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潭歷史2023-03-22 15:05寧夏

道家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其理論基礎與核心範疇爲“道”,故稱之爲道家,道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王室漸式微,羣雄並起,諸侯割據,社會動盪不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這在客觀上就爲多種思想、多種文化的發生、演化、繁榮提供了有利條件,因此就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學術局面,據《四庫全書總目》等書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但是,流傳較廣、影響較大、較爲著名的有:歸納而言的只有十二家發展成學派,道家便是其中之一。

  道家是老子創立的學派,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春秋末期人,據《史記》等多部古籍記載,老子是陳國苦縣(今河南省鹿邑縣)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典籍圖書。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館,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爲官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聲名遠揚。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南宮敬叔與孔子適周問禮:“蓋見老子云。”《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也記載:“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據此而言,老子是孔子的前輩,孔子曾經到老子故里向他問學。

  《史記老子傳》記載,“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爲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爲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意思是,老子研究“道德”,其學說以自隱無名爲重要的內容。他在周王室任官已久,見周王室日趨衰落,便棄官離去。走到函谷關,守關的關令尹喜對老子說:“先生就要隱居了,請務必爲我著書。”於是老子就著書上下篇,共五千多字,闡述了道德含義,然後離去,沒有人知道他最後到那裏去了。


  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在函谷關寫成的《道德經》,標誌着道家思想的正式成型,爲正統學說,《道德經》主題思想爲“道法自然”,內容主要涉及“道”、“德”、“無爲”三個方面:

  (一)“”,《道德經》開篇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大意是,可以用語言說的道,不是恆久之道;可以用語言稱呼的名,不是恆久之名。無是天地之起始,有是萬物之母,所以從永恆的“無”中,可以觀察宇宙的微妙之處;從永恆的“有”中,可以推知萬物的極限。常有和常無同出一源卻各有不同的名稱,都是玄妙的道理,玄妙之又玄妙,這是探索一切玄妙的門道。

  道是《道德經》的核心概念,也是萬物生成的本原,又是現象存在的本體,而且無窮盡、無處不在、無比廣闊,既是無名無象的“玄之又玄”的深奧存在,也是天地人事經驗之存在。

  (二)“德”,《道德經》之“德”是個重要概念,而且出現頻次較多,其主要含義是指道德意義上的品德、德行,例如《道德經》第五十五章曰:“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意思是,擁有大德之人,和剛出生的嬰兒相近。《道德經》第六十三章曰:“大小多少,報怨以德。”意思是,不論別人對自己的怨恨有多大,都要用清靜無爲的道德來應對。

  以上這兩段話中“德”的含義都是指人的品德,這僅僅是主要含義,並不足以包括“德”的所有含義,“德”,在《道德經》中還有心意,志向等含義。

  (三)“無爲”,《道德經》中有十二處提到“無爲”,其中第三十七章曰:“道常無爲而無不爲,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意思是,道是永遠順其自然的,卻又好像沒有什麼事情不是它所作爲的。侯王若能遵循道的原則,無爲而治,天下萬物就會按自身規律正常發展。

  這句話中的“無爲”主要是告誡君主不與民爭,順應民衆,不妄爲的意思。老子在政治上倡導無爲而治,他在《道德經》第五十七章中說:“我無爲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在老子看來,統治者如果能夠無爲、好靜、無事、無慾,那麼人民就會受到盛德的感化,自然而然的走上正道,既淳樸又善良。

  自老子開創道家學派以來,其內部演化了出不同的學派,經其弟子庚桑楚、關尹、列禦寇、楊朱等人的繼承、發揚,演化了出不同的學派,大致說來,南方有關尹、列子學派和早期黃老學派,北方有楊朱學派、稷下黃老學派,都曾興盛一時,而對老子思想作出全面發揮影響深遠的則是莊子。莊子創立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老子並稱爲老莊。

  道家在中國古代政治史上有過短暫的輝煌,戰國末期甚至出現了“黃老獨盛,壓倒百家”的局面。


  西漢初年,漢文帝、漢景帝父子都喜好《道德經》,且深受影響,於是就拋棄了秦朝時期的嚴苛政策和法家學說,將黃老之書升級爲經,以道家作爲治國思想,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使百姓在安定的環境下創造了大量財富,由此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漢王朝的物質基礎也大爲增強,史稱“文景之治”。

到了西漢中期,漢武帝爲鞏固統治地位,摒棄了漢朝奉行幾十年的黃老之學,而獨尊儒術,使得道家學說成在野學派,其發展也受到了較大限制,從那之後,道家學說隨着歷代帝王的喜好而起起伏伏,逐漸被衍生出來的道教之光所遮掩。

  不過,從道家的學術思想而言,其學術思想影響了中國哲學的發展,中國哲學的很多重要範疇均出自道家之說,如道、德、有、無、理、氣、太極、無極等。在近三千年的歷史文化中,道家思想滲透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對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產生了深刻影響。

   2023年3月22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