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誰都不是一座孤島,總得去社交,爲了幾兩碎銀。

可是,如何才能結交到真正靠譜的人呢?若是所有的飯局都去參與,應付不過來,也很浪費錢。

“冷廟燒香”四個字,給了我們很好的提示。

也就是說,你去熱鬧的地方,人山人海,遇到誰,都是擦肩而過,不會有什麼印象,還不如去人少的地方,結交一些不被追捧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帶來情感互動。

從人生的長期發展來說,遇到以下幾種情況,主動隨禮,表示友好,並且能夠真正幫助到對方。這樣的一份感情,就是渡人一時,渡己一生。

01

別人最難的時候,“隨禮”就是一份大恩。

我們常常說:“看人長處,幫人難處,記人好處。”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不是誰,都能把口頭禪變成行動。

若是你能踐行“口裏說的”,那就高人一等了。體現了言行一致的美德。

《儒林外史》中,有一個叫虞博士的教書匠,爲了謀生,他還學會了算命、看風水等。

有一天,他外出幫人看墓地,安排落葬的事情。得到了十二兩銀子的報酬。

回家的路上,一個小青年跳河,他趕緊讓人把小青年撈上來。經過詢問,得知小青年的父親過世了,並且沒有錢來落葬,因而選擇了“一了百了”。

虞博士拿出四兩銀子,交代小青年:“安頓父親的後事要緊,人到底是要盡孝的。”

過了幾年,虞博士去參加科考,左鄰右舍都來送行,爲他助力。

大家都說:“你啊,一定會高中,畢竟你積了很多德行。”

後來,虞博士中了進士,做了官。善有善報,並未落空。

類似的情況有很多,最著名的,應該是和朱元璋有關的一件善事。

朱元璋十七歲的時候,父親、長兄和母親相繼在一個月內染疾而亡,原本窮困的家庭,這下子就揭不開鍋了,過世的人,也無法落葬。

本地的地主劉繼祖,動了惻隱之心,給了朱元璋一塊地,送了幾兩銀子。

朱元璋做皇帝之後,劉繼祖追賜爲義惠侯,其妻婁氏爲侯夫人,子孫都受到了照顧。

古人云:“力行善事,廣積陰德,何福不可求哉?”

別人的困難,擺在眼前,你都不幫忙,還到處尋找可以拉攏的人脈資源,這不是很可笑嗎?

幫助那些困難的人,你給他幾兩銀子,就會被“感恩戴德”,積累了人生的厚度,傳播了社會正能量。

假如對方有出息了,屬於你的回報,一定會來。

被我們幫助的人,不一定是朱元璋這樣的大人物,或許是農村的老人、孩子、讀書人。但是幫助之後,你仍舊會得到最大的感恩。你和對方的“再生父母”,沒有兩樣。

02

別人最急的時候,“隨禮”就是最好的幫助。

清朝富豪胡雪巖外出,不小心擠掉了一個孩子手裏的雞蛋。

孩子索賠幾文錢。

胡雪巖翻了翻口袋,只有幾塊大銀子;孩子也很固執,就要幾文錢。

情急之下,一個俞小毛的乞丐,把討來的幾文錢,給了胡雪巖。

若干年之後,胡雪巖在俞小毛的家鄉,修建碼頭,建造渡輪,改變了整個村莊的環境。

現如今,也有類似俞小毛的人,並且得到了一生的回報。

出租車司機孫寶清,搭載一個乘客去參加重要會議。

到了半路,乘客發現自己沒有帶錢。掉頭回家拿起,會錯過會議,若不回家,情況很尷尬。

孫寶清毫不猶豫,免費送乘客,還給了返程的路費。

之後,孫寶清被安排到某外資銀行上班。乘客,就是該銀行的行長龔天益。

俗話說:“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

隨禮,不在於禮物多少,紅包大小,而是在於“有沒有救急”。

別人正在着急的時候,你卻無動於衷,這是會讓人心寒的。若是你搭把手,情況就逆轉了。一分錢,也是愛的體現。

《了凡四訓》裏寫道:“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

人要 得到進步,就得每天都改正,時時刻刻都有進步。

在我們身邊,隨時都有急着處理問題的人,若是你能“隨禮”,就很快能改變自己,從而達到改變命運的目的。

比方說,在公交上,幫助沒有帶錢的人,隨手給一元錢車費,這份人情,算是留住了;遇到沒有帶手機的朋友,你幫他“掃一掃”,人情留住了,並且對方很快會把錢還給你;當低血糖的人要暈倒的時候,你幫忙買一顆糖,都是難得的。

幫人應急,有幾種好處:化解別人的尷尬;解決當下的困難;給人一份從容;有了將心比心的共情力。

想別人之所想,急別人之所急,就掐準了社交的最佳機會。是精準社交的重要體現。

03

相識滿天下,知己有幾人?

很多中年人,喜歡和大人物接洽,做大買賣,常常忽視身邊的細節。

殊不知,人情互動,就在細節裏。

那些隨時可以拿出百萬的人,你送給他一千元,不僅不會被感恩,還會被瞧不起,這不是“倒栽蔥”嗎?

金錢不僅僅是做交易用的,還可以做人情。

金錢債是可以還清的,大不了多給一些了利息;唯有人情債,才永遠還不清,甚至延續到子孫身上。到底要得到前者,還是後者,你心中有數。

眼前的利益再大,不如“放長線,釣大魚”,考慮自己的餘生,子孫的成長,人脈的形成。

《道德經》有言:“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以其無私。雖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隨禮最無私,無私也私利,悟透了,渡己一生。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