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稀奇

傳說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癲公”,這一次輪到了“配娛”

2017年8月,一部名爲《殺破狼》的商業廣播劇橫空出世,從此國配(國產配音演員)迎來了屬於自己的黃金時代。轉眼7年已過,廣播劇的年產量接近突破千部,往日名不見經傳,只能在錄音棚內揮灑熱愛的配音演員們紛紛走向臺前,擁有了大量忠誠的追隨者。


4月24日,知名滬圈人氣配音演員趙乾景在微博官宣將聲音授權給TME出品的AI有聲劇《凡人修仙傳》,瞬時引發軒然大波 。就在前一天,全國首例AI聲音侵權案一審宣判,原告殷某勝訴獲賠25萬元。知名配音演員阿杰、夏磊紛紛發博表態“任何自然人的聲音均應受到法律的保護,對錄音製品的授權並不意味着對聲音的授權”。


24小時不到的時間內被自己人“掀桌”,山呼海嘯式的爭議從四面八方湧來並在接下來的幾天內迅速發酵。部分網友表示沒想到“配娛”一旦地震,如此輕易的就能無人生還。但也有少部分的人表示支持,配音演員有權在合理且合法的範圍內自由支配自己的聲音。

細想之下這場論戰孰對孰錯,答案似乎並不唯一。


AI配音大勢所趨,只因99.99%的演員技術不到位?

趙乾景的社交媒體淪陷後,另一位滬圈知名配音前輩級演員沈磊在最近的一次直播中力挺AI配音,不僅對“AI永遠可以代替人工”表示肯定,並指出當今行業內有99.99%的配音都是錯誤表演,支持AI技術再提高提高去取代所有不如AI的配音演員。


至此,網友對於AI配音的牴觸被徹底點燃,“沈景病”、“配娛癲公”等話題詞一度衝到微博主榜熱搜高位 。兩位配音演員的過往作品和成就不斷被扒出,曾經有多愛現在就有多恨的配音愛好者們開始無差別的抨擊起兩人的業務水平和人品問題。

一場圍繞AI配音的輿論戰愈演愈烈,這讓人不經開始思考,文字和視頻甚至是音樂可以被AI輕易的創造,和表演這種更爲依賴受衆主觀感受的藝術形式是否能夠混爲一談?或許AI配音技術能夠在情緒把控、表演節奏上達到更準確的完成度,但“表演”本身就是一種沒有標準答案的藝術形式,正確與否的評定標準又該如何界定清晰。

以此來判斷AI配音終將代替人工配音,似乎爲時尚早。誠如時下流行了多年的小說APP裏自帶的AI閱讀功能,也只能滿足將“看書”轉化爲“聽書”的基礎需求,想要從中收穫豐富的情緒價值體驗,更多人還是會選擇去聽更有“人味”的有聲小說或廣播劇。


沈磊直播中提到AI配音目前處在起步階段,而它的未來會通往何處無人知曉。配音演員究竟是會被完全取代,還是技術不濟的配音演員終將被淘汰?這似乎是兩個維度的探討。一方面,被取代意味着不再需要人工,另一方面被淘汰則意味着能夠留下的人只能是行業翹楚。畢竟以肉身抵抗技術的洪流,本身就是一件勝算不太高的挑戰,但同樣也沒有人能在當下就敢肯定的說,我們一定會輸。


配音新人生存艱辛,行業紅利究竟是誰在喫?

沈磊的直播中同樣提到了關於勸退所有想要入行或已經入行的新人配音演員的相關內容,其實從2018年商業廣播劇圈開始崛起,加上近幾年影視化對於耽美題材的收緊,配音演員的粉絲經濟已經迅速膨脹到了一個肉眼可見的高度。


頭部IP的廣播劇製作成本甚至可以高達百萬,而這其中佔比較大的一部分支出就來自於人氣配音演員們居高不下的片酬。他們早已成爲熱搜的常客,無論是戀愛了還是營業了經常連不聽劇的路人都會有所耳聞。演員的價值在攀升,商務及商演資源自然也會潑天而來。他們離開了錄音棚,離開了話筒前,輾轉於綜藝、舞臺劇、演唱會巡演之間。

去年,超人氣配音演員谷江山的“成真”三城巡演火熱開唱,刷新了配音演員跨界熱度紀錄的新高度。線上熱搜滿天飛,粉絲控評、站姐出圖也是訓練有素。線下livehouse內一票難求,黃牛報出的價格更是直接對標三次元的頂流演出。


但這個行業內的大多數人,依然沉溺在試音屢次不中,選角被輕易替換,四處跑棚等待機會的生活中,試圖尋找自己的出路 。幾年前,一篇關於女性配音演員生存困境的文章曾引發過小範圍的熱議,但如今可以想見,這樣僧多粥少的窘境之下,默默“苦行”的又何止是她們。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配音演員們常常會被按地域進行劃分,最常見的是“京圈”與“滬圈” 。剛剛大學畢業的小杰(化名)沒有任何配音基礎和相關經驗,他從網上報名面試了某些知名配音工作室的進修班,交付了萬把塊學費作爲敲門磚從0學起。然而學成並不意味着就能成功“入圈”,每家配音工作室的簽約標準都不同,也不會給到學員任何一定會簽約的承諾。因此接下來等待着小杰的將是一場漫長且看不到終點的“跑棚”學習期。這個過程中,他有時能參配一些有臺詞的羣衆角色,有時就只能夾在一羣演員之中做一個發出聲音的路人甲。一天下來的跑棚費大概只有200-300元,甚至有的劇組針對初出茅廬的新人演員們只包盒飯沒有勞務。


儘管頭部演員已經在外賺的盆滿鉢滿,但粉絲經濟下的紅利在任何一個圈層裏都無法做到雨露均霑 。諸如小杰這樣的新人還在不斷的湧入這個行業,這樣的“修習”對他們來說是必經之路,課堂上的理論只是最基礎的一部分,聲音質感的先天優勢也逐漸開始不值一提,配音和表演一樣,需要的是漫長的錘鍊、體會,是門非一日可成的技術活。縱觀目前行業內的頭部演員們,最低的可能也已經入行十年有餘。

單憑“熱愛”究竟能走多遠,AI配音如果當真成爲主流,等待他們的也許就是滅頂之災。


如果AI終將取代人工,除了忌憚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說到底,這場看似“災難級”的風暴背後,依然是對AIGC技術的探討。從AI音樂、AI寫作再到AI配音,人類對於數字化轉型進程的超高速發展愈發心生“忌憚”。與其對抗還是和平共存?纔是當下真正值得探討的問題

沈磊力挺AI配音的背後,說到底還是對自己的專業素質有足夠的信心。他認爲“覺得人工是藝術的人,主要是因爲害怕被取代的同時自身還沒有價值。”言下之意,這個行業裏既“沒有技術”也“沒有感情”卻還在坐享其成的配音演員其實大有人在,如果想要站穩腳跟不被優化,那就拿出真本事與之抗衡。

滬圈知名配音演員馮駿驊就配音新人的困惑給出了這樣的建議,“找到自己的特點,做到極致。”可見作爲行業新人,立足於自身去思考自己的不可替代性究竟在哪裏也不失爲一個解決方案。


那麼除此以外,是否還有兩者有機會達到和平共存的next level?

5月1日,知名配音演員洪海天、夏磊紛紛發博對此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性:以後任何公司和個人對於人聲的使用(包括AI採樣)都要能說得清楚聲音數據的來源;每個聲音數據都必須標註勞動者的名字並且獲得勞動者的授權,這樣每個聲音數據都可以被追溯,其背後的勞動者也能被知道、被尊重並獲得相應的報酬。”


目前,仍未有相關法律法規能夠對此做出規範。粉絲們爲AI配音打抱不平更多的誘因來自AI濫用對聲音演員勞動成果的不尊重 。那麼如果某天這項技術的運用能夠在法律、法理的約束之下,讓配音演員的權益得到更成熟的保障。AI和人聲各自發揮各自的優勢,在不同效率要求的項目中有的放矢。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