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炎夏大爆炸

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代诗人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是最早写词的诗人之一,他曾经在杭州和苏州做官,所以他在词里回忆这段美好的时光。

在古代人的眼里,最绿的颜色就是蓝,所以古代瓷器有一种特殊的品种叫“孔雀绿”,后人称之为“孔雀蓝”。

宋代就有孔雀绿釉,属于低温釉。

它在早期是一种有意识的颜色追求,跟当时青瓷、黑瓷那种无意识的追求完全不同。

当古人能够游刃有余的烧制出白瓷之后,就开始对其他颜色感兴趣。

宋、元时期的磁州窑实际上大量都罩孔雀绿釉。

元代的皇家追求蓝色,青花就是那个时期创烧的。

青花是一种高温蓝色,孔雀绿是一种低温蓝色,一千度多一点点就可以烧成。

元代典型器有带“内府”字样的孔雀绿釉大罐,非常漂亮。

图片正德孔雀绿釉鱼藻纹盘

明代孔雀绿釉的瓷器就是珐华器,山西非常多,今天也叫“琉璃器”,比如“琉璃塔”。

图片弘治孔雀绿釉碗

珐华器的工艺有一道“沥粉”,所谓“沥粉”就是使它的瓷器线条都凸起。

民国时期,法国人追求这个东西,大量珐华器流到了欧美。

图片乾隆孔雀绿色玻璃灯笼尊

图片雍正孔雀绿釉菊瓣式撇口尊

图片康熙孔雀绿釉花觚

康雍乾三朝的孔雀绿烧造了很多,色泽越来越均匀。(实际上,它是对历史上宋元明孔雀绿的认可)

乾隆以后,就很少烧造了。

青釉

绿釉,也称之青釉。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青是绿色,例如青草。

早期的青釉肯定是一个无意识的追求,当釉料里含铁在百分之2%到6%之间,就呈现青色。

古人在摸索过程中就是要控制含铁量。

图片唐青釉八棱瓶

青釉典型代表是唐代的越窑,宋代的龙泉、耀州等等。

图片元龙泉窑青釉塑贴四鱼纹洗

龙泉在元代一直烧造,成就非常高,明代宣德以前,龙泉作为贡瓷上贡,窑址今天也发现了。

图片永乐翠青釉罐

景德镇还曾经仿过龙泉青瓷,可见它当时地位之高。

宣德以后,龙泉突然停烧。

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品种比较单一,龙泉窑就烧一种青瓷,而景德镇烧很多品种,可以一块儿运过去。

其次,龙泉瓷胎比较厚,比不上景德镇的胎薄,达不到同样的强度,所以龙泉到宣德以后,质量急剧下降。

康熙时期重启青瓷的风尚,一直持续整个清朝。

与其他釉色一样,青釉在康雍乾三朝达到顶峰,当时将青釉分出层次,有粉青、冬青和豆青。

图片雍正粉青釉茶壶

图片康熙豆青釉青花釉里红花卉图花觚

粉青是很浅的青色,豆青是很深的青色。

图片康熙东青釉菊瓣瓶

图片乾隆冬青釉描金莲蓬式花插

“冬青”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冬天的“冬”,一种是东方的“东”。颜色介乎于粉青与豆青中间的就是冬青。

清代青釉的特征是加入了很多装饰手法,而不仅仅是用单纯釉色来表现。

例如有的加了纹饰,有的堆粉,有的刻花。

雍正和乾隆时期的青釉釉面肥润,至此以后越来越稀薄,一直到民国。

绿釉中还有一些低温产品,例如康熙时期的瓜皮绿、雍正时期的湖水绿、乾隆时期的葱心绿等,各种以绿色为基调的低温釉,千变万化。

茶叶末

颜色釉中有一种很特殊的品种,叫茶叶末。茶叶末的生成是一个偶然现象,唐宋时期,有的北方窑口的瓷器很容易烧造出这种颜色。

图片雍正茶叶末釉鱼篓尊

雍正以后变成一种主动的追求,想要追求这种绿不绿,黄不黄的颜色。

茶叶末釉又叫“厂官釉”。

《陶成纪事碑记》记载:“鳝鱼黄、蛇皮绿、黄斑点。”

后人将茶叶末中的颜色形象的称之为“蟹甲青”,就像大闸蟹的壳一样的青色。

美学的追求到了茶叶末釉,就进入了一个非常含蓄的层面,这个层面的美学理解起来远不如红、黄、蓝、白通俗易懂。

茶叶末是一个专业术语。所以茶叶末有审美上的障碍,需要慢慢去体会这种颜色带来的愉悦。

茶叶末釉是一种有意识的追求,强调的是色泽的微妙变化。例如鳝鱼黄、蟹甲青,颜色都是逐渐过渡的,茶叶末因为工艺难,欣赏者又少,所以乾隆以后就衰退了。

图片乾隆茶叶末釉描金花卉纹葫芦式腊台

乾隆以后的茶叶末釉变得非常黄,很难看。

乌金釉

中国历史上对黑釉的追求时期非常短,黑釉最早不是我们追求的,是无意识的产物。

因为工艺上控制不了,含铁量过多,就烧黑了。

整个明代没有人烧黑釉,清代只有康熙朝追求过黑釉,包括雍正和乾隆都不多见。晚清有仿品。

黑釉本身是陶瓷生产中无奈之举,工匠也不想烧成黑釉。(古人不喜欢黑釉,每天拿着一个黑碗吃饭,心里会沉闷)

中国陶瓷之所以对世界有贡献,就是能不停的把它的缺陷回避掉,改正掉。

清代康熙年间,人们生活富足,于是出现乌金釉,就是黑釉。

过去把煤叫做“乌金”。古代的拓片有一种拓法就叫“乌金拓”,纯黑的。有一种浅的拓法叫“蝉翼拓”,就像蝉的翅膀一样。

中国历代文人都是跟工匠一道美化所有生产出来的艺术品,用生活中非常明确的东西表示。

黑釉叫乌金釉,还有一种酱釉,叫紫金釉。(换一种说法,听起来美化多了)

中国古代瓷器的命名,每一种颜色都回避了名字当中的缺陷,而把优美的地方展现出来,这就是瓷器的魅力。

炉钧釉

包含两种颜色以上的颜色釉,一般称之为复色,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炉钧釉。

图片

炉钧釉呈流淌状,蓝红相间,早期有一个特别不雅的名字叫“鼻涕蓝”。

炉钧实际上是想仿广钧和宜钧。

广钧是指广州石湾地区生产的一种钧瓷。

宜钧是指江苏宜兴地区生产的一种钧瓷。

《陶成纪事碑记》记载:“花纹流淌过之”。就是跟广钧、宜钧比起来,炉钧的花纹流淌状非常明显。

清代龚鉽《景德镇陶歌》:“驴肝马肺釉名奇,鼻涕天蓝仿色宜。”

“驴肝马肺”是指君子在景德镇大量烧造的时候,当时有很多没有烧好、颜色灰暗的被记载为“骡肝马肺”。

动物内脏是非常不好看的颜色,因此“驴肝马肺”在炉钧里算次品。

图片乾隆炉钧釉双耳三足炉

炉钧釉是红蓝两色。红多蓝少,一般都是雍正时期;蓝多红少,一般都是乾隆时期。

由于欣赏炉钧釉的人不是很多,乾隆以后急剧衰退。

图片雍正炉钧釉蒜头瓶

其实炉钧釉是非常漂亮的一种瓷器,尤其是雍正时期烧造的,有“高粱红”之称,颜色非常含蓄。

仿

雍正和乾隆时期有一个重要的颜色釉的成就,就是仿宋代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的瓷器。

仿古与统治者密切关联,雍正本人非常崇尚宋代的审美。

清代仿的跟宋代还是有很大区别。首先,清代追求的是意象而不是具象。清代追求的是汝、官、哥、钧、定的意境,不是模仿的一模一样。

这些模仿有美化的倾向,所以雍乾时期仿的五大名窑比宋代实际的更漂亮一些。

所以,清代仿造五大民窑只是为了喜欢,这就是盛世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以国家之力和技术达到古人前所未有的高度,是一种大国心志。

图片乾隆仿生瓷镂空荔枝式杯

乾隆除了仿颜色釉瓷器以外,还有极特殊的品种——仿生瓷。

仿大理石、仿木纹、仿青铜、仿漆器、仿古玉、仿金银釉等。以瓷器的能力仿所有可见的物质。

当时仿生瓷的表现力非常高,甚至能做出仿出干鲜果品、仿螃蟹跟真的一样。

出现仿生瓷是因为乾隆中期以后社会的富足导致生活情趣发生变化。

生活情趣发生变化,反映到艺术品的追求上,就不是单纯追求艺术品了。

仿生瓷烧出跟真的似的观赏品,让人欣赏,是一种情趣。

社会的富足会产生一种炫耀的心理,不仅是个人生活富足,愿意炫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富足时,也愿意炫耀。

雍正单色釉

雍正十一年《养心殿造办处档案》记载:“十二月二十七日,内务府总管年希尧家人郑天锡送来各色磁花盆十二样。司库常保、首领太监萨木哈呈览。奉旨,送往圆明园交总管太监,应陈设处陈设。钦此。又送来各色菊花式磁盘十二色,内每色一件。奉旨,交与烧造磁器处,照此样式,每色烧造四十件。钦此。”

这12个颜色是白釉、绿釉、湖水绿、葱心绿、黄釉、淡黄釉、米黄釉、天蓝釉、洒蓝釉、胭脂紫、紫金釉、藕荷釉。

年希尧

年希尧是雍正期间景德镇负责烧造陶务的最高官员。

雍正三年十二月十一日,大学士九卿等将年羹尧叛逆一案具奏朝廷,按照规矩,其父兄都当受株连。

雍正皇帝当时下诏说:“谋逆之情虽实,而事迹尚未昭著。朕念年羹尧青海之功,不忍加以极刑,着交步军统领阿奇图,令其自裁。年羹尧刚愎残逆之性,朕所夙知,其父兄之教非不但素不听从,而向来视其父兄有如草芥。年遐龄、年希尧皆属忠厚安分之人,着革职,宽免其罪。一应赏赉御笔、衣服等物具着收回。”

次年正月,皇帝授年夕尧内务府总管之职。也就是说,不到一个月,革完职就复职了,而且这个职务变大了。在担任内务府总管的同时,兼督景德镇御窑厂总理。

雍正六年,派唐英赴景德镇协助年夕尧。

年希尧一直干到雍正十三年,才结束为官生涯,在景德镇干了十年。

由于年希尧本人是革了职又恢复职务,所以这十年一直尽心尽力,不敢怠慢。

故这一时期年夕尧所生产的景德镇产品有“年窑”之称。

以人的姓名命名的瓷窑,只有臧窑,臧应选;郎窑,郎廷极;年窑,年希尧;唐窑,唐英。

以颜色为表现形式,是陶瓷的一种美学追求。它不像带有画意的陶瓷,表达那么直接。

绘画表达非常直接,画山水就是山水,画花鸟就是花鸟。

颜色釉是一种含蓄的表达,必须具备美学素养,才能够去体会。

早期瓷器的颜色是不经意的,不是特意追求的。

唐宋元明清以来,颜色釉的追求逐渐强烈而明朗。

到了康乾盛世,颜色釉的烧造显得得心应手,炉火纯青。

当然,纹饰作为瓷器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也有自己的一番天地。


图片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