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總是在關係中被定義。脫離關係,就是方外之地。而方外之地,與紅塵無涉。
因此,入紅塵,就得入關係。關係,既構成了秩序結構,也構成了對個體評價的維度。
評價維度處於世俗高位時,個體的價值就越高。反之,個體則被歸入一種弱系範疇,比如不專業,能力低,不善變通,心智層級低,人脈稀少等等,均屬於不同維度的世俗評價維度。
基於此,個體就有了強者、弱者、平庸者的區分。
強者,所體現出的關係評級維度,就顯示出了多維高評價性向。平庸者,則處於關注度的最弱區,因其似乎始終有種不取不予的自給自足的特性。而弱者,因其存在“取”和“索”的極大嫌疑,於是便成爲了一種關注的焦點。
也正是這種區分,有着直截了當的世俗偏好,類似一種對個體自我強大的偏愛,因而有了褒獎和貶低。在褒獎和貶低裏,個體走向強大成爲一種深層的心理需求。但是,沒有一個褒獎和貶低的詞彙,在說明要怎樣變強,而只是用貶低的方式告訴處於弱區的個體,不要索取,不要抱怨。
那麼,似乎可以說,世俗的評價維度,大多最終淪爲一種情緒,而不可能是可操作的方法論。
真正的強者,早就看透了這種褒獎和貶低所形成的對立區域,不過是在製造另一種維度上的強弱差距。

圖片


01

要成爲強者,就必須看清世俗的貶低,不過是一種符號暴力,目的是使弱者恆弱。
強與弱的定義,來自於關係性的對比,因此有着動態屬性,也有着極大的狹隘性。但是,人們總是熱衷於在一種暫時的封閉關係中,對其中的成員進行強弱分類。
這是一種習性,還是某種具備實際功用性的操作手法?
大概那些有意發起評價的羣體,是不願意個體去追問這個問題的。這個問題,實際上表徵的是一個社會學的問題,是從個體如何被結構化去探討的。
因此,我們可以說,一種暫時的,基於封閉關係的個體評價,本質上是有意在這個關係系統中,製造一種特殊的結構化。其結果就是強化對個體等級的區分,並讓個體對所處的等級位置,處於一種安於天命般的接受狀態。
而一系列的評價維度,不過是按照某種既定的結構化意圖,通過精心編碼而成的符號系統。
所謂符號暴力,就是用充滿定性的、特指性的符號,不斷強調個體的某種屬性。而弱者身份的敲定,就是用表徵爲弱者的符號,通過不斷強化,來實現的。
比如我們傳統文化中的等、靠、要屬性,不過是要其中的個體,成爲易於管理的個體。只有等、靠、要真正成爲一種人格屬性,那麼,皇恩才能真正浩蕩。
因此,個體是否真是強者,還是弱者,不僅是基於文化屬性,更基於所處關係系統的評價維度。
而關係中,那些真正的強者,從來不被文化裹挾,也不會被系統評價維度所左右,他們始終有一條“戒律”,以鞭笞自己,哪怕渾身傷痕,也無所畏懼。

圖片


02

做到“不指望”,才能跳出關係,才能重構關係。
有人說,讓一個人恐懼,就先讓他有指望。一如窮寇莫追,也就是留一線生機,以摧毀其最後決一死戰的鬥志。又如《孫子兵法》之“圍城必闕”,亦是留一扇生門,但生門卻是最終的死門。
人與人的關係,實際上也不外乎如是。一個人只要對別人生出了指望之心,那麼,也就意味着這段關係已經開始變質了。
何謂指望?首先是對關係有所需索,其次是對關係生出了單方面立場的期待。
而有需索,就意味着原本關係中供求關係平衡,勢必要被打破了。而期待,一旦關係反饋回來的結果,不如期待,那麼,就會有失望。有失望,就會有抱怨,就會有對關係的斤斤計較。
但無論哪一種,都預示着,關係中的個體,一旦生出“指望”之心,就開始用自身的需求立場,在侵犯某種關係的邊界了。這個邊界就是,“我想多拿,而你基於某種關係捆綁,你就必須多付出。”
因此,不指望,本質上是守住本心,守住關係中的供求平衡。
守住本心,即關注內心,向內求,從而變得堅韌,變得不卑不亢,不浮不躁。因此,遇事有靜氣。因無所求,則心必有定。
而守住供求平衡,不過是瞭然世俗關係的底層邏輯是,弱肉強食,是強悍的叢林法則。誰如果不是基於實力多拿的,就存在與實力相匹配的風險。
要麼貪婪,要麼妄想。因此,強盜,或失心瘋,大部分人,總要佔一樣。
只有看清了關係的供求平衡本質,才能對關係系統見縫插針。而某種關係系統如果進入了失衡,那麼,便是重構關係的最好時機。在這個時候介入關係的,大多都是那些能堅守“不指望”戒律的人。

圖片


03

關係,並不是什麼哲學,而是一種伴隨生產而自然形成的社會產物。關係進入到社會系統領域,才發生了各種要素的交雜和變遷。到後來,就變成了一種結構性產物,比如生產關係、秩序關係等。
我們經常說的關係,實際上更多的是一種秩序關係,包括等級關係、圈層關係、身份關係、系統組織關係等。
但無論哪種關係,都存在一種被定義的過程,因此,任何一種關係,都無可避免地有着某種評價維度,即符號系統,也存在着某種捆綁關係,即供求問題。
也就是說,個體出現在某些關係範疇裏,並不是絕對的偶然,而是有着某種必然的可能。這個必然的可能,一是個體的初始位置決定的,二是個體後期的自我成長要素的影響。
所謂的突圍關係,或者成爲關係中的強者,或者所謂的關係“戒律”,本質上都是指向了第二點。
因此,可以說,普通人的關係突圍,是道阻且長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