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跌逾20%,這恐怕是海吉亞醫療(06078)怎麼也料想不到發佈併購公告後的尷尬局面。

12月12日,海吉亞醫療逆市低開近6.7%,隨後盤中急挫,一度跌超25%,創年內新低。截至當日收盤,其股價大跌22.05%報於33.4港元,最新總市值爲210.93億港元,成爲當日港股市場跌幅居前的醫療概念股。

(行情來源:智通財經APP)

而就在前不久,海吉亞醫療還公佈了一則併購喜訊,進一步凸顯公司的外延擴張能力。

11月30日,海吉亞醫療宣佈,以4600萬元收購曲阜城東腫瘤醫院100%股權。公告稱,上述收購事項將擴大公司網絡佈局,提高集團與旗下醫院的協同效應,從而更好地推動集團在山東省三級診療網絡的建設。同時,海吉亞醫療擬於曲阜城東腫瘤醫院發展腫瘤多學科診療,通過實施集團現有可複製的醫院管理模式,提高曲阜城東腫瘤醫院的運營效率及盈利能力。

按道理來說,這顯然是一大提振海吉亞醫療股價的利好消息,但市場還是選擇了“用腳投票”。

與此同時,南向資金不斷減持的行爲也凸顯市場目前好像對海吉亞醫療“信心不足”的問題——12月6日,南向資金減持海吉亞醫療3.08萬股,且連續3日減持。截止當日收盤,港股通共持有海吉亞醫療19922.20萬股,佔流通股31.54%,而近20個交易日港股通已累計減持428.43萬股。

正所謂“空穴不來風”,市場對海吉亞醫療信心不足的問題,究竟是源自什麼呢?

隱憂1:跑馬圈地式擴張下的高商譽

隱藏在這一紙併購公告水面之下,實際上是海吉亞醫療跑馬圈地式擴張帶來的發展隱憂。

據悉,海吉亞醫療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民營腫瘤醫療服務集團,公司以放療業務起家,逐步建立起以腫瘤科爲核心的醫院及放療中心網絡。截至2023年上半年,海吉亞醫療旗下管理或經營13家醫院,遍佈中國七個省的十個城市,同時向24家第三方醫院就其放療中心提供服務。

從2009年收購伽瑪星科技,獲得立體定向放療設備製作能力,到如今成長爲手握13家醫院經營權的“中國最大的腫瘤醫療集團”,海吉亞的迅速壯大,離不開其併購擴張式打法。

2011年,海吉亞醫療收購邯鄲仁和醫院,正式涉足醫院運營管理的業務。2015年至2020年間,該公司又先後收購龍巖市博愛醫院、蘇州滄浪醫院、安丘海吉亞醫院等多家醫院;2021年,海吉亞醫療又完成賀州廣濟醫院、蘇州永鼎醫院的收購。

2023年以來,海吉亞醫療已陸續公告收購3家醫院,除了前文所提到的收購曲阜城東腫瘤醫院100%股權之外,還包括宜興海吉亞醫院有限公司89.2%股權、長安醫院有限公司及大唐醫療有限公司全部股權。

具體而言,5月9日,該公司發佈公告稱,公司計劃收購宜興海吉亞醫院89.2%股權,代價合共約爲2.68億元;7月25日,海吉亞再次發佈公告稱,計劃以合計16.6億元的價格,收購西安長安醫院100%股權。在這其中,海吉亞以11.62億元收購大唐香港(持有長安醫院70%股權),附屬公司海吉亞醫院管理以4.98億元收購西安長安醫院30%股權。

經初步統計,海吉亞醫療這三次收購合計耗資近20億元,可謂妥妥的大手筆。

然而,正如硬幣一樣,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併購在成爲企業擴張壯大的一種重要方式之後,也往往伴隨着“高商譽”這一發展隱憂的顯現。

這一點海吉亞醫療也不外乎。經過多年跑馬圈地式併購,海吉亞醫療高居不小的商譽目前也成爲了該公司避不可避的隱憂。據海吉亞財報顯示,截至2022年末,該公司確認商譽爲22.35億元,佔總資產的30.8%,已成爲海吉亞除固定資產外的第二大資產。至2023年上半年,該公司商譽繼續增長,達到23.95億元。如此高的商譽水平之下,一旦發生商譽減值,恐將對海吉亞醫療業績產生不利影響。

現如今,伴隨着海吉亞繼續“買買買”的大手筆動作,“高商譽”這一隱憂顯然也逐漸浮出水面。

隱憂2:市場擴容進行時,營收增速卻下滑

據瞭解,由於人口老齡化加速,加上工作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及上不良的生活習慣,國內癌症發病人數持續增加。2019年國內癌症發病人數爲440萬 人,佔全球癌症發病人數的約20%,爲全球發病人數最多的國家。其中,三線及以下城市佔最大比例,發病人數佔比達75%。

雖然國內癌症發病人數持續增加,但腫瘤醫院供給卻明顯不足,且還存有資源錯配的問題。具體而言,2019年國內腫瘤專科醫院牀位使用率爲106.07%,均高於其他專科醫 院,腫瘤醫院供給明顯不足。此外,2019年國內一線/二線/三線及以下 城市每百萬人口的放療設備數目分別爲4.9/3.4/2.4臺,每百萬人口醫院 腫瘤科室的運營牀位數分別爲197/180/147張,腫瘤治療資源分配不均。

這無疑也意味着,國內腫瘤醫療服務市場規模充滿了較大想象力:根據海吉亞醫療招股說明書,預計到 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7003億元,19-25年複合增速達11.5%。

鑑於此,海吉亞醫療想通過跑馬圈地式擴張搶佔市場,也無可厚非。不過,在市場擴容之際,該公司營收增速卻出現了明顯放緩的跡象。

據相關財務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2年,該公司實現營收分別爲14.02億元、23.15億元、31.96億元,實現淨利潤分別爲1.701億元、4.415億元、4.768億元,這兩大核心財務數據皆呈逐年增長趨勢。

然而,更進一步來看,自2021年之後,該公司的營收增速便出現明顯防滑。據悉,2021年,該公司營收增速爲65.29%,而2022年營收增速則放緩至38.3%。與此同時,2022年,海吉亞的歸母淨利潤增速也明顯下滑,僅爲8%,而2021年同期增速則約爲159.55%。

截至2023年上半年,海吉亞營收增速繼續放緩,營收同比增長15.28%至17.59億元,而2022年同期的營收增速則爲63.81%。按此估算,今年全年,海吉亞醫療營收同比增速預計將進一步放緩。

(數據來源:choice)

市場不斷擴容之際,營收增速卻接連下滑,這顯然也極大地暴露了海吉亞後勁力不足的問題。

結語

綜上種種,不難看出,雖然海吉亞醫療作爲港股市場較爲稀缺的民營腫瘤醫療服務企業,具有較高辨識度和一定的龍頭效應。但考慮到跑馬圈地式擴張帶來的“高商譽”風險、營收增速不斷放緩隱憂等因素帶來的不利影響,其股價有所回調似乎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後市來看,在醫保控費趨嚴、醫院自建進度不及預期等發展風險縈繞之際,海吉亞醫療的高成長力能否持續,這也仍是一個未知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