。



蒋某人悍然发起全面内战后,我军在华东、华中区域十分艰难,主要是离南京太近,敌我军事力量对比过于悬殊。粟裕作为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向中央提出“在苏中打几个胜仗后再转移,有利于部队士气和后期斗争”。毛主席认可粟裕的战略思考,同意粟裕指挥苏中战役。这一打不要紧,粟裕带领3万多部队,在苏州打出了著名的“七战七捷”,歼灭李默庵集团5万多人,令敌我双方高层都感到吃惊。



就是在苏中战役之后,毛主席表示“粟裕将来可以指挥50万大军”。粟裕军事才干突出的印象,在伟人心中确立了下来。1947年初,新合并的华东野战军建立后,毛主席特别指定由副司令员粟裕负责军事指挥事务,这在各战区是绝无仅有的情况:粟裕的军事权限,一定程度上竟超过了野战军正牌司令员、他在新四军时期的老上司陈毅。



整个解放战争过程中,毛主席对粟裕的信赖越发增强。粟裕令毛主席满意,自然是靠过硬的指挥战绩。中央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是重点发展东北解放军,其他战区以牵制为主。但两年下来,华野硬生生把自己“打”成了主力部队,作用几乎和东北野战军旗鼓相当,粟裕功不可没。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粟裕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指挥作用,而毛主席对这样的军事天才,决定给予充分放权。



在中央与华野野司的往来电报中,伟人经常指示粟裕“临机决断”:这4个字分量极重,毛主席非常信任粟裕,多数时候让他自己进行军事决断,不必事事请示中央,以免延误战机。粟裕作为前线统兵大将,获得毛主席这样的授权,可谓受益匪浅。他可以充分放开手脚打大仗,并逐步成为了解放战争进程中,跟四野林帅战绩相当的军事指挥员,得到党内军内一致称赞。



粟裕在1954年被任命为解放军总参谋长,第二年成为开国大将之首,达到个人军事生涯的巅峰。但在51岁那年,粟总长遭遇“滑铁卢”,受到千人大会批判,后半生很不顺利。1958年夏季的军委扩大会议,粟裕被定性为工作中的“极端个人主义”,属于严重错误。他因此被免去了总参谋长职务,从此远离军队中枢,直到1984年去世之前都没有完全恢复名誉。



很大程度上,粟裕的遭遇仍然跟“临机决断”4个字有关。这句前半生令他功成名就的箴言,建国后却不适用了,反而给粟裕的军事生涯造成困扰。五十年代,粟裕在军队工作中的言行仍然透露着临机决断的风格:比如志愿军部队撤军问题、攻打马祖列岛问题、与苏联总参谋部的外事沟通,粟裕事先没有跟各级首长进行足够充分的沟通,最终招来了批判。



也许大将没能彻底领会伟人讲的那4个字:战争年代,临机决断是优秀将领的优点、也是特权;但和平年代工作特征和环境都不一样了,继续使用就容易打破流程、引起问题。1958年粟裕被扣上的帽子,包括“反领导”、“告洋状”、“向国防部要权”。其实这些指责多出于个人误解,在时代背景下存在过度上纲上线的成分。1994年12月,中央军委终于为粟裕大将登报平反。但斯人已逝,粟裕杰出的军事才能,没有能够贯穿生涯始终,对军队和他个人都是非常遗憾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