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次去杭州的时候,是大学的一个寒假。

高中同学在下沙,约了我们去临安看雪。

结果那年没下雪,那几天连雨都没有。我们几个福州出生福州长大只在林阳寺见过几颗雪米粒的人,拿着电脑里搜来的不知道哪个年代拍的灵隐寺积雪的图片,扫兴而归。

路过西湖的时候,有人说,去梅家坞看看啊,那里的龙井茶听说不错。

于是临时转了向,去逛了逛梅家坞。

邂逅一位热情的阿姨,家里的小院子种满了菊花,还有柚子树,桔子树,北美冬青....

坐在她家的院子里喝了茶,香气轻盈,鲜香满口,回甘厚实,配着那小院子的美景,以及冬日的暖阳,分外令人沉醉。

遂买了半斤龙井。

阿姨带我们去参观茶园,她的院子后面,便是山。

山上种满了茶树,绿油油的,修剪得圆圆的,在冬日的阳光下,泛着盈盈的光。

当然杭州的山跟福州的山是完全不一样的高度,杭州的山名字叫山,其实就是个小山包,目测海拔200米以下的那种。

一个小坡。

老苏当年如果到了这里,估计世上就不会有东坡居士了,只有小坡先生。

东坡肘子也改名了,改成小坡肘子。

《2》

第四次去杭州,大约是大前年。

李麻花说想去看西湖的夕阳了,于是我们就坐动车去了杭州——当然给父母的理由是,去谈项目。

花巷观鱼观了一上午,曲院风荷走了一阵,在苏小小的墓前伤春怨秋了一番,又去湖上坐了船,在楼外楼吃了巨难吃的西湖醋鱼.....

然后坐在湖畔居看了一下午的太阳和湖水以及湖上的船与人。

到了第三天,我催李麻花,唉,总不能真的是来玩的吧,该谈“项目”了。

于是打车去了狮峰。

去看御茶树,去逛逛那从来没去过的龙井茶村。

车子在西湖里绕来绕去良久,终于到了一座山头——一路皆是上山的路。

司机把我们放在村口就走了,幸好村口有老人在晒太阳,问了路,才行进去。

在村里逛了一圈,有吃饭的店,有住宿的店,也有卖茶的店。

大约有四五家农户,在卖茶。

寻了一位大姐,看起来慈眉善目的样子,头发有些花白。她看我们转了几圈了,就主动问,要不要来喝茶?

当然要的。我们的“项目”还没谈呢。

坐在她家院子门口喝茶。

玻璃杯泡的龙井。大姐坦言并不是最好的,最好的也不会拿出来卖,都被定点定时定量收走了。(此处删去100字)

绿芽在杯里浮沉,我端着杯子慢慢在喝。

花香清雅,并不俗气,也不腻人。汤水清润,没有杂味。看那芽头落下去时,并不是全部沉底的,它们大多数是竖着的,站在那里,如同海边插蛏一般。

于是决定买两斤。请她用袋子包好。

看她装茶的时候,是从一只密封的不透光的锡罐子里取出来,罐子里还有一层塑料袋密封起来。

取完茶之后,立马就把袋子与罐口密封起来了。

很爱茶的样子,掉落几颗在边上,也是立马捡起来,放到一边的干净杯子里,等会儿自己泡了喝。

临走的时候,大姐才说,她的弟弟是传承人,这茶都是她弟弟做的。

难怪喝起来,跟别处的不太一样。

芽头的颜色与叶片的碎度,都好上许多。

《3》

这次来杭州,是因为李麻花没有报上福州马拉松。

她生气了,于是躲到杭州来,看雪。

据说杭州这两天会下雪。

其实人对雪的这种喜爱,跟人与茶的缘分一样,都是无法解释的,莫名的牵记与深入骨髓的眷恋。

就像我们爱吃烤肉,无非也是源自远古时期人类对第一次吃到肉食的那种记忆。

这种欣喜若狂,被深深地刻进了人类的遗传密码里,数千年过去,仍旧潜藏其间。

住进了西湖里,在湖边逛了一圈,拍到了无数雪米粒。

天气预报说要下雪,但其实我们看到的,是雨夹雪。积不起来,但夜里会有小雪花飘一会儿。

聊胜于无。

傍晚,邂逅了一位司机师傅,他说要去买龙井茶,我们问,是去梅家坞还是狮峰?

他吡之以鼻,那两个地方的商业味道太浓了,不到真货。我们本地人都不那两处买茶。

那你去哪里买呢?本地人的话当然会更靠谱一些,遂引起了我们的好奇。

他说,我们本地人去龙井村买茶,又便宜,货又好。

然后我们就蹭了他的车子,跟着一起去看他买龙井。

在西湖里一处地方停下来的,仍旧是在湖区范围内,去之前看到附近种了好多茶树,那也是一个村子,居民都把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还可以泡茶的那种。

这么近景点的地方,肯定比梅家坞和狮峰更招游客的亲睐吧,且不说茶好不好,首先距离就更近,也更容易寻到。

师傅熟门熟路地敲开一家门,说电话约了过来买龙井的。

然后就进了一间房,里面有张桌子,摆着五六只玻璃罐子,透明的,里面装着龙井茶——绿中带黄的,看上去一芽二叶的较多。

掌柜是位大姐,妆化得很精致。

师傅说,上次那种给我来一斤,照样送二两。

掌柜说没有了,现在只送一两,之前是疫情,才送二两的。

掌柜的手很麻利,说话间就泡了两杯茶给师傅喝,是两种不同价位的龙井,一种一杯,让他对比。

其中一种黄色的较多,我说,这款更黄,是不是更便宜些?掌柜白了我一眼,不理人。

那茶水还挺烫,师傅只匆匆喝了两口,就指着其中一种说,要这个。

接下来就是称茶,封装,付钱——他付的是现金,红红的一沓子,网络支付之后,好久没见过这么多现金了,实在是惊讶。

其实我看那两款龙井外形都没有我在狮峰买的货好,芽头更大,叶片更多,还更碎,也偏黄,主要还贵了一半。

但师傅很主观的说,这里的茶才好,是本地茶农自己种自己炒的,没有商业化,价格实在。

于是我只好装闷葫芦,不点他了。

《4》

回来的路上,我跟李麻花一直在讨论,如果我们在西湖边买龙井的经历,撂在另外的一位对茶并不是很熟悉的普通茶友身上,恐怕,会让他晕上很久。

说实话,如果是对茶这个行业不了解——都不要具体到绿茶甚至具体到龙井茶——那肯定是会听司机师傅的话,跟他去买本地茶农做的茶的。

毕竟,司机师傅一句“本地人都在这里买茶”就足以抵消无数的顾虑,并充分打动不懂龙井的人。

对于一个外地来的人而言,在一个不熟悉的地方,肯定是担心被骗,也肯定是会在一定程度上被骗的。

那么,当他寻到了一个本地人都会去消费的买茶场所,肯定是如获至宝,半点怀疑都不会有,就跟着去买了。

他还会十分感谢这位司机师傅,为他介绍了如此地道的货源。

毕竟在他的意识中,本地人肯定比他这个外地人懂得挑选龙井、懂得大体的价格,本地人也更懂得去哪里买龙井。

借助本地人的资源,就如同站在巨人肩膀上,少走弯路是肯定的,不被宰也是肯定的。

但其实,沉浸在这个思维里的外地茶友,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这位司机师傅,这位自己也在花钱买茶喝的消费者,他并不是十分懂茶的。

他知道本地的茶农住在哪个村,但他并不懂得什么样的龙井才是好龙井——兴许他挑选的这个村子,茶青来源是很正的,但工艺呢,工艺并不是每个喝茶的人都懂得分辨好坏的。

所以,一个不懂得分辨工艺好坏的人,他哪怕带你去本地人买茶的村子里找茶农本人买茶,也未必就能买到好的茶,至少不一定能买到你想买的那种茶。

同一个村子,品质差不多的茶青,不同的制茶师做出来的茶,品质和口感却是可以相差很大的。

哪怕是现在,年底了,清货了,要为明年的茶腾资金了,在茶村里也不一定就能买到性价比高的龙井。

你如果喝不懂,不懂得分辨工艺的好坏,在茶青来源纯正的茶农家里,也会花高价钱买到品质平庸的茶。

《5》

反观我们自己,我们不是本地人,我们对龙井茶茶村的了解,也仅限于资料。

但我们懂得喝茶,懂得分辨哪种茶的工艺好,哪种茶的工艺差,哪种茶的茶青底子好,哪种茶的茶青品质不高....

所以,就算误打误撞去了传承人家里买茶,人家也并不是第一时间就把传承人的招牌拿出来宣传,而是低调的先泡给你喝。

等你喝了,满意了,付钱了,快走的时候,才让你知道,你买的是传承人的茶。

这种锦上添花的做法,更会令人欣喜。

也会对这位茶农,实打实地喜欢——这世间沽名钓誉之徒太多,有金字招牌却含蓄低调的人却少之又少。

这种朴素的人生观,做出来的茶,不会差。

买茶,根子里还是在“买人”。

找准对的人,买他的茶,方是正理。

否则,就算千里迢迢去了原产区,也只是,白跑一趟。

比某音上的货稍好一些,而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