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從省委人才辦獲悉,經過前期嚴格評審,2023年江蘇“雙創計劃”資助名單已出爐。570名雙創人才、53個雙創團隊、1023名雙創博士,從3000餘名報名參賽的海內外英才中脫穎而出。羣英薈萃,強強對決,掀起創新之熱、發展之熱。

看含金量:老牌工程“聚才力”再創新高

此次“雙創計劃”評審是疫情後第一次大規模線下評審,各路英才來江蘇謀發展、創事業的熱情高漲,呈現“三高”的鮮明特徵。

申報數量創新高——今年“雙創計劃”從7月份開始啓動實施,申報人數同比增加50%。最終入圍答辯的雙創人才申報對象1234人、雙創團隊175個;重點產業領域人才申報熱度高,申報數量明顯增加。

參評層次再攀高——拿到參賽“入場券”的雙創團隊中,由國內外院士領銜的3個,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選者、長江傑青等國家級人才領銜的39個;參評人才中92%爲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急需緊缺人才。

評委水平層次高——既有兩院院士,又有知名企業家、風投專家。404名評委中兩院院士14人,國家級人才計劃入選者173人,絕大部分從事重點產業領域。

正因爲“三高”,評審答辯現場出現臺上院士答辯、臺下院士評審的場面。在評審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教授賀林看來,作爲江蘇集聚人才的金字招牌,“雙創計劃”瞄準前沿,穩定持續地推動人才與產業深度融合。

人才行不行,用人單位最清楚,行業主管部門最瞭解。今年,省委人才辦進一步“放權”,項目受理、資格審查、評審組織、提出支持建議等具體工作,按照不同類別,分別由宣傳、教育、科技、工信、人社、衛健等部門承擔;評審工作由省委人才辦統籌,省相關部門具體組織。評審專家認爲,由相關行業部門組織評審,可以從產業和行業的維度對人才和項目進行更科學的評價和判斷,篩出“真金”給予更加系統集成的支持。

此次“雙創計劃”評審機制沿襲了成熟有序的一套流程——答辯人員答辯之前不知道在哪個“考場”,400多名評審專家進場抽籤後才知分在哪個小組,這種信息的“隔離”有效避免了人情評審、招呼評審,能否脫穎而出,全憑實力說話。這樣的制度設計,讓參加過多個省份人才計劃評審的浙江竟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鬍如意印象深刻,“每個選手有20分鐘答辯時間,我們有充足的時間甄別研判,在打分前,評委們也不允許互相交流,避免非技術性干擾,確保識別出真正優質的人才項目。”

看新變化:聚焦重點領域選出“真英雄”

有一組數據值得關注:今年入選的雙創人才,92.3%與江蘇“1650”產業體系和“51010”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緊密相關,生物醫藥佔21.7%、新材料佔14.7%、高端裝備製造佔13.8%、人工智能佔9.3%。

與江蘇產業發展適配度如此之高的高層次人才和高質量項目扎堆,並非巧合,今年“雙創計劃”制度設計上有較大突破,進一步加大對重點產業領域人才的支持傾斜力度。比如,在重點產業領域設置專項,不再限制申報名額,適當放寬對年齡、學歷、工作年限等要求,增加100個入選名額專項支持。

“我們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爲導向,更大力度‘破四唯’,把用人單位評價、獲得地方資助以及人才薪酬水平等作爲評價的重要指標,特別優秀的青年人才和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成就的非標人才,通過舉薦也可納入支持範圍,最大程度彰顯江蘇尊重人才、尊重創新的滿滿誠意。”省委人才辦有關負責人說。

看不變定力:全力支持人才安心發展

16年來,得益於“雙創計劃”給予的穩定支持,一批江蘇真正需要的英才和項目脫穎而出,獲得重點扶持、得以快速成長。在人才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如何保持“雙創計劃”的比較優勢,更好支持人才安心發展?今年省委人才辦深入貫徹落實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和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一號工程”,大力推進“雙創計劃”改革創新,在資助重點、遴選方式、組織方式等方面進行優化,通過改革更好發揮牽引作用,進一步明確關注創新、鼓勵創新的鮮明導向。

根據“雙創計劃”改革辦法,對入選的雙創人才、雙創團隊,省級財政將分別給予最高500萬元、1000萬元的創新創業資金資助。在“雙創計劃”專項經費保持資金總規模不變的情況下,優化資助結構,雙創人才項目單體資助金額基本實現翻一番。

“今年雙創提高了資助資金,讓我們能夠更加安心地開展科研。”去年入職南京工業大學的哈佛大學博士劉靜萍說。資助資金的提高,也帶來引才質量的提升,南京工業大學一次性引進包括哈佛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倫敦大學學院在內的16名世界頂尖高校畢業生。

除了給予優厚的資助,爲了讓人才受益於市場活力,江蘇對創業類人才項目全面實行“撥+貸”聯動資助方式,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支持人才創新創業。江蘇還同步升級“人才貸”等金融產品,對於入選省級人才計劃的人才,可享受3年期最高3000萬元的信用貸款和單張票面金額最高1000萬元再貼現票據。

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讓科技人才在江蘇幹事創業激情滿滿。徐州華清京昆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凱華2021年入選雙創人才,今年又以領軍人才的身份入選雙創團隊。“在省市各級人才政策的精準滴灌下,我們先後從國內外名校引進組建人才團隊,開展聯合攻關,下線了國內首套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熱電聯供系統。”孫凱華說,他們今年還計劃通過申請“人才貸”,加大人才引育和研發投入,加快產出更多創新成果。

記者 林元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