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腔、顏值高、氣質好、臨危不亂……提到主持人,每個人心中都會有個畫像。但隨着自媒體的出現,“主持人”可以是每個人,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主持人還有優勢嗎?而在另一面,AI換臉、AI配音等工具的應用越來越多樣,有些虛擬主播甚至走到臺前,代替主持人做起新聞播報工作,語音語調和真人主播並無二致,這不禁讓人疑問,未來主持人會被AI取代嗎?在中國青年報社出品的新一期《參數》節目中,幾名青年與江西廣播電視臺主持人李徵分享了他們的觀點。

主持人是信息的傳播者與價值的引領者

“主持人不只是坐在演播室裏進行新聞播報,也要深入新聞現場,把普通人的故事傳遞給更多人。”在北京外國語大學本科生劉德熙看來,走進現場會讓主持更有深度和底蘊。

中國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研究生劉亦仙前段時間作爲領學人,參加了“青年大學習”的錄製。提到這段經歷,她感覺“辛苦但有意義”,在每天要花大量時間熟悉稿子之外,她還對語速、語調、姿態和步伐進行摸索和調整,力爭把最好的精神面貌呈現給觀衆。“這和主持人的角色有點像,不僅要展現精氣神、傳播知識,更要肩負起價值引領的責任。”

“從業11年,有件事讓我至今印象深刻。”90後主持人李徵分享了他的故事。大四那年,李徵在南京一家電視臺實習,有次坐地鐵,前面一個乘客的錢包掉了,這時旁邊有個老人立馬提醒“錢掉了”。李徵發現,這個熱心人是個乞討者,當時他覺得心頭一熱,拍了張照片,分享到了微博,結果引來不少網友的討論和轉發,當地的記者聯繫李徵希望能採訪這個老人。在記者採訪後,李徵得知老人患有青光眼、白內障,還把腿摔傷了,於是又發了一條微博,呼籲愛心人士提供幫助,後來有醫生主動聯繫李徵並給老人治了病。“通過媒體的力量,不僅傳播了老人的凡人善舉,而且通過接力又將這份善意回饋給了老人,這讓我覺得做新聞是件特別有意義的事。”李徵說。

11年來,李徵從當初的電視臺實習生,到之後的民生新聞主持人,再到如今的時政新聞主持人,在他看來,主持人不僅是新聞的播報者,更是社會正能量、主流價值觀的傳播者和引導者。

成爲優秀主持人要具備哪些素質

“優秀的主持人一定要有共情能力。”劉德熙覺得,主持人除了要具備紮實的專業能力,比如語言表達能力好,邏輯思維嚴密,應對突發事件能力強,最重要的是能夠與觀衆建立情感聯繫。“有時看到熒幕上的主持人因某些事件而熱淚盈眶,不會認爲他們不專業,反而會被他們的真情所打動,這是主持人的魅力所在。”

中國傳媒大學廣播電視專業播音與主持藝術方向的王婕正爲成爲一名主持人而努力。在導師的推薦下,王婕今年曾到某財經新聞平臺實習,並體驗了一把實習主持人。“剛上臺的時候非常緊張,對嘉賓說的專業名詞一知半解,也不知道怎樣跟他們對話。”回到臺下,王婕主動學習股票、證券等財經知識,通過慢慢積累,逐漸找到與嘉賓、觀衆對話的勇氣。“一個優秀的主持人,要有持續學習的能力,在拓寬知識面的同時,也要精專某個領域,讓自身變得強大。”

成爲優秀主持人要具備哪些素質?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受訪者把豐富的知識儲備(59.5%)以及能掌控舞臺、把握節奏(58.2%)排在前兩位。此外,56.8%的受訪者認爲要有良好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54.8%的受訪者覺得要臨場應變能力強,顏值高、氣質好的獲選比例也超過了五成(50.8%)。

“做一個有心人和情感充沛的人。”這是李徵時常提醒自己的一句話。前段時間,李徵參加了央視的主持人大賽,雖然在賽場上展示的時間只有幾分鐘,但他爲此做了很多準備。“主持屬於‘臺上幾分鐘,臺下十年功’的行業,舞臺上的幾分鐘濃縮了個人多年的經驗積累和閱歷見識。”李徵記得在點評環節,有同行前輩告訴他,生活中的許多信息和細節,都可能在未來提供有用的支撐。日常工作生活中,李徵會有意識地記憶很多內容,比如看過的節目和電影,讀過的書和報紙,甚至路上遇到的人,見到的事,從生活中積累素材。

發揮自身優勢,“變”即“不變”

“有時大家會覺得主持人說的話和自己沒什麼關係,自然也不願意聽。”北京師範大學廣播電視專業研究生高子祺覺得,有些主持人在大家的印象中是很嚴肅、端莊的,缺少個人特性,讓人感到不夠親民。現在網上不少博主受到大家的喜愛,他們中的很多人雖然不是科班出身,有的還帶有口音,但他們很真實,願意與觀衆互動,說的內容也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鳴。“希望主持人能讓大衆看到他們更加鮮活多元的一面。”

“現在網上的意見領袖很多,但內容質量參差不齊,各類信息也魚龍混雜,這對媒體主持人來說可能是新的機遇,那些有觀點、質量過硬的內容同樣會受到關注。”王婕覺得,媒體主持人代表着官方的態度,是權威信息的傳播者,這是大家最爲看重的,也是主持人和主流媒體最需要堅守的。“雖然現在是新媒體時代,流量和熱度很重要,但不能爲了‘出圈’和熱度,刻意迎合某些人的審美,堅持內容至上最重要。”

近年來,AI換臉、AI配音等工具愈發成熟和普及,AI時代似乎已經到來。主持人會被AI取代嗎?劉德熙認爲答案是否定的。“以災難報道爲例,如果用冷冰冰的AI來進行報道,會缺少溫度,也很難與觀衆形成情感共鳴。主持人不是播報工具,他們帶有溫度的聲音能透過屏幕,直達觀衆,與觀衆形成情感連接,提供情感力量。”

工作之餘,李徵還在江西師範大學爲本科生教授播音主持課程,也與學生討論過AI能否代替真人播音員這個話題。在他看來,AI與主持人不是完全的替代關係,而是相輔相成的,AI工具的出現能將主持人從繁雜的重複性工作中解放出來,而在與受衆共情方面,真人主持人是不可替代的。

相比於AI工具,李徵覺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對主持人的衝擊更大。在人人皆主播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在多元的平臺表達和展示自己,他坦言作爲主持人會有點危機感。“對當今的主持人來說,要有突破自我的勇氣,實現從符號化到人物化的轉變,以更加鮮活的形象呈現在觀衆面前。”李徵認爲,主持人無論是在大屏還是在小屏出鏡,獨立思考和主動表達的內核並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我們要凸顯自身的優勢和核心競爭力,塑造美好,引領主流價值觀,爲觀衆帶來正能量和真善美,做到‘變’即‘不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