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金融一線消息,由新浪財經主辦的“2023銀行業發展論壇數字金融大會”於12月21日召開,本屆論壇主題爲“數字新趨勢,金融新使命”。 中信銀行財富管理部總經理王洪棟在論壇上發表演講表示,數字金融是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養老金融則跟我們每個老百姓都息息相關,通過幫助投資者建立個人儲備心理賬戶、把個人養老規劃融入到財富管理者的日常工作流中,科技數字化對養老金融進行了賦能。

中信銀行財富管理部總經理 王洪棟中信銀行財富管理部總經理 王洪棟

以下是演講全文: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大家好,我是中信銀行財富管理部的王洪棟,很榮幸代表中信銀行進行數字金融探索內容的分享。

今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金融要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文章,其中數字金融是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養老金融則跟我們每個老百姓都息息相關,今天我想分享的主題是養老金融的數字化解法。

黨中央爲什麼如此強調養老金融的這篇大文章呢?主要是因爲我們所處的時代背景有一些變化,我們把它稱之爲長壽時代。具體有什麼表現呢?對財富管理行業有何啓發呢?我們從三組數據來探討。

首先在人口結構上,我國是當前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一個國家,根據全國老齡辦常務副主任王建軍先生曾經的預測,到2050年前後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峯值將達到4.87億,佔總人口的34.9%。也就是說那時,每三個人中,就有一位年長者,我國老齡化規模大,發展速度快,要實現共同富裕就要實現普惠型的養老財富管理,核心就是要構建億萬級客戶的服務能力。

第二組數據我們看預期壽命的變化,隨着社會發展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已經從1972年的58.4歲,延長到了2021年的78.2歲,在一些富裕地區人口壽命還會更長,中國疾控中心預測到2035年中國人平均人口預期壽命會達到81.3歲,排名最高的省市女性平均壽命可能會超過90歲。這組數據讓我們不禁思考平均壽命延長至82歲意味着什麼呢?在40多年以前大多數人蔘加工作是20多歲,本科就可以就業了,60歲左右退休,差不多用40多年的時間攢撫養自己的子女和自己退休之後15年左右的養老的錢,差不多是1:1的時間比例。但是很多人現在是讀完研究生在工作,25歲,工作時間變短,預期壽命延長了差不多20多年,花錢的時間更長了,這就要求我們財富管理行業要儘快幫助老百姓建立起“活到老領到老”的充沛現金流。

最後我們看健康壽命,根據中國疾控中心的數據,2019年中國健康人口預期壽命是68.5歲,意味着68.5歲後,居民在醫療、護理、保健方面的費用會大幅增加,所以財富管理行業一方面要幫助客戶通過投資、儲蓄攢出這些錢,另外還要引導做好養老社區、醫療護理的資源儲備。

中信銀行始終堅持貫徹國家對老齡化的戰略,始終堅持、切實感受到養老規劃推廣到居民、機構、一線客戶的痛點,養老規劃的推動,要有客戶的配合和金融機構的作爲,還有一線從業人員的作爲,這裏有一些痛點要跟大家分析一下。

1.對居民來說,養老規劃的緊迫性認識並不充足,實施的時候存在着算不清、管不住、投不好的痛點。不久前中信銀行聯合華夏基金和富達基金髮布了《中國居民養老財富管理發展報告2023年版本》,據近1.3萬份調查問卷顯示,僅僅28%的受訪者有養老規劃並且已經在儲備攢錢做實施了,在沒有開展養老規劃的受訪者裏,78%的Z世代年輕人表示還年輕,這個事情不着急。對於有養老意識沒有付諸行動的受訪者,47%的人表示沒有合適的產品,36%的人表示缺乏專業的顧問幫到自己,綜上,金融機構提升居民養老規劃的迫切性任重而道遠。

2.對於機構來說要服務好億萬級的海量客戶,必須找到符合成本收入合理的商業邏輯。目前中信銀行服務客戶1.3億,管理客戶總資產超過4萬億,如果僅僅依靠理財經理、投資顧問,高企人力成本會導致服務供給受限,難以滿足大量客戶快速增長的養老規劃需求。金融普惠需求仍需破題。

3.對於一線理財經理、客戶經理、投資顧問而言,養老規劃方方面面,細到養老賬戶的開立,廣到醫療健康護理規劃,沒有辦法通過傳統的壘大戶完成自己的快速指標,所以銀行業近年來整體壓力比較大,銷售團隊的指標有很多,所以比較難兼顧到養老這樣的長期指標,更加呼喚有效的數字化的工具來進行協助。

圍繞以上三個痛點,結合中信銀行的思考和實踐,談一談科技數字化怎麼樣賦能養老金融的中信解法。關鍵是兩點,一個是幫助投資者建立個人儲備心理賬戶,第二是把個人養老規劃融入到財富管理者的日常工作流中。

第一,建立一個居民養老儲備的心理賬戶,心理賬戶理論表明人們有時候會在心裏面無意識地,將財富規劃到賬戶裏面進行管理使用,並且對應不同的記賬方式和運算決策規則,更通俗地講,關於自己的錢包哪些錢花在哪,哪些錢存起來,哪些錢不能動,實際不能紊亂,心理賬戶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比如嫁妝錢、養老錢、教育金。鑑於此,我們也可以把養老儲備心理賬戶映射到具像的數字化工具上,打造一本科學的養老賬本,哪些是用來未來規劃養老的,不管是資金儲備還是房產投資,養老社區的入住資格等等都可以用賬本的方式記錄下來,實現養老資金專款專用,理性規劃養老生活,同時讓億級、萬級客戶能看得見,用得到,提高居民進行養老規劃的可得性和可跟蹤性。

第二,爲了搭建心理賬戶,中信銀行積極探索金融科技解決辦法,在2022年5月份正式在App上推出“幸福+”養老賬本,讓用戶對自己的養老資產一目瞭然,建立心理賬戶和有形賬戶的映射關係,養老賬本背後是中信銀行基於對終身財務分析模型的研究應用,連接了養老金三支柱賬戶和制度外的養老產品,涵蓋了基本養老保險計發公式,各地醫療護理、老年消費這些支出數據的分析,結合用戶生命週期的收支狀況,綜合測算家庭養老儲蓄需求,爲客戶規劃養老資產,幫助用戶解決養老規劃算不清、管不住、投不好的現實難題。

在我們的App首頁就可以找到並體驗,截至目前,“幸福+”養老賬戶用戶已經突破了300萬戶,今年進行了第二次改版,之後還會持續迭代,增加養老社區、康寧、退休一系列的查詢功能。

第二個是落地一套養老規劃方法論,要提供惠及億萬用戶的養老服務,除了建立居民養老儲備的心理賬戶,另一個關鍵的就是要把養老規劃融入到行業一線人員的工作流程中。

於是,中信銀行提出資產負債表視角下的全生命週期的財務規劃方法“三分四步”法,主張對Z世代用一張健康資產負債表,中生代用一本科學的養老賬本做好養老規劃儲備,銀髮代,倡導一個幸福晚年生活的理念,引導可持續的養老支出,同時引導客戶按照四個步驟做好資產配置。第一是平衡收支,引導合理規劃隨時要用的錢,第二是預防風險,引導建立家庭財富壓艙石和風險屏障,第三步是養老規劃,補充退休後可以固定領取的資產。第四步是長線資金,通過剩餘的資金佈局權益資產實現財務的長期增值。

中信銀行基於資產負債表下的四步法對傳統的四筆錢的配置方法是一個升維,主要體現在理順個人資產的邏輯順序,堅固當期現金流和遠期現金流,涵蓋了個人資產和負債平衡投資的風險性和收益性。

用什麼形式表達這類資產配置的四步法呢?個人資產負債表是比較直觀的表現形式,易於大部分投資者理解和使用,今年我們升級到了10.0版本,首頁“我的財富”三個標籤頁面都能夠找到資產負債表功能模塊,點擊進去之後系統會呈現客戶資產負債表的全景視圖,並結合實際情況提出資產配置優化的建議,“三分四步”,更好地守護財富,這也是數字金融在養老服務規劃中更好的應用。

除了打造一個科學的養老賬本和健康資產負債表之外,我們也注意到養老規劃是持續二三十年的工夫活,期間也面臨着市場波動和政策變化,客戶還需要及時的諮詢服務,我們的實踐是打造基於投研驅動的人工智能爲基石的數字人的財務顧問體系,讓以往主要提供高淨值客戶的財富顧問能夠進入到普通客戶的手中,打造人民羣衆身邊可信可得的財富顧問。

目前中信銀行的數字人財富顧問已經在手機APP上線,初期定位於客戶解決選不對、拿不住、不賺錢等等的難題,通過跟客戶多輪深度交互建立客戶信任關係,優化客戶的投資行爲,最大化提高客戶體驗。方法上我們做好數字人財顧“三商”培育,培育智商,以智能會話系統爲核心,整合了產品、量化圖譜、數據湖等多系統的能力,後續將進一步引入生成式大模型提升意圖理解和對答如流的能力。第二是鍛造他的財商,基於中信銀行投研驅動的頭部體系,定製化開發智能化對話系統,提高建議的有效性。第三是擴展情商,我們將幾千名優秀客戶經理的客戶經營的服務能力和客服中心每年超過500萬通客戶交互、經驗固化爲平臺能力,打造懂業務更懂客戶的數字人財富顧問,後續數字人財富顧問會推廣到基金業務、理財、保險、養老金融服務中。

養老賬本“三分四步”資產負債表、數字人財務顧問等數字化實踐,都是旨在幫助每個人成爲自己財務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做好自己人生的CFO。基於此,中信銀行今年也提出了財富管理的價值主張,就是長壽時代做自己人生的CFO。CFO就是要確保公司資金能夠運轉,保持它的效率,個人投資也應該如此,通過貫穿一生的財務規劃,確保生活品質不因預期壽命的延長而降低。

長壽是美好時代的饋贈,中信銀行始終心懷國之大者,踐行金融爲民,持續探索普惠養老的數字化解法,提供有溫度的養老金融服務,爲實現共同富裕貢獻力量,謝謝大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