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国际金融报》记者发现,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已在官网更新了存款挂牌利率。记者注意到,本轮调整范围较9月1日第二轮下调时更广,定期存款、协定存款和通知存款的利率均有不同程度下调。

年内第三次降息

据各家银行调整后的最新挂牌利率表显示,当前定期存款整存整取三个月期挂牌利率为1.15%,六个月为1.35%,一年为1.45%,两年为1.65%,三年为1.95%,五年为2.0%,调整方式延续了此前存期长、降得多的风格,本轮下调幅度同样在10BP(基点)到25BP之间。

值得注意的是,与9月1日第二轮下调相比,本轮利率下调涉及的存款种类更多。《国际金融报》记者梳理发现,此次协定存款和通知存款也在调整范围内,利率均整体下调20个基点。其中,7天通知存款利率跌破1%,降至0.8%。此外,定期存款中,零存整取、整存零取、存本取息定期存款的挂牌利率也整体下调10BP。

纵观今年三轮存款利率下调的情况,9月1日,两年期整存整取利率下调20BP跌破2%;本轮调整后,三年期整存整取利率也进入“1”字打头的时代,目前仅五年期利率维持在2%。从整体降幅来看,三年期和五年期整存整取利率较年初均下调了65个基点。

释放刺激消费的信号

为何今年以来存款利率频频下调?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这与近年来我国经济复苏面临的内外环境较为复杂、银行部门经营压力有所增大、市场利率持续走低及存款市场供需结构有关。

“还是要客观看待近年来存款利率下行较快的现象,其与特殊的宏观经济环境有关。随着经济逐步恢复,利率也会相对稳定下来。”周茂华表示。

“我国在疫情前的货币政策是由略微宽松走向中位正常,主要目的是减缓经济过热,防止硬着陆。疫情期间,利率政策逐渐走向宽松,到今年疫情封闭结束后,利率下调越来越频繁。”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副教授李楠分析道,“主要原因在于,市场期望的报复性消费没有出现,房地产风险暴露,社会需要刺激消费的因素。此时下调利率,更大意义上是在岁末年初之际,释放一轮刺激消费的信号。”

李楠在采访中进一步指出,目前消费不旺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供给端低迷,使得就业不佳,社会居民对未来持续稳定获得收入的信心不足。消费信心回升是个缓慢的过程,试图以降低利率来刺激消费的作用是有限的,根本解决办法还是在于供给侧。

未来还有下调空间

临近年末,正是各家银行迎接新年“开门红”的关键节点。12月20日,12月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出炉,1年期LPR为3.45%,5年期以上LPR为4.20%,已经连续四个月“按兵不动”。

“一般而言,LPR与存款利率下调在方向上是关联的,但并不形成绝对意义上的时间、幅度上的关联。LPR作为银行间贷款利率,在短期内与各家银行在敏感时点平衡资产负债的经营行为有关,在长期内与存款利率相关。”李楠表示。

周茂华指出,目前国内经济尚未恢复至潜在水平,经济复苏存在一些不平衡问题,海外需求不确定上升,国内将适度加大逆周期与跨周期调节力度。预计LPR后续仍有一定幅度下调,主要是引导金融机构合理降低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降低消费和投资成本,进一步提振微观主体活力,助力经济加快恢复。

“考虑到银行净息差压力缓解需要一定时间,预计后续LPR利率下行需要央行数量+价格+改革支持,引导整个市场利率中枢进一步下移,后续降准、降息、定向结构性等工具均处于工具箱,稳健略偏松货币政策保持灵活。”周茂华进一步分析道。

未来,存款利率下调空间还有多大?

李楠在采访中分析道,总体来看,存款利率进一步下调的空间不大。“首先,我国的货币政策一般每3到4年从某个调整方向回归到正常的周期,我国自疫情期间开始降息已经持续3年,货币政策的效果已经边际递减了,应该回归正常再观察一下。”李楠分析道,“其次,我国货币政策对GDP的贡献是持续降低的,所以,小幅度的货币调整并不适合经济低谷期的刺激,而大幅度的货币调整又没有信心。再次,在金融市场上,由于普遍的资产荒,许多地方已经出现利率倒挂,对金融机构的正常经营造成影响。”

“最后,与定向国债之类的货币手段不同,降息属于非定向的增发货币,但目前市场上房地产、股市等均不能吸纳,降息就可能引起CPI上升。今年以来消费需求偏弱,CPI涨幅总体低位运行,再次降息对提升CPI有无刺激作用仍需观察。”李楠进一步表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