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有些地方,一聽名字就無法忘記。

沒有爲什麼。

若說有,那大概是因爲緣分。

一聽上去,就感覺特別有緣。

比如,婺源。

第一次到婺源,只因途經。

彼時,去景德鎮還沒有通動車。

只好坐動車到婺源,再到景德鎮。

在婺源的路上,途上的風景讓人沉醉。

羣山環繞,數峯掩映,粉牆青瓦,裊裊炊煙。

那一剎,看着窗外風景,只感覺來到了精神原鄉。

只想停下車,暫遠紛擾,歸隱於此。

此後,每每聽到婺源這個名字,腦海間都會不自覺回放那些遠山近村的安謐畫面。

一陣親切感,湧現在心間。

這種“顧名思義”的情況,各領域都不乏見。

有的地名,一聽就知道是處風景。

而有的茶,光從名字就知道是假貨。

譬如下面列舉的5種,正是典型。

《2》

一、13窨茉莉花茶。

這窨制次數過於誇張,假得明顯。

茉莉花茶的窨花是需要成本的,每窨一次就要購入一批鮮花。

既耗費成本,也耗時間。

實際製茶時,能達到十窨的花茶已屬罕見。

更何況,足足窨花13次!

從選茶經驗看,茉莉花茶的窨花次數,不是單純攀比越多越好。

背後還有不少制約因素。

將花茶拆分來看,是花與茶。

一流花茶,需要兩手抓。

首先,茶的品質要好。

茶坯原料不行,後期不論再怎麼窨花,都沒法補救。

另外,得看窨花效果。

包括,鮮花采摘質量、花苞開放程度、單次窨花的茶與花配比、單次窨花時長、以及窨制期間的室內溫溼度變化等,都在決定着最終成品質量。

如果用殘花去窨,不僅會缺失天然的茉莉清香,還會讓幹茶趁機吸附上不良氣味,白白折損品質。

茶友們在買茶時,不要出於一時好奇,盲目相信所謂的13窨花茶。

在這驚人誇張的窨制次數背後,不過是一場謊。

《3》

二、月光白&白毫銀針。

有經驗的茶客,一聽到“月光白”這個茶名,便心照不宣。

它不是真正的白毫銀針。

論市場價,月光白的定價比真正的白毫銀針,便宜一大截。

當你買到名爲白毫銀針,實爲月光白的茶品時,算一算兩者差價,簡直不要太虧。

月光白不屬於白毫銀針的一大明證,是因樹種適制性。

不是所有茶樹品種的芽頭,採下來後都能做成白茶白毫銀針。

就像不是所有的魚,做成紅燒都好喫。

按白茶國標的明文規定,以大白茶、水仙茶等特定茶樹品種單芽爲原料,經過特定工藝,纔算真正的白毫銀針。

能實現白毫密披、茶芽緊實、毫香蜜韻、鮮味突出的極致風采。

而換成雲南大葉種茶樹的芽頭後,別看茶芽個頭大,表面看似也有毫。

但實際加工成月光白後,只有花香,沒有毫香。

論茶氨酸含量,更是遠遠不如。

不論如何,這兩類風味不同、市場價值不同的茶葉,也不能混爲一談。

《4》

三、八道火肉桂。

和13窨花茶一樣,八道火肉桂的“假”,體現在賣點宣傳太浮誇。

或許它們的出發點是爲了打動新手,營造出精工細作,慢工出細活的觀感。

但對巖茶焙火稍有了解的人,不難戳破背後謊言。

因爲,巖茶焙火是需要成本的。

打一次焙,往每個焙窟內放20斤果木炭,按一個焙間留10個焙窟來算,打一次焙就要用掉200斤果木炭。

何況,還要算上人工。

爲了得到焙火足一些的茶,正常焙兩次、三次足矣。

犯不着白白浪費人力物力,反覆多次去焙茶。

即便不算成本賬,巖茶的品質也不是看焙火次數來決定。

照實焙足8道火的巖茶,一早就焙成炭了。

將這些形如焦炭的幹茶裝進泡袋,再發貨出去,誰人願意買單?

這種喫力不討好的事,不論怎麼聽,都是一場騙局。

武夷巖茶的焙火質量,比的不是次數多,而是看最終效果。

焙茶時,焙火溫度、焙茶時長、翻焙頻率、明焙暗焙等細節,都會影響最終成品效果。

只要單次焙茶能達到效果,不需反覆多次重複焙。

不然,焙來焙去,即便小心控制着焙溫,避免將茶焙焦。

但在反覆上焙、翻焙之下,幹茶條索也大都碎成渣,損失嚴重!

《5》

四、20年陳幹倉壽眉餅。

這樣的茶餅,嚴重脫離製茶歷史。

將時光回到20年之前,彼時,還是2003年。

當時,鐵觀音盛極一時。

金駿眉紅茶,還沒正式問世。

而當時的白茶,極爲冷門。

政和當地,更多出產政和工夫(紅茶)。

福鼎本地的代表茶,時人多數只知白琳工夫(紅茶)。

在二十年前的福鼎,還沒有這麼多茶廠,太姥山上還種着大片黃梔子(某種藥材)。

由於做茶行情不佳,不少茶農一度還外出打工,或者到山下的板材廠找工作。

所以,一提到20年陳老白茶等字眼。

不必懷疑,衝着這麼老的年份,一看就知道是高風險茶。

做舊風險,極高。

如果是散茶,那就算了,有一定渺茫概率能遇到真貨。

但餅茶,萬萬不能信。

因爲彼時白茶還沒開始壓餅。

所謂20年陳老白茶餅,除非是外星人坐飛船送來的,否則絕對不可能是真貨!

《6》

五、梅佔金駿眉。

翻一翻《金駿眉茶》的相關標準,就能找到答案。

梅佔金駿眉,並非真正金駿眉。

正宗金駿眉是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有且僅有以桐木村爲核心的565平方千米範圍的高山茶樹芽頭,才能製出金駿眉。

而桐木當地,地處自然保護區。

準確來說,是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出於生態保護規定,外來車輛未經報備,不可入內。

進入桐木的必經通道,設有關卡攔截。

當地還有森林公安,負責守衛當地的野生動植物資源以及生態環境。

爲了保護環境,當地除了原有的茶地外,未經允許,嚴禁燬林開荒種茶。

所以,到桐木上親自去一趟,你會發現,當地雖然是世界紅茶的搖籃地,是早已成名的產茶區,但卻極少能看見成片大規模的茶園。

茶樹們的種植分佈,多數是零零散散的,產茶規模有限。

並且,當地茶樹以桐木菜茶爲主。

極少外來茶樹品種引入,即便有也不成規模。

當你看明白這些前提限制後,再回過頭,審視所謂的梅佔金駿眉。

首先,它不是桐木當地所產。

其次,梅佔這個樹種,不如桐木菜茶採的芽頭風味正宗。

最後,梅佔金駿眉與金駿眉,並非同義。

明確兩者界限,才能明明白白喝好茶。

《7》

名字取得好,能增加不少好印象。

就像現代生活裏,很多人過冬常喫的大白菜。

在過去,白菜的舊名很風雅。

名曰,崧。

有一年大雪飄飄的冬天。

孟郊、盧仝來訪,詩人韓愈把儲藏的白菜細細切絲。

加湯慢燉,滿滿一碗好像燴銀絲,配上屋外新挖出的冬筍。

放現在,這道菜名叫白菜冬筍湯。

但當時,卻有着一個詩意的說法——品菘嘗筍。

衆人品菘嘗筍,煮酒論詩,好不酣暢。

從地名、到菜名、再到茶名,能取上好名字,固然重要。

但選茶買茶,要圖實在。

品質好,遠比虛有其名,來得重要!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瞭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