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網

記者 郭偉瑩

今日上午,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以下簡稱保險業協會)在京發佈《保險機構環境、社會和治理信息披露指南》(以下簡稱《指南》),這是國內首個聚焦保險行業環境、社會與治理信息披露,即ESG信息披露框架和內容的行業自律性文件。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黨委書記、會長於華表示,保險業全面支持低碳轉型和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多的機構將發展綠色金融上升到戰略高度,制定發展規劃與行動路徑。綠色保險險種不斷豐富,產品服務種類和保障範圍不斷增加。

據統計,2022年,保險業綠色保險產品數量超過3600個,綠色債券規模超過5000億,69家機構建立了綠色金融管理機制及工作小組,9家機構加入了可持續保險或負責任投資原則;2023年6月末,綠色保險半年保費收入1159億元;保險資金投向綠色發展相關產業餘額1.67萬億元,同比增長36%。

於華表示,《指南》的發佈,是保險業協會在綠色保險領域輔助監管、服務行業的一項重要舉措和重大成果,希望引領行業加強ESG能力建設,爲保險業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全方位推進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提供新抓手、新助力、新工具。

據平安集團董事會祕書盛瑞生介紹,環境、社會和治理信息,即ESG信息,是企業非財務績效的主流評價工具,也是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框架和系統方法論。披露框架基於環境、社會、治理三個維度,披露內容則包括定量數據和定性描述。其中環境維度涉及一級指標5個、二級指標13個,社會維度涉及一級指標7個、二級指標16個,治理維度涉及一級指標11個、二級指標20個。從環境維度,強調公司對於能源消耗、資源使用、氣候變化廢物管理等方面的貢獻;從社會維度,強調公司與員工、客戶、社區等各利益相關方之間的良性互動;從治理維度,強調股東結構、董事會構成、高管薪酬、治理行爲和企業制度。

深入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爲金融業,包括保險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南》是保險業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對引導保險業貫徹落實ESG理念、加強ESG管理體系建設,助推實現經濟社會全面綠色低碳轉型、推動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人保集團董事會祕書曾上游表示,《指南》充分回應了黨的二十大和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關於金融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指南》中環境和社會維度的指標設置中,對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均有體現,表明了保險公司貫徹國家政策,落實監管要求,推動行業進步,回應人民羣衆呼聲的決心。

在公司治理層面,ESG管理是公司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抓手。《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要求金融機構綜合管理好公司的環境、社會與治理相關風險。環境保護、社會治理讓位於經濟發展的模式已經一去不返了,要“走生態優先的綠色發展之路”,經濟發展與自然保護和諧共生,兼顧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環境價值。做好自身管理和能力建設提升,便已經走上了高質量發展道路。

通過ESG橋樑,積極參與國際治理。ESG本身是舶來品,在中國的語境下是綠色金融的外延含義。於會長的講話發人深思:雖然這三個字母是英語,但它的實質內涵是與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相通的。中國企業想要走出去,要參與國際治理,要加入國際競爭,融入國際話語體系,需要主動張開雙臂,擁抱先進經驗。ESG便是這樣一座聯通內外的橋樑,用外國人熟悉的邏輯、聽得懂的語言進行對話,有利於講述中國故事,更好地向世界傳播中國聲音。

《指南》提供了可對比、可參照、可分析的明確標準。此前國內聚焦行業的ESG披露方法比較有限,行業協會牽頭制定《指南》,爲保險機構提高ESG表現指明瞭一條路徑,帶領行業有條不紊地前進。可以說《指南》爲行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個新抓手、新助力、新工具。保險行業作爲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參與主體之一,親自先行先試,蹚出一條路來,這有着時代意義。

緊密銜接監管制度

《指南》與監管制定的《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緊密銜接、相輔相成,對《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中強化ESG、綠色金融等信息披露要求予以呼應。以監管制定的《綠色保險業務統計制度》和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近期印發的《綠色保險分類指引(2023年版)》爲藍本,將“雙碳”“綠色金融”“綠色運營”等內容納入ESG信息披露體系,有助於推動保險機構深刻理解監管要求,強化行業自律,將ESG發展理念納入公司戰略和日常管理,提升保險機構風險管理能力和公司治理水平。

中再集團副總裁朱曉雲表示,一是落實政策制度方面,《指南》與現行制度體系一脈相承。《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多項內容提到有關環境、社會和治理風險的內容,並從五大方面對銀行保險機構發展綠色金融提出了明確要求,爲保險企業提供了政策方向上的引領。《指南》在具體內容上有效承接並落實了《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中對於強化ESG、綠色金融等信息披露的要求。

二是業務指標設置方面,《指南》充分結合《綠色保險業務統計制度》和協會近期出臺的《綠色保險分類指引(2023年版)》等的指標基礎,把“雙碳”“綠色金融”“綠色運營”等當下重點的戰略目標納入ESG披露指標中。環境維度的“綠色運營”、社會維度的“可持續保險產品”和“負責任投資”都與《綠色保險分類指引(2023年版)》相貫通並保持了內在邏輯的一致性。可以說,《指南》與現有制度均實現了較爲密切的銜接。從這個意義上講,本次發佈的《指南》通過爲各家保險企業提供更加明確的規範指引、披露要求及框架,已經初步爲保險行業構建起一套以《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爲頂層設計、《指南》爲披露與評估框架、《綠色保險業務統計制度》和《綠色保險分類指引(2023年版)》爲工作指南的制度體系,共同構成了立體式的綠色金融及ESG制度生態,各項制度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將自上而下地推動提升保險行業在ESG領域的能力建設和規範化水平。

體現中國特色和行業特點

太平集團董事會祕書張若晗表示,《指南》從環境、社會與治理信息披露的遵循兼容性、顯著性、普適性和可比性原則角度出發,兼顧了引導性和前瞻性,融合了國際通用標準、中國特色實踐和保險行業特性等因素。

一是在參照國際標準方面,《指南》注重與國際接軌、積極吸納國際先進經驗,參考了GRI可持續發展報告標準、SASB標準、港交所《環境、社會及管制報告指引》、GHG Protocol溫室氣體覈算體系等一系列國際主流ESG信息披露標準,力求實現信息指導的科學性和準確性。例如《指南》應對氣候變化指標下的氣候風險管理披露要求,主要借鑑ISSB準則對氣候相關風險管理的定義;溫室氣體排放的披露範圍與計算方法則建議與GHG Protocol溫室氣體覈算體系保持一致。

二是在符合中國國情方面,《指南》充分考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以涵蓋全面完善的披露指標,最大化發揮其對中國保險機構的指導作用。例如,我們在社會維度領域提出了對鄉村振興、普惠投入的披露要求,倡導保險業以實際行動支持專精特新行業,契合了國家以人民爲中心的價值取向和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宗旨,同時不忘共同富裕初心,凸顯中國民生特色,能夠有效補充國際主流標準應用到中國實際的不全之處。

三是在聚焦行業特性方面,不同行業之間的ESG議題具有較大差異性,保險行業亦有需要高度關注的實質性ESG議題。《指南》在參考通用標準的基礎之上,注重融入行業特色,如代理人管理和提升、可持續保險產品、保險資金綠色投資等,以求爲保險行業高質量數據披露提供有益指導,切實提升行業對ESG管理的認識水平和實踐能力。

指明提高ESG表現路徑

國壽壽險副總裁趙國棟表示,加強ESG信息披露是企業落實貫徹ESG工作的具體體現,是保險機構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共同富裕目標,踐行社會責任,執行監管規定,高效開展風險管理的重要舉措,是推動提高公司質量的客觀要求。保險機構可以從兩個方面着手提升ESG治理水平。

一是將ESG治理注入公司戰略制定和生產經營。ESG信息披露的基礎在於企業自身的ESG治理能效,保險機構可以參照披露標準,建立由董事會承擔主體責任的ESG管理架構,並將ESG發展理念融入公司經營管理全流程。充分完善自身的ESG合規管理架構,落實ESG的管控改進措施,從根本上提升自身的ESG表現,爲ESG信息披露奠定充足堅實的基礎,通過以“披露促管理”,形成披露與管理的相互促進與良性循環,實現企業ESG的外化價值以及內生驅動。

二是將ESG披露納入內控流程。《指南》充分綜合行業特性、發展狀況和利益相關方要求,以標準化的呈現形式,從環境、社會、治理三個維度出發,通過23個一級指標、49個二級指標,採用“定量”+“定性”方法,重點披露綠色金融、普惠金融、員工保障與發展、溫室氣體排放等重點指標,正面回應利益相關方期望和ESG指標的信息披露要求。各保險機構可結合公司實際情況,充分參考《指南》將ESG披露納入內控流程,高效整合信息資源,確保ESG披露信息的真實準確完整,滿足利益相關方需求。

促進保險行業擔當作爲

《指南》爲保險機構在“雙碳”、共同富裕、鄉村振興等議題上,提供了統一的披露模式,行業可以更好的詮釋社會穩定器的職責。通過以披露促管理,引導行業在做好本責風險減量與風險管理的同時,也要在社會責任和綠色發展方面更有所擔當。ESG亦是參與國際治理的重要橋樑,規範的ESG信息披露有利於保險行業融入國際話語體系,更好地傳遞中國好聲音。

太保集團董事會祕書蘇少軍表示,一是《指南》爲保險機構指明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指南》與國際接軌,從環境、社會與治理三個維度明確了現階段保險機構高質量發展所應關注的重點要點。此前保險公司落實國家部署安排,從“雙碳”到鄉村振興,從綠色投資到支持實體經濟,均做了大量工作,《指南》的發佈無疑是給了行業一個對齊的基準線,保險機構可以根據環境、社會與治理的重點議題,清楚瞭解做了些什麼,還需要做什麼,保險行業可以在推動經濟轉型、完善社會治理等方面更好地發揮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的功能,在服務國之大者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二是提供了一套系統性的對外講述和展示的方法。保險業協會牽頭制定《指南》,讓保險機構對外展示時有制可依、有章可循,尤其在“雙碳”、共同富裕,鄉村振興等議題上,有了統一的模式和標尺,可以“以披促管”,帶動行業更好地高質量發展。之前的ESG披露以上市公司爲主,按照自己認爲合理的形式披露ESG信息,通過《指南》逐步引導中小保險公司也規範地披露相關信息,行業情況更加系統地直觀呈現,將更有利於向外界傳達良性的信號,更有利於助力金融行業高質量發展,共同建設美麗中國,滿足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