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以其洁素莹润的釉质,湛蓝鲜明的纹饰,以及坚实沉着的胎体,迅速征服了世界。

元代的青花瓷,采用了“苏麻离青”的进口青料绘制纹饰,成为中国陶瓷史上最重大的突破。

图片伊朗国家博物馆藏元青花大罐

元青花,以其独特的纹饰著称,融合了人物故事、动物植物以及几何图形等多样化元素。

在元青花瓷器上,人物故事是一大亮点。

这些故事多以元曲为蓝本,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精髓。

有趣的是,这些人物形象大多呈现为宋代的装束,偶尔也能见到元代特有的服饰风格。

这种历史时期的交融,为元青花增添了一份独特的历史韵味。

图片元青花尉迟恭单鞭救主图罐

1980年广西横县出土

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博物馆藏

元青花瓷器上的动物题材同样引人入胜。

从神秘莫测的龙、凤,到优雅的鹤、雁,再到生动的马、鱼等,种类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动物不仅作为传统装饰题材出现,而且在艺术上展现出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元青花的植物纹饰,有牡丹、莲花、栀子花等传统植物图案,在器物上得到了新的诠释。

图片元青花云龙纹罐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元青花的纹饰设计特色非常独特,其中对自然主题的大量应用,可能是它深受世人钟情的重要原因之一。

虽然在构图或画面布置上,它与伊斯兰艺术相仿,但它却大量采用了自唐宋以来的传统纹饰。

我们不难发现,元青花的画面内容广泛来自中国传统的禽兽、植物、风景与人物等,展现了丰富的文化传承。

例如,鱼藻纹就是元青花最佳的纹饰范例之一。

陶工利用青花的浓淡变化,成功实现了具有水墨效果的绘饰。

鱼藻图不仅在视觉上吸引人,还深藏着庄子哲学的精髓,表达了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图片

庄子的思想强调自然和谐与顺其自然,这在鱼藻图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鱼在水中自由游弋,象征着一种与世无争的悠然态度,反映出古人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崇尚。

图片

传 元 周东卿 《鱼乐图卷》

纽约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鲤鱼跃龙门的故事,不仅与传统的仙人传说相联系,还象征着通过不懈努力而获得的成功和晋升,国人亦以“如鱼得水”,来描述人们在日常中的平安顺遂。

图片元青花莲池鱼藻纹罐

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

满池娇是元代贵族阶层专用纹饰,常见于织品服饰和金银漆器之上,元朝典章制度曾明文规定平民百姓禁用。

图片

南宋 冯大有 《太液风荷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片

14世纪 迪茨册页

编号:Diez-Album S.45-Nr.1 柏林国家图书馆藏

“满池娇”纹饰,它描绘了莲池群芳,或置鸳鸯、白鹭等水禽于莲荷之间,展现了一种宁静隽永的诗意气质。

图片

元代张昱作诗:“鸳鸯鸂鶒满池娇,彩绣金茸日几条。早晚君王天寿节,要将着御大明朝。”

元代书画家柯九思曾作《宫词》曰:“观莲太液泛兰桡,翡翠鸳鸯戏碧苕。说与小娃牢记取,御衫绣作满池娇。”

在“满池娇”的纹饰中,莲花作为主要元素,象征着纯洁与高雅。

它的搭配还有“鸂鶒成双”和“一路连科”的寓意,象征着和谐与连绵不断的成功。

图片图片元代景德镇窑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纹花口盘 

高7.3cm,口径46.4cm,足径29.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元代青花满池娇图菱花口盘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图片
元 青花莲池鸳鸯纹玉壶春瓶
成交价:125万港币
高24.5厘米
2021年5月28日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会

“岁寒三友”纹饰(松、竹、梅)的主题,不仅代表了君子的高尚情操,还象征着坚贞友谊的赞颂。

岁寒三友图起源于宋代文人画,它通过四季常绿的松、坚韧不凋的竹、不畏严寒的梅,象征着文人思想中的高洁品质。

图片

元 赵孟頫 《双松平远图卷》局部

纽约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到了蒙元时代中后期,随着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器的流行,这种充满雅致的纹饰开始广泛出现在瓷器上。

图片
左图 元 柯九思《清秘阁墨竹图》故宫藏 
右上图元青花竹石花果图盘局部 台北鸿禧美术馆藏 
右下图 元青花庭院狮子纹盘局部 香港徐氏艺术馆藏

这类松竹梅纹饰,整体呈现粗犷豪放且层次丰富的风格。

松树的枝干比较粗壮,树皮的画法借鉴元四家之首黄公望的鱼鳞皴绘法,松针的表现形式多样,既有呈折扇扇骨状,也有呈马尾状的细长形态。

图片元青花松竹梅纹梅瓶

江西博物馆藏

图片元青花松竹梅纹双耳瓶 

1975年江西省鄱阳县北关采集 

江西省博物馆藏

竹的表现则更加挺拔,竹节之间留有空白,叶形多变,呈“个”字形或是倒“人”字形。

图片元青花开光松竹梅纹八棱罐

 高39.6、口径15.3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梅花最大的特点则是,在于有花无叶的绘制方式,花瓣边缘常有留白,有五瓣、单瓣等绘法,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

图片元 青花松竹梅纹葵口盘

首都博物馆藏

元代瓷器的松、竹、梅纹饰基本是单独成样,相互之间不会有过多的穿插,这点与后朝在构图上区别较大。

图片上图 元青花松竹梅纹梅瓶及主题纹饰
展开图 日本出光美术馆藏 
下图 元青花松竹梅纹双耳瓶(耳残) 江西省博物馆藏

元代瓷绘普遍采用在泥坯直接作画的拓涂法,这使得此时的松竹梅纹基本都是用没骨画法。

“拓涂法”:就是在未经烧制的泥坯(即未烧成的瓷器原料)上,直接进行纹饰绘制。

“没骨画法”:是指直接用彩色作画,不用墨笔立骨的技法叫做没骨法。分山水没骨和花鸟没骨两种。(出自百度百科)。

在中国画中,传统的“有骨”绘画强调用线条勾勒出物体的轮廓(即“骨”),然后填充颜色。

“没骨”画法则是不先勾勒轮廓线,直接以色彩和形状来表现物体,这种方式更注重色彩层次和渲染效果,给人一种更为自然、柔和的视觉体验。

图片元青花开光松竹梅纹八棱罐 

高39.6、口径15.3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由于苏麻尼青容易晕散的特性,使画片上的花瓣和枝叶色彩层次较为单一,有时还会出现色料不均匀的现象。

这也显示出元代瓷器一种粗放、自由的艺术风格。

图片

元青花的出现和发展,与其时代背景紧密相连。

在元朝,中外文化的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时期的瓷器艺术不仅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融合了异域文化的元素。

图片元青花飞凤麒麟纹盘

高7.9厘米,口径46.1厘米,足径26.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元青花瓷器,以其粗犷豪放的线条、充满生命力的纹饰设计的美学特征,在世界陶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从人物到动植物图案,每一种纹饰都是对自然美和文化价值的深刻体现。

鉴赏元青花,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读出一种文化和历史的沉淀,反映了元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

参考资料:

冯先铭:《中国陶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周蓉:《陶瓷纹饰及其发展研究》,《陶瓷》2022年第12期。

刘志国:《中国陶瓷纹样及审美意识》,《陶瓷科学与艺术》2004年第3期

韩易欣:《浅析元青花纹饰和造型》,《收藏与投资》2023年第1期。

欢迎家人们转发出去支持我们,让更多人受益!

图片

图片

图片来源:本图文转载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同行转载请声明版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