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新的平臺介質上的問題,都可以在現實中找到“病根兒”

  最近,一女子離職後退了600多個工作羣引發熱議。據報道,四川南充的唐女士曾從事商場地產設計工作,每個商場都有數百個店鋪,需要她逐一審覈店鋪設計圖紙,因此積累了龐大數量的工作羣。離職後,她花了3個半小時與這些羣做了“斷舍離”。

  退羣都要花3個多小時,每天看一圈的話得花多長時間?難怪唐女士退羣后感覺整個人都輕鬆了。職場人的辛苦,就在動輒幾十、上百乃至好幾百個看都看不完的羣裏。唐女士退羣有多爽,則困在羣裏的工作生活就有多苦惱和壓抑——如今的各種羣,儼然成爲工作場地和工作時間的延伸物,隨時隨地把“打工人”揪着,讓人無可逃避。

  600多個羣,或許有些誇張,可如今的職場人加幾十個羣,恐怕門檻並不高。各種各樣的羣,當然有各自的必要性,也會在運行中不斷固化這種必要性,使之最起碼顯得“重要”起來,也因此,每一個羣都會對大家提出各種要求。由此產生的拉扯,往往是多向度的。

  一個是佔用時間。既然各種工作羣都有“秒回”的偏好,那麼,最終落到職場人那裏,只能是神經高度緊張,隨時隨地留意各種羣消息,隨時隨地處於待命狀態。

  再一個是耗費心力。每一個工作羣都有自己的規則,活在羣裏,也絕不僅僅是回覆“收到”就萬事大吉的。不客氣地說,每一個工作羣都是一個微縮版的職場,一樣有各種小心思、小算計,讓人操心受累。既不能特立獨行,說一些不該說的話,也不能完全“跟着走”,那又太失去了自我。

  而“精算”的結果,就是需要長時間保持“給人看”的職場狀態,這也未免太累了。一旦出現一些疏漏,比如誤發,往往會釀成一場不大不小的羣裏風波,這樣的風波看似不起眼,卻有可能在人的心裏紮根刺,讓人心煩意亂。

  前不久,半月談也報道了當下的微信羣亂象。報道稱,中部某縣一名大學生村官“被加”了120多個微信工作羣。每次打開手機,都要把各個羣的消息瀏覽一遍,生怕看漏了重要信息,耽誤了工作。華南某市一稅務工作人員更是說,“微信工作羣就像時刻在開會”。

  沒有人否認微信羣的便利。精準放鬆、即時互動、閉合傳播等等,這在帶來便捷高效的同時,也讓人越來越依賴微信羣。這顯然是有問題的,人與羣過於緊密“粘連”,實際效果並不好。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那些“半夜雞叫”式的微信消息,攪擾了人的正常休息不說,工作效果恐怕也很難保證。

  更不要說,因爲聊天會留痕,這也讓很多人在微信工作羣發言格外謹慎。久而久之,非但不能形成熱熱鬧鬧的民主討論氛圍,反而會搞得羣裏發言像表決心,刻板枯燥,了無生趣。

  任何新的平臺介質上的問題,都可以在現實中找到“病根兒”。工作羣太多、要求苛刻的問題,正折射了一些單位漠視員工權益,手伸得過長,工作無計劃,作風拖沓等亂象。想想看,那些困在羣裏的人,在現實中是不是一樣疲憊不堪?

  也因此,欲求消除工作羣太多的亂象,必先檢視單位的工作作風。反省一下,有沒有諸如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問題?日常行事有無遵守勞動法等法律法規?是否注重維護員工個人權益?推進工作有無計劃性,隨機性是不是很強等等。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龍之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