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的惆悵(文化散文經典系列)》是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範軍。《乾隆的惆悵》是“文化散文經典系列”中的一種,爲浙江麗水學院範軍教授的文化散文選集,全書分爲“乾隆的惆悵”“溫潤千年”“1793年的傲慢與偏見”“葉紹翁突圍”四輯,收錄了《葉紹翁突圍》《張居正的瓶頸》《乾隆的惆悵》等篇目。範軍的文字流暢,可讀性強。透過全書,我們能感受到歷史人文腠理、斷層與褶皺,體味到器物地理體溫、況味及裂紋 範軍,浙江人,1969年出生。《百家講壇》《南方都市報》專欄作家。曾爲北京《衛視週刊》雜誌執行主編、北京新長安影視公司文學(劇本)策劃。 出版作品有《坐龍椅:明清帝王的風雨人生》《浮沉:帝國重臣的人生起落》《大宋權力場》等。

    乾隆皇帝在位期間,大清國如同盛開的花朵,絢爛而輝煌。帝國廣袤的版圖,就像一隻展翅的雄鷹,而雄鷹的心臟地帶便是紫禁城的紅牆琉璃瓦。那時,無數使節前來朝拜,場面熱鬧非凡,就如同車水馬龍一般。

    用唐代詩人描述的“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來形容,也毫不誇張。在紫禁城中,乾隆皇帝集智慧、閱歷和權力於一身,達到了人生的巔峯。

    在經濟方面,乾隆朝同樣表現得強勁。康熙朝留給雍正朝的庫存現銀微薄,而乾隆朝留給嘉慶朝的則有七千萬兩,是前者的近十倍。

    同時,乾隆時期的大清還有近3億子民,遠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的兩千五百多萬人口。雖然乾隆朝的人口暴增很大程度上源於帝國版圖的擴張,但無可否認,乾隆時期的大清已然是一個大國。

    然而,盛世的光輝背後也隱藏着惆悵。歷史上的乾隆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人。他以道德治國,也以權謀治國;他以養心治國,也以誅心治國。他在處理皇族、政敵等歷史遺留問題時所採取的剛柔並濟手段已經初露崢嶸。

    他對文字及文字背後的文人採取的嚴厲措施,是他的執政思維的延續。《清代文字獄檔》記載,從乾隆六年(1741年)到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有文字獄53起,幾乎遍及全國各地,而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選擇了沉默和不滿。這是沉默的大多數,也是不滿的大多數。

    據統計,爲了修《四庫全書》,滿清銷燬對其不利的書籍共一萬三千六百卷,焚書總數15萬冊。版片總數170餘種、8萬餘塊。正如魯迅在一篇文章中所說:“現在不說別的,單看雍正乾隆兩朝對於中國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夠令人驚心動魄。全毀、抽毀、剜去之類且不說,最陰險的是刪改了古書的內容。”

    如果我們在今天,從東西方文明或文化比較的角度來審視乾隆的視野與行爲選擇,他的短視與功利無疑會令人感到痛惜。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國派遣馬戛爾尼使團來華,試圖與大清國建立正常的外交關係。

    然而,乾隆這位盛世之君並未意識到,這是西方國家正在崛起的時代,東西方文明正走向融合的重要時刻。他錯過了改變東方大國由盛轉衰的最後機會。如果我們要用一句話來概括乾隆盛世,或許可以說:“文明的消長”。真可謂盛也“文明”,衰也“文明”了。

    在位六十年,禪位後訓政三年,實際行使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最久的皇帝,也是最長壽的皇帝。在乾隆的統治下,清朝達到了一個繁榮的巔峯。登基之後6次下江南、5次遊五臺山、3次巡泰山,47次去熱河打獵,每次打獵都要進行20多天。

    然而,他的短視和功利卻導致了大清國的衰落。乾隆忽視了西方國家的崛起,未能把握東西方文明走向融合的契機。

    他在位期間,世界的格局如同波瀾壯闊的舞臺,三件大事——英國工業革命、美國建立、法國大革命,如同巨人的腳步,震撼而堅定地改變着世界的走向。然而,乾隆皇帝卻坐在龍椅上,沉醉在“十全老人”、“天朝上國”的美夢之中,對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視而不見,只給後代留下一個表面繁榮,內裏卻充滿飢餓的“盛世”。

    範軍的《乾隆的惆悵》一書,旨在“重述千古帝王的風雨人生,再現股肱重臣的命運沉浮”。正如秦巴子所言,這部散文集,“以小說敘事法寫歷史,從世道人心入手說帝王”,“將一個個生動的靈魂活畫於紙上”。

    作者的目光,一方面投向翻湧的歷史長河,另一方面又穿越壯美的山川湖海。他以獨特的視角,觀察歷史的風雲變幻,剖析王朝的命運興衰,細膩地描摹地方風物的獨特魅力。這是一次站在高處俯瞰歷史的寫作,也是一次深入剖析真相的嘗試。

    在這部作品中,範軍以他獨特的筆觸,將歷史與現實交織在一起,展現出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他以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揭示了歷史人物的內心世界和人性光輝。他的筆下,歷史不再是枯燥無味的記載,而是充滿生動、形象、有血有肉的人物和故事。

    同時,範軍還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他對地方風物的描寫充滿感情色彩,使讀者彷彿身臨其境。他的文字中透露出對歷史和自然的敬畏與熱愛,引導讀者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人類在歷史長河中的地位和價值。

    在這個“文明的消長”中,乾隆的盛世也顯現出了它的脆弱性和短暫性。儘管清朝在乾隆的統治下經濟繁榮、文化昌盛,但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封閉和保守的基礎上。當世界正在發生鉅變,當其他國家正在走向現代化和工業化時,清朝仍然沉浸在自己的天朝上國的美夢之中。

    異曲同工之妙,我們可以看到《飢餓的盛世——乾隆時代的得與失》一書,學術性和可讀性結合得不錯,讀起來不喫力。

    作者對乾隆時代的得與失進行了較爲全面的評估,“康乾盛世是中國歷史上最後的也是最大的一個盛世,人口過度增長人導致了貧困,隨處可見的棄嬰,土地資源過度開發,最終使得康乾盛世不可避免地成爲一個飢餓的盛世。乾隆盛世在作者眼中“是逆人類文明主流的產物”。

    然而,歷史總是充滿了戲劇性。就在乾隆盛世達到頂峯的同時,大清國的衰落也開始了。而這一切都與乾隆的視野和行爲選擇密切相關。他拒絕了與西方國家的交流,拒絕了現代化的機會,使清朝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最終,歷史給乾隆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當西方列強開始崛起,當他們用槍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時,清朝發現自己已經無力抵抗。乾隆的盛世雖然短暫,但它的影響卻深遠。他的短視和功利不僅使清朝失去了與世界交流的機會,也使中國陷入了一個長達百年的屈辱歷史。

目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