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  芝  考  记

(一)青芝问

友人组刊的青田新媒体上出了一期新文,趣说青田各地方称呼由来,开章就说到青田称号来自史载之旧县志载:城北一里,山下田产青芝,故名青田,也称芝田。因与植物打交道甚多,敏感于句中之青芝为何物,即问于友人而未得答。乃上百度搜图,得一甚美青芝图,享于友人。友人趣说,此青芝非彼青芝矣。甚奇,即细索之于网上,得一青芝书封面图,出处为日本读者所记,多次索书未得。另有记曰为灵芝之一,多产于泰山,诸如此云。逾惊其之不明,欲探之个究竟为快了。

走青田后,探究青芝一事悬挂于心。差事一毕,即启程探山,意欲一悉青芝之谜。除了网搜所得,其实对青田所知了了。虽不是第一次来青田,但来青田也无更多了解之趣,品咖啡,闻书香的欧式侨乡印象虽早已入心,然对小小县城,并未有过探究。欲知青芝,那非得先知道此城历史不可了。

从何开始探究青芝?午后烈日炎炎,充实一下饥肠为先,不妨走进路边小食店,尝尝青田特色也好。小店虽小,架上却也布置了几本书,书香味如清风徐来,令人一下清凉了许多。餐能简就简,就一个麦饼加一碗馄饨饱餐足矣。餐毕踏上探青之路,自然少不得防护,先走进超市花20元买了顶帽子聊当遮阳。坐公交车到图书馆也不是易事,开车多了,竟不知怎坐公交车、看停车站牌了。找到近处一公交站点后问路人确认,竟是反方向线路的。又绕行到对面的 

                                                               小店书香

站点,问站上行人公交车路号和下车近点,终得以上车。一小时后才到的图书馆附近,又下错了站点,路远了不少,靠了高德地图沿街搜路折行,才得以抬头见到高悬青田图书馆的额匾。进到图书馆小小门厅,清凉袭来,心顿安定。不高的接待柜台后是两位小姑娘管理员,其中一位是梳了俩小辫子的。先告知管理员想了解一下青田,查看一下旧史书的意图,问可否阅读。管理员很专业,径自领着来到有青田史志的书柜前。书架上立了区区几本描写当地或记叙

青田图书馆 

人文风情的书籍,从中找出可能目标线索大一点的两本书《青县田志》、《鹤城镇志》。坐位是颇多的,但讶异于竟基本都坐满了年轻学子,或阅书,或看电脑平板,静静的品书闻香,飘逸民书香之气。遍转了一圈,也无空座,就在边角勉强找个吧台座吧,翻阅起厚厚的两本书志来。细读是来不及的,就粗粗浏览了大致内容,重点落在了对青田的来历介绍和物产记载上。一读竟索得颇多青田县的历史知识,在唐朝初立县治时,全县就区区5千人口,在青田这块昔时蛮荒之地上历经千年开发劳作,如今已发展到数十万人了,惊叹于如清代青田县志上所说,“终岁勤苦而不得一饱”的青田黎民生生不息,子孳繁衍的生命张力。查志载知,青田出处有二,一自《永嘉郡记》曰:青田有草,名为竹青,此地所丰,故名;一自康熙年间《青田县志》旧志曰:城北一里有山,山下田产青芝,得名。此地“青芝”、“竹青”为何物,是否同一物?再无志书详解可考。

好奇心起,意欲详解一知方罢,实考一番才休。对青田有了大致轮廓印象,脑子里也有了实地考察的计划路线。从志载出发,得先确定古时城址。好在山不可移,历尽千载,依旧杵立其间,看尽青城风雨玄幻,男女传奇,于无声处,即今之太鹤山。想必那青芝,那竹青也不会无故消失,是草是芝,也一定会以某种方式生存于世间,只是在古今人们的传承记忆里模糊了吧。

从书载旧地图知了太鹤山与古城的模样,首先还是先去看一看大概城堡轮廓吧,书载处州七县,仅青田有城墙,也算是城风迵异了。要看清古城,莫过于登高望远,最佳处应是到河对岸的高楼上眺望了。然大多高楼是进不了的,而医院倒是个对众人不限之地。一番察看后选择了路径,走上离图书馆不远,横跨瓯江的“网红桥“——景云大桥,来到青田人民医院,电梯直上26层最高楼,望对面的太鹤山。路上思筹着青田建县城于唐代711年,那时的城应该不会大,相当于现在的小镇吧,且青田古来难有平地,也无现代人的开山辟地之功,自然应建城于一隅,依山沿河是最自然的了。来到医院高楼顶处向北远眺隔河城后的山峦,夕阳余辉下,密布高低错落现代建筑的青田城一览无余,经历千余年历史的青田古城廓夹杂其间,尽现眼前。山体确凿证实古人不欺,记载准确,可分辨出远端起伏山峦前的近山即是太鹤山了,南边不远处一片古老民居建筑之青田城尚存,只是此时之城非彼时之城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