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的历代评价

因王羲之的真迹不见留传,今存的王羲之书多为唐摹,因此,怀仁《集王书圣教序》几乎成了王羲之书法的总汇,历来为世所重。

《宣和书谱》卷十一云:“昔太宗作《圣教序》,世有二本,其一褚遂良书,一则怀仁书,集羲之诸行字法所成也。二本皆为后学之宗,模仿羲之之书必自怀仁始。岂羲之之绝尘处不可窥测,而形容王氏者惟怀仁近其藩篱耶?”

宋黄伯思谓:“今观碑中字与右军遗帖所有者,纤微克肖。然近世翰林侍书辈多学此碑,学弗能至,了无高韵,因自目其书为'院体’……然学弗能至者自俗耳,碑中字未尝俗也。”

明郭宗昌《金石史》云:“真足模楷百代,《兰亭》、《淳化》、《大观》皆远其下。”
明王世贞云:“《圣教序》书法为百氏楷模,病之者第谓其结体无剔称,偏旁多假借,盖集书不得不尔。”

清王澍《竹云题跋》曰:“自唐以来,士林甚重此碑,匪直《兴福寺》、《隆阐法师》等碑为显效其体,即李北海、张司直、苏武功亦从此夺胎。”

沈曾植云:“学唐贤书,无论何处,不能不从此下手,犹草书之有永师《千文》也。”

十七、戈字旁:

1.行笔至下端稍驻后蓄势向上钩出,然后写撤画和点。

见古贴『感』『哉』二字。

Image

2.也有行笔至下端稍驻后提起,不出锋,成秃尾戈钩的。

见古贴『威』『成』二字。

Image

写戈画须有提按变化,写撤画须委婉而劲利,写点须疾速而沉着。撤画和点有平衡字的重心的作用。

十八、走之旁:走之旁的长捺宜长,取平势,以便承托上面的笔画。

1.捺有出锋的。

见古贴『達』『遂』二字;

Image

2.有不出锋,折回笔锋藏于笔画之內的。见古贴『遠』『通』二字。

Image

捺无论长或短,露锋或藏锋,均应有『一波三折』的笔意。捺无波折,笔力不能內含,是写走之旁易犯的毛病。

十九、雨字头:

行书中,通常不必将雨字头中的四点一一写出,只用一挑点和一撇点代替。

挑点从左向右行笔,出锋,取平势;

撇点从右上向左下行笔,出锋,锋直对下一笔,取斜势。

横画较短,有时用横点代替。

1.下点和横钩可分写见古贴『霜』『霞』二字;

Image

2.也可连写,见古贴『雪』字。

Image

雨字头向左右伸展,取平势,以便笼罩下面的笔画。

二十、页字旁:

有规整的和舒放的两种写法。

1.规整的,须笔笔交待清楚,近于楷书的写法。横折竖钩的转折处用折法写,其形方整。

见古贴『頻』『領』二字。

Image

2.舒放的,撇画和左竖连写,横折竖的转折处用转法写,其形圆转。

见『顽』『颠』二字。

Image

传世《圣教序》善本有数种,著名的如中国历史博物馆从上海古籍书店购来的北宋拓本,南皮张可园旧藏姚鼐跋本,张可园旧藏崇恩长跋本,经明王世戀题跋的朱翼庵旧藏本,崇恩旧藏『墨皇』本等。本书所刊为南宋拓出的未断本(原碑断于明代中期),据日本二玄社《中国法书选》胶印本影印剪辑编排。

笔者幼年学书自《兰亭叙》和《圣教序》人手,至今仍经常临习,因浸淫日久,时有领悟。

王羲之的书法真迹在唐代保存较多,宋元渐少,至明清,已荡然无存。到目前,只剩下少数唐宋人的勾摹响拓本。宋代淳化、大观时所刻阁帖,大都是些零篇短札,且多系翻刻本,原拓本十分罕见。因此,从真迹直接勾摹上石的《圣教序》拓本,无疑是今天研究和学习王羲之书法的一宗极其重要的资料。

Image

特别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