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去我們線下體驗中心附近的街上轉轉。

瞭解一下附近的業態。

驚覺,又開了一排的茶葉店。

並且,還是以白茶爲主的。什麼時候這片已經從巖轉白了?真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看來我們倆還是要常出來走動走動,看看外面的世界。

正好眼前有一家店,名氣比較大,於是我們就進去了,在店員熱情的招待下坐下來,開始喝茶。

店員拿出一隻蓋碗,開始泡。

水燒開之後,倒入一隻公道杯裏,放涼一下,快沒有熱汽的時候,才注入蓋碗。

然後合上蓋子,三十秒後再出湯。

她揭蓋出湯的時候,我快速瞄了一眼,呀,那些白茶葉子還浮在水面上呢,一點水都沒沾到,根本就沒有釋放幾分內質在湯裏。

果然,那湯倒出來之後,素白寡淡,白毫都沒幾根。

聞起來簡樸,喝起來素淡。

皺了皺眉,問,爲什麼你家的白茶這樣淡?

店員乖巧地笑着解釋,白茶的味道就是淡的,你可能沒喝習慣,喝習慣了就會懂得欣賞她的美好。

嗯,欣賞一泡沒有釋放出多少內質到茶湯中的茶的美好麼?

回去的時候李麻花在一邊笑得花枝亂顫:她要是知道你是誰,估計會嚇得跳起來,再也不敢亂說亂泡。

我翻她一個大白眼——人家拿臭雞蛋砸我的時候,你也跑不掉。

李女俠迅速生氣了,她認爲我在暗示她胖。

雖然我們的友誼小船通常說翻就翻,但一點都不影響我們倆在口角之後,還能一起愉快地欣賞一泡白茶的美好。

關於泡茶,看上去簡單,其實玄機重重。

好喝與不好喝,全在一手之間。

具體到白茶,在沖泡時該注意哪些要點呢?村姑陳又能給到列位看官哪些關於白茶沖泡的建議呢?

白茶沖泡要點一:茶具

“水爲茶之母,器爲茶之父”,這是唐朝茶聖陸羽在他的著作《茶經》裏寫的。

這短短十個字,說明了一個亙古不變的道理,那就是,要想把茶泡好,除了要選擇合適的用水,用具的選擇,亦很重要。

不但古人泡茶的時候,需要選對茶器,今人泡茶,同樣要選對茶器。

今天的泡茶工具,大抵分爲蓋碗與茶壺,兩類。

泡宜興紅茶、滇紅這些不太需要香氣來增色的茶類時,用茶壺,是可以的。

尤其一把造型獨特,材質優良的茶壺,不但能泡茶,還能把玩茶壺,在泡茶過程中,給予視覺上的美的享受。

但泡大多數的、需要去感受和體會它的香氣的茶類時,建議列位看官,一定要使用蓋碗。

有蓋,有碗,投茶入碗,沸水入碗,合蓋出湯,分湯品茗。

蓋碗不悶茶,瀑布狀出水十分便捷,能讓茶湯呈現出原汁原味的湯感來。

尤其,蓋碗不吸香吸味,能讓茶湯無所修飾地出現。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這樣的茶湯,是最真實的、最自然的。

在試茶的時候,要決定買不買一款茶的時候,喝到一泡茶最真實的一面,感受到一泡茶最真實的茶湯,實在是,非常必要的一件事。

想要買茶的你,唯有知道真相,纔不會踩坑。

所以,擁有一隻容易適宜的蓋碗,比擁有無數好茶,更爲重要。

白茶沖泡要點二:水溫

水溫於泡茶而言,是極重要的一個元素。

水溫適宜,則白茶內含物質大量釋放,泡出層次豐富湯感稠滑的茶湯;而若是水溫不當,則白茶當中的內含物質根本釋放不出來,茶湯中內質稀少,泡出來的茶湯就單薄、寡淡,味同嚼蠟。

那麼,適宜的水溫,大約是多少度呢?

很多人有個誤區,認爲沸水會燙壞白茶葉片。所以,他們認爲的適宜泡茶水溫,是85-90度。

其實,人家白茶纔沒那麼嬌氣。

人家身上可是有白毫的,這層密實的白毫不但防水,還擋風,扛凍。

區區沸水,能耐它何?

而沸水泡白茶最大的好處便是,能充分讓白茶葉片的細胞壁打開,讓細胞中的內含物質釋放出來。

於是茶湯纔會呈現出絕妙的湯感,或濃稠,或順滑,或細膩,或柔軟,或嬌媚,或清新,或沉鬱,或醇厚....

若是水溫只有95度甚至以下,則不足以大量打開白茶葉片的細胞壁,不能讓大量的細胞釋放出內含物質,只有部分細胞的養分浸出在湯水中。

則這種水溫泡出來的茶湯,內含物質就較少,呈現出單薄,單一,素淡的樣子。

不好喝,沒有個性,更別提風骨。

白茶沖泡要點三:時間

有些人泡茶,喜歡坐杯。

從前泡普洱茶,喜歡把茶葉悶在蓋碗中,坐杯悶泡;到了泡肉桂,也是一樣,濃濃地悶着,覺得悶久一點好喝。

到了泡白茶,好了,壞習慣原樣搬過來,照樣用沸水把白茶葉子悶在蓋碗中,悶足一分鐘才倒出來。

還美其名曰,醇厚。

又苦又澀叫醇厚的話,那稠滑濃香叫什麼?叫超級醇厚?

泡白茶切忌坐杯,這是因爲,白茶是六大茶類當中工藝最簡單的,也是保存下來天然養分最豐富的。

如果坐杯,那些好不容易憑藉良好工藝留存下來的養分,就會被坐杯時過高的碗內溫度所蒸發,然後揮發到空氣中....不給我們喝到。

只有快出水,注水完成合上蓋子馬上出湯,至少10秒內完成合蓋出湯,纔可以不破壞茶葉內含物質,保留它們的原來樣貌。

並且,快出水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不壓迫茶葉的內質釋放,讓它們自由自在地,勻速地釋放出內質到茶湯裏來。

這樣,每一衝都是濃淡適度的,不至於第一衝開始就非常濃,到第五衝就淡下來了。

這樣就感受不到茶湯內質從淡到濃再到淡,這樣一個拋物線般的流速。

讓品茶的過程,不夠美好。

白茶沖泡要點四:投茶量

投茶量,決定着是否能泡出一碗好喝的白茶。

學過物理的人都知道,量,決定着濃度。

投茶量的標準與否,決定了一泡茶湯裏內含物質的多與少,更加決定了一泡茶湯的濃與淡。

正常情況下,100-100毫升的標準蓋碗,投白茶的量,是5克。

如果蓋碗大於這個容量,則投茶量需要等比例上升;而若是蓋碗偏小,同樣也要等比例下調投茶量。

只有在標準的蓋碗與標準的投茶量的共同作用下,一杯香氣滋味標準的白茶湯,才具備了誕生的前提條件。

投茶量如何測呢?

要用克秤。

不要用家庭使用的那種做烘焙稱麪粉的克秤。要用精度達到小數點後2位的,稱黃金的那種秤。

這種秤的度量更精準,稱出來的茶葉重量精確,更利於茶湯的沖泡。

稱的時候,把蓋碗洗乾淨,瀝乾蓋碗中的水分,放到秤上,清零,然後投入白茶幹茶。

邊投邊看重量,達到5克,便可以停手。如果顯示是5.3克,也可以停,不必把多餘的0.3克拿出來。

但如果秤上顯示是5.5克、5.7克,那就要注意了,須得拿一些出來,纔行。

否則就太多。

容易泡得過濃。

精確,才能確保一泡白茶的原汁原味。

如果你喜歡濃一點,淡一點,那多投一點,少投一些,也罷。這些屬於個人偏好。

個人偏好可以保留,卻不能影響標準。

白茶沖泡要點五:沖泡次數

白茶的正常沖泡次數,大約是15衝左右。

前提是這泡白茶是太姥山這樣的好產區的高山茶,且工藝到位,沒有渥堆做舊,並且保存良好,內含物質十分豐富,沒有損耗。

且,不用坐杯。

如果不具備上述條件中的任意一種,則15泡這個數字,很難達到。

頂多10泡而已。

產區不好,則內質不夠豐富,耐泡度當然要降低;工藝不佳,則保存不下太多的內質,耐泡度當然也不高;保存不好,茶葉內質損耗,耐泡度也是會大大降低的。

所以我們在選擇買白茶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它是良好的產區出來的,它的儲存倉庫是標準倉,有抽溼機,有空調,離牆十公分,離地十公分。

它的製茶師不是新人,也不是混江湖的,這的製茶師是不作宣傳不打廣告的、它的製茶師是實戰派,是有經驗的,是靠雙手喫飯不是靠嘴皮子混茶圈的。

人的時間花在哪裏是看得出來的,花在研究種茶採茶製茶這些硬功夫上,那口才一定是不好的。

言語頓訥的製茶師,通常有幾下子絕活。

買他的茶,耐泡度不會低。

白茶沖泡要點六:用水

泡茶用水的選擇,亦是十分重要的。

有一次,我們在外面喝茶,沒帶水,那裏的水只有水房裏的那種大型的燒水機燒出來的,自來水。

接了一保溫壺過來,泡了第一泡,才喝一口,李麻花就倒掉了。

她說,這茶裏怎麼有藥味?怪怪的。

我扭開保溫瓶的蓋子,離近一些,發現瓶裏隨着蒸汽飄出來的,是濃濃的消毒藥水的氣味——那種給自來水消毒的藥——小時候在李麻花她爸上班的醫院水房裏常聞到的。

這水自帶藥水味,泡到茶裏,茶湯便自然帶上了這股藥水味。

喝得我們頭皮發麻,好好的一蓋碗2023年的白露茶,才兩泡就倒掉了。

浪費得心痛。

又有一次,一泡老叢水仙。在我們店裏用太空水泡,泡得叢香悠長,湯水醇潤。

拿到朋友店裏,用價值五萬塊的淨水器淨化過的自來水來沖泡,天啊,那叫一個難喝——滿嗓子都是煙味,嗆得難受。

可見,同一泡茶用不同的水來泡,泡出來的味道,也是大相徑庭的。

所以,建議大家在家裏泡茶時,一定要選擇用純淨水,蒸餾水,太空水,冰泉水....等等。

這些水當中的礦物質通常偏少,不受南北方水質差異的影響,泡出來的茶湯,更貼近原汁原味的真實味道。

真相纔是最重要的。

至於喜歡與不喜歡,那又是另外一個課題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