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成年人覺得期盼新年是孩子的專利,其實,成年人自己對此何嘗沒有期盼呢?比方說,在新年來臨前,喜歡回顧尚未關上大門的“舊年”,看看這一年全世界發生了哪些令人矚目的事情。

盤點當年新聞事件,不少媒體樂此不疲。科學期刊也是如此,把評選年度科學人物當作一項盛事來做。日前,《自然》雜誌公佈2023年度科學人物榜單,ChatGPT和10位傑出人物一同入選。《自然》特寫部主編介紹,ChatGPT破例入選這一榜單,開發ChatGPT的首席科學家伊爾亞·蘇茨克維也榜上有名。

評選科學人物,是科學刊物的年度慣例,做這類評選的不止《自然》雜誌一家。但《自然》雜誌把非人類的ChatGPT列入“年度科學人物”,還是很有些出乎公衆的意料。

從歷史的維度看,媒體的年度人物評選,令公衆咋舌的“另類人物”橫空出世,ChatGPT應該不是第一次。早在2006年,美國《時代》週刊把當年的“年度人物”花環,意外地戴到了電腦屏幕前的全體網民的頭上,包括中國網民在內的全世界網民,都被冊封爲“年度人物”。

全體網民集體登上“年度人物”榜單,這樣的“集合人物”雖說也有“你、我、他”,但畢竟過度抽象,顛覆了公衆對年度人物的認知。這次“年度人物”評選,當年作爲新聞事件,曾被人們議論許久。

如果說,網民從無到有,歷經差不多20個春夏秋冬的集體磨練,最終受到媒體青睞並被頒發個榮譽稱號,多少也有些道理;那麼ChatGPT在剛滿一週歲之際,這個尚在“襁褓之中”的“智能體嬰兒”就被授予“科學人物”,難免讓衆多當年曾“顯擺”過的年度人物網民們無法淡定。

新浪微博上,網友們也在七嘴八舌話“新人”:“畢竟通過圖靈測試了。”“下一步可以給它設計個虛擬形象了。”“不知道後人會怎樣回顧這一年”……

評選年度人物,無法十全十美。以ChatGPT爲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躋身年度“科學人物”,這樣的評選同樣不會完美。從某種意義上說,事物過於完美反而索然無味,倒是那些有爭議的事項,反而展現出別樣的魅力。

圍繞ChatGPT入選“年度人物”,網絡輿論爭論的焦點可以概括爲以下三個方面:

爭議焦點之一:人工智能體能否跟科學家一起登堂入室?

不少人基於傳統的觀念,覺得人類的事務歸人類,智能體的事務歸機器這個智能體,不該跟人類事務攪和在一起。現在倒好,“10個碳基生命和1個硅基生命”共同榮膺“年度人物”,總覺得不大合適。

爭議焦點之二:生成式人工智能究竟是不是革命性的?

俗話說,隔行如隔山,當不少人在對生成式人工智能翹大拇指時,研究人工智能的科學家們卻未必這麼看。後者不論在私下場合還是公開場合,都承認現階段的這類智能體的“智商”太低,甚至用“人工智障”來比喻它們。這類智能體究竟算不算革命性技術,恐怕還需要讓評價“再飛一會兒”,別急着匆匆忙忙給它戴上一頂“大帽子”。

爭議焦點之三:科學刊物評選的年度人物是否具備嚴謹性?

評選年度人物有基本的標準,評選專家要在全世界70多億人中挑選10人入選,再嚴謹的評選也難免有瑕疵的可能。《自然》雜誌的這次評選,沒有“剋扣”人類科學家的“口糧”,還是延續年度慣例選出10人,只不過把ChatGPT當作“伴娘”一併上榜,爲這個榜單增加了點“調味品”。有趣而不失嚴謹,正是科學刊物的明智之舉吧。

熱議ChatGPT入選“年度人物”,折射出公衆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巨大興趣,這正是前沿科技獨特的魅力所在。畢竟,生成式人工智能越來越像人,讓人類對這個未來的智能體究竟是敵是友充滿了好奇和無盡的想象。

輿論在議論智能體這個“年度人物”時,也該關注下我們本土的同類“年度人物”。比如,在這一年,“文心一言”也在茁壯成長,在繪畫、文字轉視頻等方面苦練本領。如果本土的媒體評選年度科學人物,沒準“文心一言”也可能和科學家“同框”分享科學殊榮呢。

科學人物年度評選的意義在於,通過評選調動公衆對科學的興趣,激勵更多的年輕人熱愛科學,踊躍投身科技研發和攻關,讓科技造福人類。

媒體對科學人物的評選越是富有創造性,就越是具有新聞的轟動效應,這樣的評選也就越是展現出獨特的吸引力。平時你可能不看新聞,但ChatGPT上榜的新聞,無疑會吸引更多人去一探究竟。科學人物評選能達到這樣的引流效果,肯定不是一件壞事,而且如果沒有爭議,波瀾不驚的評選,怎可能散發出如此大的魅力?

不管你我是否承認新科“年度人物”ChatGPT,這項評選都在提醒人們,一定要跟上生成式人工智能發展的腳步。說不定再過幾年,智能體用戶的“你、我、他”也會被“年度人物”一次呢。

劉海明(重慶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