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煤球青年。

一個85後,酷愛解讀《天道》與《天幕紅塵》。

喜歡的話,請點個關注。

《天道》解析,全網首發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太多人以爲我故意把簡單的道理往復雜裏講,好像看似把一句很簡單的話,用了極其繁瑣的語言,又重新詮釋一遍,但這是我的錯嗎?

我不認爲這是我的錯,豆豆用了極簡練的語言,把道理用了極淺顯的方式呈現給了大衆,但並不代表它其中的含量,因爲它的淺顯而減少。

我並沒有認爲我在往復雜裏面講,我只是把需要展現的那層意思給概括出來而已,意思因爲認知的提升,而層層迭代。而不是隻靠簡單或者複雜這樣來判斷。

當道理並不以淺顯或者複雜來判斷,而是你所用的維度來爲判斷標準,你不到那個層次,你就不可能理解,任何演說都是蒼白無力地。

你不到那個境界,憑什麼看到那個境界的真實。

1

丁元英爲什麼這麼評價鄭建時?

在當下很流行去解讀電視劇的臺詞,可能你已經看了幾遍電視劇,經過別人的臺詞解讀之後,你彷彿之前自己就跟一個傻子一樣,根本沒有看懂劇中每一個人物所要表達的更深層次的含義。

但你又不得不承認這樣的作品,在短視頻的平臺上獲得的點贊量非常高,這個纔是真正的價值點。

大部分人其實只有熔點沒有正智,他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只是用一個很籠統的概念來概括自己的當下,所以不清楚所處的環境和所做出的判斷依據根本是什麼。

鄭建時這麼做是針對嗎?

當然不是針對,他這麼做,只是憑心憑理超度親屬,但可惜他這個心和這個理,距離正智還有太遙遠的距離。

《天道》:丁元英爲什麼這麼評價鄭建時?只有熔點沒有正智

丁元英真有錯嗎?丁元英的動機真不純呢,丁元英有謀財害命的心嗎?

找不到任何依據,沒有依據便,只能憑心憑理。

你無法從複雜的道理裏面去找到正確的真相,便只能用複雜的道理去勾勒出一個更復雜的規則,看似是一種依據,但我認爲這是一種禍患。

沒錯,你度什麼?沒錯,你恕什麼?便如同丁元英跟韓楚風所說的那句,一個恕字,我已經有罪了。

寧肯錯殺也不放過,這不是正智,這只是熔點的寬度。這意識很多,大部分的人其實對道理並沒有很真實的認清,但他只能以自我的這種方式去呈現這個道理可能存在的作用,當用道理的範疇無法去覆蓋整個事件的輪廓,便只能抱着錯殺的方式,把事情給評論下去。

當然,這樣的結果對事件的本身不會有任何的影響,但你的熔點不會有正智。

要學會實事求是,要學會見路不走,這個纔是正經的價值。

不是把一個道理往淺了說,還是往深了說的一個評價,是需要就往淺說,不需要就往深說,但是站在我個人的價值,我只是希望把這本書所展現的層層深義用可能的方式給呈現出來,而不是讓大衆誤以爲這本書這麼膚淺,爲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去吹捧?

不是這本書膚淺,是你的認知膚淺。

以鄭建時對丁元英的瞭解,他也不確定這個事情的背後究竟是什麼,但不管是什麼,先恕他無罪,總是沒錯的。

《天道》:丁元英爲什麼這麼評價鄭建時?只有熔點沒有正智

人其實無法對一些道理,能有一個非常概括性的認識,所以只能以片面的片面來了解一個全貌,反而丁元英這種對整個社會,對文化的本質有着如此透徹瞭解的人,反而被人認爲是說鬼話,辦鬼事,倒行逆施。

無論如何融入,這個世界都無法接受這種人。

2

很多人其實並不追求一個所謂的真理真相,可能追求一個自我價值裏面的平衡點或者是熔點,只要事情的嚴重性沒有超過這個標準,並不會再有過多的追求或者是再去用更深刻的心思去思量這個事件的本質。

憑心憑理超度親疏,這不是正智,這是老油子。

道理也是如此,當你沒有辦法進入更深層次的維度,便只能躺在自己所能看到的那層道理的維度上罵街,罵別人所看到的是你所沒看到的,而你反而認爲別人看到的是無理的,在當下的社會,有太多這樣的人或者事兒了。

站在鄭建時這樣的位置上,他是既得利益者,但又投了丁元英不道德動機票,你很難評價這樣的事情。

這個憑心憑理超度親疏,從根本的價值而言,又有多少含金量了?

站在我個人的價值上而言,我很欣賞丁元英的這種豁達,一種坦然和淡然的態度,或許他並未預料到鄭建時對他的評價,但即便給予了他這樣的一個評價,也沒有妨礙丁元英。

這纔是真正的心做心是。真正的大智慧。

當普通人還需要去憑心憑理超度親疏的時候,其實已經落入了分別心了。

再往下參,還能參到什麼真相嗎?

《天道》:丁元英爲什麼這麼評價鄭建時?只有熔點沒有正智

很多人對五臺山上的這一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覺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難以明白這句話究竟是什麼含義。

可如果你把這句話,跟丁元英評價鄭建時時的這句話聯繫起來,就有了某一種相通的地方。

覺者的目的和修者的目的其實都是相同的,但雖然目的相同,但並不代表大家的目的地也是相同的。因各自的悟性,各自的因緣,各自的因果,便有了千差萬別的不相同。

在這諸多的不相同之中,便會衍生出層層無盡的道理本質,但真相只有一個。

當年釋迦如來宣說了如此多的法門,從諸法平等而言,皆是可以讓人證如來大道的無上妙法,但這如此多的法門,並不等同所有衆生的根性,都能夠以自己當下的根基來攝受。

我可以拿《遙遠的救世主》和《天幕紅塵》兩本書來舉例子。

前者可以是每個人都能夠看完之後都能說幾句的書,因爲它裏面很多道理的淺顯程度,讓每一個看過的人都可以有一點感想,有一點認爲。

但後面這一本書,你在市面上幾乎不怎麼發現有關於這本書的解讀內容。即便你有所感悟,你也根本找不到可以去印證的依據。

《天道》:丁元英爲什麼這麼評價鄭建時?只有熔點沒有正智

有時候我自己也會在猜想,如果豆豆把前面這一本書也寫成《天幕紅塵》的手法,以當下大衆這樣的根基和認識,或許這本書的受衆會銳減到連一半的一半都沒有。

大衆只有熔點沒有正智的慧根,又何來承載的能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