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搜狐科技

作者|周錦童

編輯|楊錦

經常擔心自己健康的人死亡風險會增加?會死的更早?

近日,瑞典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發現,那些總擔心自己健康的人往往比那些不經常擔心自己健康的人死得更早,死亡風險也會增加。對於這一“健康悖論”,搜狐科技對話了清華大學玉泉醫院精神科醫師、清華大學醫學院博士申晨煜。

對此,他表示:“這是疑病症,是焦慮症中的一種,全稱是疑病焦慮症,普遍來說我們都會覺得過早關注自己健康問題是一種防患於未然的做法,但這一研究結果和我們的直覺確實是相反的,其實這也並非是不能理解的,倒不是因爲焦慮本身導致死亡,而是焦慮會引發人體各個方面的問題從而導致死亡。”

“這裏有個概念叫安全行爲,就是我們在焦慮的時候,會下意識地做一些事情來緩解自己的焦慮。”申晨煜進一步解釋道,疑病症的安全行爲通常分爲兩種。

一種是由於過度擔心健康問題而反覆就醫,另一種則是諱疾忌醫,完全不去醫院,採取迴避態度,這可能就會導致不能及時發現自己的疾病隱患,這兩種都不是正確的應對方式。

精神科醫生也“難逃”的焦慮

申晨煜在與搜狐科技對話時也舉起了自己的例子:“雖然我天天和焦慮的患者打交道,但有時候自己可能也有點焦慮,有次我頭暈,一測血壓有一點高,我就覺得我才三十多歲就血壓高真的很讓人焦慮。”

所以申晨煜就每天測血壓,只要有空就測血壓,好像這樣血壓就能恢復正常。“這就是我的安全行爲,儘管我知道血壓並不能馬上降下來。”申晨煜如是說。

“所以我們要真正地去面對問題,對我來說真正的面對並不是要反覆測量血壓,也不是一次都不測,而是要正確認識這個病,比如我可以堅持運動、控制飲食,一個月之後再去測量,不過早、過度關注或者回避這個問題。”申晨煜如是說。

的確如此,其實這種焦慮情況似乎我們每個人都遇到過,或是反覆求證,或是選擇逃避,但總是在尋求心裏的一種“踏實”,就像申晨煜說的那樣:“焦慮不需要理由,任何一個不順心,任何一個跟預計不一致的地方都有可能造成焦慮,而安全行爲能讓人有安全感。”

女性患精神疾病的風險高於男性

談及男性和女性的發病率時,申晨煜則表示爲,大多數的精神疾病女性的發病率都要高於男性,但自閉症等個別病症除外,像最常見的焦慮症、抑鬱症等精神疾病都是女性發病率更高。

當然焦慮症和抑鬱症是有很大區別的,“簡單來說,焦慮症是比較怕死,而抑鬱症是真的想死。”申晨煜解釋道。

一般情況下像疑病症這個病不會產生強烈的自殺心理,反而是擔心自己身體出現什麼狀況而導致死亡,所以會小心謹慎,但申晨煜指出,臨牀上也有一些情況是患有焦慮症的人病症不斷惡化演變成抑鬱症,最終自殺。

那麼有沒有可能擔心自己健康有問題的人,並不是過度關注,其實本質上身體早已發出了信號呢?

對此,申晨煜表示:“如果身體真的已經出現了什麼問題,那就不叫疑病了,可能是軀體化障礙,就是真的可以感知到身體出現問題,或者身體的確已經出現一些症狀了。”

找到來源及時治療是關鍵

“網上查病,癌症起步。”這是申晨煜的一句玩笑話,但仔細想想也並無道理,很多時候我們的健康焦慮都是一種伴隨信息時代產生的情緒,現如今的互聯網信息來源多樣,消息混雜。

“我想互聯網帶給我們便捷的同時,也給人帶來了那些莫須有的擔心,因爲許多人並不專業,沒有辦法辨別那些症狀,很容易望文生義,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就從網上獲得全面的解讀,總是在焦慮支配下做出很多無端猜測,往自己身上套症狀。”申晨煜如是說。

那麼究竟該如何解決“疑病症”的問題呢?對此,申晨煜指出:“既然這是一種病症,那麼就要找到焦慮的來源,有可能是來自客觀現實的壓力,比如情感、經濟壓力,但也有可能是認知出現了問題,比如說自身很容易災難化思維或多想,那就要從自身出發,調整心態努力克服。”

此外,如果已經出現了非常明確的安全行爲,比如過度檢索、過度檢查等,申晨煜認爲這就需要進行及時的心理治療,比如可以進行暴露與反應阻斷治療來減少這些安全行爲,因爲安全行爲越多,注意力就越會多地關注到病症上從而更加焦慮,如果這些方案都失效,那就需要服用抗焦慮的藥物來治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