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次去杭州的時候,是大學的一個寒假。

高中同學在下沙,約了我們去臨安看雪。

結果那年沒下雪,那幾天連雨都沒有。我們幾個福州出生福州長大隻在林陽寺見過幾顆雪米粒的人,拿着電腦裏搜來的不知道哪個年代拍的靈隱寺積雪的圖片,掃興而歸。

路過西湖的時候,有人說,去梅家塢看看啊,那裏的龍井茶聽說不錯。

於是臨時轉了向,去逛了逛梅家塢。

邂逅一位熱情的阿姨,家裏的小院子種滿了菊花,還有柚子樹,桔子樹,北美冬青....

坐在她家的院子裏喝了茶,香氣輕盈,鮮香滿口,回甘厚實,配着那小院子的美景,以及冬日的暖陽,分外令人沉醉。

遂買了半斤龍井。

阿姨帶我們去參觀茶園,她的院子後面,便是山。

山上種滿了茶樹,綠油油的,修剪得圓圓的,在冬日的陽光下,泛着盈盈的光。

當然杭州的山跟福州的山是完全不一樣的高度,杭州的山名字叫山,其實就是個小山包,目測海拔200米以下的那種。

一個小坡。

老蘇當年如果到了這裏,估計世上就不會有東坡居士了,只有小坡先生。

東坡肘子也改名了,改成小坡肘子。

《2》

第四次去杭州,大約是大前年。

李麻花說想去看西湖的夕陽了,於是我們就坐動車去了杭州——當然給父母的理由是,去談項目。

花巷觀魚觀了一上午,麴院風荷走了一陣,在蘇小小的墓前傷春怨秋了一番,又去湖上坐了船,在樓外樓喫了巨難喫的西湖醋魚.....

然後坐在湖畔居看了一下午的太陽和湖水以及湖上的船與人。

到了第三天,我催李麻花,唉,總不能真的是來玩的吧,該談“項目”了。

於是打車去了獅峯。

去看御茶樹,去逛逛那從來沒去過的龍井茶村。

車子在西湖裏繞來繞去良久,終於到了一座山頭——一路皆是上山的路。

司機把我們放在村口就走了,幸好村口有老人在曬太陽,問了路,纔行進去。

在村裏逛了一圈,有喫飯的店,有住宿的店,也有賣茶的店。

大約有四五家農戶,在賣茶。

尋了一位大姐,看起來慈眉善目的樣子,頭髮有些花白。她看我們轉了幾圈了,就主動問,要不要來喝茶?

當然要的。我們的“項目”還沒談呢。

坐在她家院子門口喝茶。

玻璃杯泡的龍井。大姐坦言並不是最好的,最好的也不會拿出來賣,都被定點定時定量收走了。(此處刪去100字)

綠芽在杯裏浮沉,我端着杯子慢慢在喝。

花香清雅,並不俗氣,也不膩人。湯水清潤,沒有雜味。看那芽頭落下去時,並不是全部沉底的,它們大多數是豎着的,站在那裏,如同海邊插蟶一般。

於是決定買兩斤。請她用袋子包好。

看她裝茶的時候,是從一隻密封的不透光的錫罐子裏取出來,罐子裏還有一層塑料袋密封起來。

取完茶之後,立馬就把袋子與罐口密封起來了。

很愛茶的樣子,掉落幾顆在邊上,也是立馬撿起來,放到一邊的乾淨杯子裏,等會兒自己泡了喝。

臨走的時候,大姐才說,她的弟弟是傳承人,這茶都是她弟弟做的。

難怪喝起來,跟別處的不太一樣。

芽頭的顏色與葉片的碎度,都好上許多。

《3》

這次來杭州,是因爲李麻花沒有報上福州馬拉松。

她生氣了,於是躲到杭州來,看雪。

據說杭州這兩天會下雪。

其實人對雪的這種喜愛,跟人與茶的緣分一樣,都是無法解釋的,莫名的牽記與深入骨髓的眷戀。

就像我們愛喫烤肉,無非也是源自遠古時期人類對第一次喫到肉食的那種記憶。

這種欣喜若狂,被深深地刻進了人類的遺傳密碼裏,數千年過去,仍舊潛藏其間。

住進了西湖裏,在湖邊逛了一圈,拍到了無數雪米粒。

天氣預報說要下雪,但其實我們看到的,是雨夾雪。積不起來,但夜裏會有小雪花飄一會兒。

聊勝於無。

傍晚,邂逅了一位司機師傅,他說要去買龍井茶,我們問,是去梅家塢還是獅峯?

他吡之以鼻,那兩個地方的商業味道太濃了,不到真貨。我們本地人都不那兩處買茶。

那你去哪裏買呢?本地人的話當然會更靠譜一些,遂引起了我們的好奇。

他說,我們本地人去龍井村買茶,又便宜,貨又好。

然後我們就蹭了他的車子,跟着一起去看他買龍井。

在西湖裏一處地方停下來的,仍舊是在湖區範圍內,去之前看到附近種了好多茶樹,那也是一個村子,居民都把院子收拾得乾乾淨淨,還可以泡茶的那種。

這麼近景點的地方,肯定比梅家塢和獅峯更招遊客的親睞吧,且不說茶好不好,首先距離就更近,也更容易尋到。

師傅熟門熟路地敲開一家門,說電話約了過來買龍井的。

然後就進了一間房,裏面有張桌子,擺着五六隻玻璃罐子,透明的,裏面裝着龍井茶——綠中帶黃的,看上去一芽二葉的較多。

掌櫃是位大姐,妝化得很精緻。

師傅說,上次那種給我來一斤,照樣送二兩。

掌櫃說沒有了,現在只送一兩,之前是疫情,才送二兩的。

掌櫃的手很麻利,說話間就泡了兩杯茶給師傅喝,是兩種不同價位的龍井,一種一杯,讓他對比。

其中一種黃色的較多,我說,這款更黃,是不是更便宜些?掌櫃白了我一眼,不理人。

那茶水還挺燙,師傅只匆匆喝了兩口,就指着其中一種說,要這個。

接下來就是稱茶,封裝,付錢——他付的是現金,紅紅的一沓子,網絡支付之後,好久沒見過這麼多現金了,實在是驚訝。

其實我看那兩款龍井外形都沒有我在獅峯買的貨好,芽頭更大,葉片更多,還更碎,也偏黃,主要還貴了一半。

但師傅很主觀的說,這裏的茶纔好,是本地茶農自己種自己炒的,沒有商業化,價格實在。

於是我只好裝悶葫蘆,不點他了。

《4》

回來的路上,我跟李麻花一直在討論,如果我們在西湖邊買龍井的經歷,撂在另外的一位對茶並不是很熟悉的普通茶友身上,恐怕,會讓他暈上很久。

說實話,如果是對茶這個行業不瞭解——都不要具體到綠茶甚至具體到龍井茶——那肯定是會聽司機師傅的話,跟他去買本地茶農做的茶的。

畢竟,司機師傅一句“本地人都在這裏買茶”就足以抵消無數的顧慮,並充分打動不懂龍井的人。

對於一個外地來的人而言,在一個不熟悉的地方,肯定是擔心被騙,也肯定是會在一定程度上被騙的。

那麼,當他尋到了一個本地人都會去消費的買茶場所,肯定是如獲至寶,半點懷疑都不會有,就跟着去買了。

他還會十分感謝這位司機師傅,爲他介紹瞭如此地道的貨源。

畢竟在他的意識中,本地人肯定比他這個外地人懂得挑選龍井、懂得大體的價格,本地人也更懂得去哪裏買龍井。

藉助本地人的資源,就如同站在巨人肩膀上,少走彎路是肯定的,不被宰也是肯定的。

但其實,沉浸在這個思維裏的外地茶友,忽略了一個事實,那就是這位司機師傅,這位自己也在花錢買茶喝的消費者,他並不是十分懂茶的。

他知道本地的茶農住在哪個村,但他並不懂得什麼樣的龍井纔是好龍井——興許他挑選的這個村子,茶青來源是很正的,但工藝呢,工藝並不是每個喝茶的人都懂得分辨好壞的。

所以,一個不懂得分辨工藝好壞的人,他哪怕帶你去本地人買茶的村子裏找茶農本人買茶,也未必就能買到好的茶,至少不一定能買到你想買的那種茶。

同一個村子,品質差不多的茶青,不同的製茶師做出來的茶,品質和口感卻是可以相差很大的。

哪怕是現在,年底了,清貨了,要爲明年的茶騰資金了,在茶村裏也不一定就能買到性價比高的龍井。

你如果喝不懂,不懂得分辨工藝的好壞,在茶青來源純正的茶農家裏,也會花高價錢買到品質平庸的茶。

《5》

反觀我們自己,我們不是本地人,我們對龍井茶茶村的瞭解,也僅限於資料。

但我們懂得喝茶,懂得分辨哪種茶的工藝好,哪種茶的工藝差,哪種茶的茶青底子好,哪種茶的茶青品質不高....

所以,就算誤打誤撞去了傳承人家裏買茶,人家也並不是第一時間就把傳承人的招牌拿出來宣傳,而是低調的先泡給你喝。

等你喝了,滿意了,付錢了,快走的時候,才讓你知道,你買的是傳承人的茶。

這種錦上添花的做法,更會令人欣喜。

也會對這位茶農,實打實地喜歡——這世間沽名釣譽之徒太多,有金字招牌卻含蓄低調的人卻少之又少。

這種樸素的人生觀,做出來的茶,不會差。

買茶,根子裏還是在“買人”。

找準對的人,買他的茶,方是正理。

否則,就算千里迢迢去了原產區,也只是,白跑一趟。

比某音上的貨稍好一些,而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