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的惆怅(文化散文经典系列)》是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范军。《乾隆的惆怅》是“文化散文经典系列”中的一种,为浙江丽水学院范军教授的文化散文选集,全书分为“乾隆的惆怅”“温润千年”“1793年的傲慢与偏见”“叶绍翁突围”四辑,收录了《叶绍翁突围》《张居正的瓶颈》《乾隆的惆怅》等篇目。范军的文字流畅,可读性强。透过全书,我们能感受到历史人文腠理、断层与褶皱,体味到器物地理体温、况味及裂纹 范军,浙江人,1969年出生。《百家讲坛》《南方都市报》专栏作家。曾为北京《卫视周刊》杂志执行主编、北京新长安影视公司文学(剧本)策划。 出版作品有《坐龙椅:明清帝王的风雨人生》《浮沉:帝国重臣的人生起落》《大宋权力场》等。

    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大清国如同盛开的花朵,绚烂而辉煌。帝国广袤的版图,就像一只展翅的雄鹰,而雄鹰的心脏地带便是紫禁城的红墙琉璃瓦。那时,无数使节前来朝拜,场面热闹非凡,就如同车水马龙一般。

    用唐代诗人描述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来形容,也毫不夸张。在紫禁城中,乾隆皇帝集智慧、阅历和权力于一身,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在经济方面,乾隆朝同样表现得强劲。康熙朝留给雍正朝的库存现银微薄,而乾隆朝留给嘉庆朝的则有七千万两,是前者的近十倍。

    同时,乾隆时期的大清还有近3亿子民,远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的两千五百多万人口。虽然乾隆朝的人口暴增很大程度上源于帝国版图的扩张,但无可否认,乾隆时期的大清已然是一个大国。

    然而,盛世的光辉背后也隐藏着惆怅。历史上的乾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他以道德治国,也以权谋治国;他以养心治国,也以诛心治国。他在处理皇族、政敌等历史遗留问题时所采取的刚柔并济手段已经初露峥嵘。

    他对文字及文字背后的文人采取的严厉措施,是他的执政思维的延续。《清代文字狱档》记载,从乾隆六年(1741年)到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有文字狱53起,几乎遍及全国各地,而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选择了沉默和不满。这是沉默的大多数,也是不满的大多数。

    据统计,为了修《四库全书》,满清销毁对其不利的书籍共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15万册。版片总数170馀种、8万余块。正如鲁迅在一篇文章中所说:“现在不说别的,单看雍正乾隆两朝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惊心动魄。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

    如果我们在今天,从东西方文明或文化比较的角度来审视乾隆的视野与行为选择,他的短视与功利无疑会令人感到痛惜。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试图与大清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

    然而,乾隆这位盛世之君并未意识到,这是西方国家正在崛起的时代,东西方文明正走向融合的重要时刻。他错过了改变东方大国由盛转衰的最后机会。如果我们要用一句话来概括乾隆盛世,或许可以说:“文明的消长”。真可谓盛也“文明”,衰也“文明”了。

    在位六十年,禅位后训政三年,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最久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在乾隆的统治下,清朝达到了一个繁荣的巅峰。登基之后6次下江南、5次游五台山、3次巡泰山,47次去热河打猎,每次打猎都要进行20多天。

    然而,他的短视和功利却导致了大清国的衰落。乾隆忽视了西方国家的崛起,未能把握东西方文明走向融合的契机。

    他在位期间,世界的格局如同波澜壮阔的舞台,三件大事——英国工业革命、美国建立、法国大革命,如同巨人的脚步,震撼而坚定地改变着世界的走向。然而,乾隆皇帝却坐在龙椅上,沉醉在“十全老人”、“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对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视而不见,只给后代留下一个表面繁荣,内里却充满饥饿的“盛世”。

    范军的《乾隆的惆怅》一书,旨在“重述千古帝王的风雨人生,再现股肱重臣的命运沉浮”。正如秦巴子所言,这部散文集,“以小说叙事法写历史,从世道人心入手说帝王”,“将一个个生动的灵魂活画于纸上”。

    作者的目光,一方面投向翻涌的历史长河,另一方面又穿越壮美的山川湖海。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历史的风云变幻,剖析王朝的命运兴衰,细腻地描摹地方风物的独特魅力。这是一次站在高处俯瞰历史的写作,也是一次深入剖析真相的尝试。

    在这部作品中,范军以他独特的笔触,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揭示了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性光辉。他的笔下,历史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记载,而是充满生动、形象、有血有肉的人物和故事。

    同时,范军还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他对地方风物的描写充满感情色彩,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他的文字中透露出对历史和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引导读者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价值。

    在这个“文明的消长”中,乾隆的盛世也显现出了它的脆弱性和短暂性。尽管清朝在乾隆的统治下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封闭和保守的基础上。当世界正在发生巨变,当其他国家正在走向现代化和工业化时,清朝仍然沉浸在自己的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

    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可以看到《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一书,学术性和可读性结合得不错,读起来不吃力。

    作者对乾隆时代的得与失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估,“康乾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也是最大的一个盛世,人口过度增长人导致了贫困,随处可见的弃婴,土地资源过度开发,最终使得康乾盛世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饥饿的盛世。乾隆盛世在作者眼中“是逆人类文明主流的产物”。

    然而,历史总是充满了戏剧性。就在乾隆盛世达到顶峰的同时,大清国的衰落也开始了。而这一切都与乾隆的视野和行为选择密切相关。他拒绝了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拒绝了现代化的机会,使清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最终,历史给乾隆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当西方列强开始崛起,当他们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时,清朝发现自己已经无力抵抗。乾隆的盛世虽然短暂,但它的影响却深远。他的短视和功利不仅使清朝失去了与世界交流的机会,也使中国陷入了一个长达百年的屈辱历史。

目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