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昼最短,夜最长

文/申赋渔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冬至一早,女孩子们在妆台上铺上宣纸,提笔画了一枝素梅。数一数,正好九九八十一瓣。冬至开始进入数九寒冬。每天填一瓣,等所有的花瓣都填满了,就是九九艳阳天。填花瓣还有讲究。如果是晴天,就填下面一半,阴天呢,填上面,刮风填左面,下雨填右面,雪天就填中间。女孩子们填花不用毛笔,每天晨起梳妆的时候,随手抹点胭脂。八十一日之后,梅花就变成了一枝轻暖明媚的春杏了。一幅《九九消寒图》,可以诗意地打发掉漫漫长冬。

“冬至大似年。”冬至这一天,每个人都很忙。奶奶一早起来就在揉面,剁馅,做馄饨。馄饨既像元宝又像耳朵,与“浑沌”谐音,有着糊涂不开窍的意思。古人道,冬至吃了馄饨,会让人变得明白聪明,并且不会冻耳朵。《燕京岁时记》说:“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小小馄饨还象征着天地,所以家家户户都用它来祭祖。祭祖之后,母亲要给爷爷奶奶送上自己缝制的鞋袜。叫冬至“履长”。履长,有着为长辈添寿的意思。

平常的时候,都得长辈先动了筷子,孩子们才能吃饭。然而冬至敬过祖先的馄饨,会先给孩子吃。古人认为,吃了冬至的馄饨,他们的书会读得好。

吃过饭后,父亲就要去为孩子们聘请私塾先生了。冬至是聘订塾师的日子。顽童们从此开始受管束、上规矩。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孩子已经上学了的,冬至就要隆重地宴请先生,有些地方,还要给先生送豆腐,并把冬至称作“豆腐节”,表示对老师的敬重。

冬至这一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阴森的寒气已经到达极盛的顶点。古人相信,此时节阳气开始回升,是上天赐予的福祉。《后汉书》上说:“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意思是说要静养,不要兴师动众,以免扰乱了天地阴阳的变化,唯此才能长居久安。

(本文节选自《光阴:中国人的节气》)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