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晨陽 環球時報記者 馬俊】2023年成爲美國中程導彈發展的關鍵一年,包括陸基“堤豐”系統、“暗鷹”高超音速導彈系統和“精確打擊導彈”等大批先進武器相繼服役或取得突破性進展,進而讓美國有望於2024年首次實現冷戰後在印太地區建立陸基導彈庫。這也意味着美國智庫和部分國會議員提出的印太“火力環”戰略正逐步成型,即通過不同射程的常規導彈對中國構成三個同心環的打擊火力。

美國導彈“以中國爲中心”形成三個同心環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21日稱,美軍已開始重建關島附近的天寧島空軍基地,準備將其用於與中國的大規模衝突。翻開地圖就能發現,按照美國智庫和部分國會議員提出的印太“火力環”戰略,天寧島正好處於“打擊中國具有特殊優勢”的“外環”位置。

美國智庫發佈的相關報告封面

據介紹,“火力環”戰略是2022年8月由美國智庫戰略和預算評估中心提出的。該智庫在題爲《火力環:後中導條約世界的常規導彈戰略》的研究報告中宣稱,自2019年退出《中導條約》以來,美國開始大力發展新型中程常規武器,但缺乏一個長期的指導戰略。“中國此前在不受條約約束的情況下,擁有了超過1250枚陸基中程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包括射程2500公里的“東風-17”、射程2150公里的“東風-21”和射程4000公里的“東風-26”導彈,它們對美軍在印太地區的行動構成嚴重威脅。因此報道鼓吹,應該根據美國擁有的常規導彈以及在該地區的盟友關係,推動建立“火力環”戰略。該戰略是根據美國導彈射程(近程、中程和中遠程)的不同,建立以中國領土爲核心的三個同心圓。其中“內環”是射程在1000公里以內的中近程導彈,部署地點包括九州島、本州島、北海道、呂宋島和棉蘭老島等從日本到菲律賓的一系列島嶼,以及潛在的印度北部邊境地區;“中環”擴充到射程爲1000-3000公里的中程導彈,但印太地區很少有具備合適的政治和地理條件的地方來部署這些導彈;“外環”是射程在3000-5500公里之間的中遠程導彈,包括印度洋上的迪戈加西亞、澳大利亞北部、帕勞、關島和北马里亞納羣島以及阿留申羣島等地。該報告尤其強調遠程導彈的獨特優勢,因爲它能以阿拉斯加和關島等美國領土爲基地,擺脫海外部署導彈所需的外交問題,併爲美軍指揮官提供在外國領土可能無法獲得的行動靈活性。

該報告作者之一、戰略和預算評估中心研究員泰勒·哈克宣稱,美中之間的導彈差距削弱了美國在印太戰區的歷史軍事優勢。“遠程導彈能力的差距,使美軍只能依靠數量有限的海軍平臺和更少數量的遠程飛機來提供大部分遠程打擊能力。”他認爲,“火力環”戰略的優勢在於利用亞洲的戰略和地理現實來制訂適合該地區的導彈戰略,把不同的陸基導彈系統與整個印太戰區的潛在作戰地點進行最佳匹配。

“火力環”戰略讓部分美國強硬派人士頗感興趣。今年4月在被問到“美國是否部署了與中國導彈射程相當的陸基導彈”時,時任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阿奎利諾的回答是“沒有。”對於“美國是否正在開發射程爲3000-5000公里的導彈”時,阿奎利諾的回答還是“沒有”。今年7月,美國國會衆議院中國事務特別委員會主席邁克·加拉格爾和艾奧瓦州共和黨參議員喬妮·厄恩斯特提出《2023年火力環法案》,以啓動五角大樓的政策審查,包括確定在太平洋周圍部署導彈系統的潛在地點,以及共同制定部署戰略的盟友名單等。該法案顯然受到“火力環”戰略的影響,建議可以在日本和菲律賓部署近程系統,在澳大利亞北部、太平洋島嶼和阿拉斯加部署遠程導彈,構成太平洋縱深防禦。日本笹川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渡邊恆雄表示,“火力環”戰略非常重要,“如果美國在印太地區的任何軍事行動受到中國遠程導彈的威懾,對於日本和美國的其他盟友會是一場噩夢”。

CNN提到的正在重建空軍基地的天寧島,就位於“火力環”的“外環”位置。據介紹,天寧島位於關島以北約160公里處,屬於北马里亞納羣島,與東北亞、東南亞的距離不到3000公里,地緣戰略位置十分重要。二戰期間,天寧島曾是美國的空軍基地。1945年,攜帶原子彈的美軍B-29轟炸機正是從天寧島起飛,轟炸廣島和長崎。二戰結束後,該基地被棄用。如今美軍認爲,隨着解放軍遠程導彈的打擊能力提升,一旦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因遇襲無法使用,天寧島可以作爲備份基地,爲美軍在西太平洋地區的行動提供支持。此外,在該基地大肆擴建後,未來也不排除在這裏部署陸基遠程導彈的可能。

“火力環”戰略正逐步成爲現實

值得關注的是,美軍多型陸基中程導彈相繼取得突破性進展,也強化了“火力環”戰略的實際能力。

按照戰略和預算評估中心的設想,“火力環”戰略的核心是各種陸基導彈,因爲它們相比空基和海基武器更有優勢。該報告認爲,採用機動部署模式的陸基導彈可以在高風險戰區持續存在,這與海空平臺形成了鮮明對比。例如空軍戰機只能暫時在目標區域上空盤旋,一旦彈藥或燃料耗盡就必須返航。即便採取空中加油或輪換部署方式,在遼闊的印太地區進行這種複雜作戰模式將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且風險很高。因此陸基導彈成爲打擊時間敏感目標的理想選擇。哈克認爲,即使是使用防區外的彈藥,空基和海基平臺也越來越容易受到中國“反介入/區域拒止”系統的攻擊。例如爲提供大量火力支援,美國占主導地位的戰術飛機必須從脆弱的空軍基地起飛以維持高出動率,“中國戰區導彈直接威脅到這些作戰地點”。

此外,美國方面的分析還認爲,陸基導彈的生存性也更好。因爲美軍研製中的新一代陸基導彈都採用高機動性平臺運輸,可以快速在多個隱蔽地點之間移動,使對手很難尋找並將其摧毀,同時這些隱藏地點可以加固,以提高生存能力。面對這類高生存力的常規導彈,對手將被迫投入更多搜索和打擊資源。

美國“暗鷹”高超音速導彈

目前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已經部署和研製多型陸基中近程打擊火力系統,包括M270多管火箭系統和“海馬斯”系統,它們主要配備了70-150公里的制導火箭彈、射程300公里的ATACMS戰術導彈。今年12月,美國陸軍宣佈接收首批“精確打擊導彈”(PrSM),它的射程爲500公里,但外界猜測其改進型號可能超過800公里,並在命中精度和彈藥體積方面有較大改進,將逐步取代ATACMS戰術導彈成爲美國陸軍主要的機動戰術打擊火力。

美國陸軍於今年7月宣佈陸基中程能力系統(“堤豐”系統)“形成戰鬥力”。它同樣採用機動部署方式,可以發射射程1800公里的“戰術戰斧”巡航導彈和射程460公里的“標準-6”導彈。此外,美國陸軍研製中的“暗鷹”高超音速導彈雖然遭遇挫折,首次全要素實彈發射測試推遲到2024年年初,但它的打擊範圍超過2700公里,攔截難度更大。這些新導彈更符合“內環”導彈部署的需要。戰略和預算評估中心還提到,由於美國的許多盟友也在部署類似導彈,例如日本今年正式宣佈引進“戰斧”巡航導彈,菲律賓也在採購陸基反艦巡航導彈,因此“內環”導彈戰略的關鍵挑戰是將美國和盟友這類武器進行整合。

由於“中環”導彈在印太地區缺乏部署地點,因此戰略和預算評估中心認爲,美國最好的做法是優先發展遠程導彈而不是中程導彈。“考慮到遠程導彈成本昂貴,美國應尋求最大限度地提高導彈射程優勢和彈藥運載能力,例如利用常規的多彈頭獨立-瞄準再入飛行器(MIRV)和機動再入飛行器(MARV)來增強打擊效果”。

面臨政治和技術因素制約

按照美國陸軍的規劃,預計2024年將在冷戰後首次於印太地區建立陸基導彈庫。不過正如阿奎利諾所言,美軍用於“內環”的中近程武器經費投入很大,對遠程導彈的投入太少。由於當前美軍正面臨洲際導彈更新換代的巨大壓力,彭博社12月曝光新一代“哨兵”洲際導彈計劃嚴重超支,可能導致項目被終止。在此背景下,五角大樓暫時無力開啓新的遠程導彈項目。目前已知計劃中,只有“暗鷹”高超音速導彈的射程勉強能滿足“外環”導彈的射程下限。“這種情況限制了美軍使用地面火力打擊中國領土周邊目標的能力,並限制了潛在的導彈部署地點數量”。

“海馬斯”發射PrSM導彈。

美國媒體也承認,對於美國在中國周邊部署陸基導彈的想法,許多國家都不感興趣,並擔心可能引火燒身。美國智庫哈德遜研究所主任克拉克表示,考慮到“火力環”戰略涉及的陸基導彈價格昂貴,並且大都需要以盟友領土爲基地才能攻擊中國,他建議“更好的是優先使用近程巡航導彈,它們可以由美國航母、潛艇或從附近陸地機場起飛的戰機攜帶。通過使用隱形戰機或艦艇,這些導彈可從更靠近中國領土的地方發射,它們的體積更小、成本更低、數量也更多。”他認爲,“火力環”戰略對於彈道導彈和東道國基地的依賴,“不適合作爲對抗中國的主要戰略”。美國的戰略應該與“火力環”相反,優先使用廉價、可消耗的無人空中和水面平臺。“美軍不必用昂貴的彈道導彈補充現有的巡航導彈,而是將無人艦艇部署到臺灣和日本西南諸島,它們可以被用作自殺快艇或向中國艦艇發射自殺無人機/遊蕩彈藥、小型導彈。這種做法曾有效地幫助烏克蘭在黑海對抗俄羅斯海軍。”

接受《環球時報》採訪的專家表示,無論是美國陸軍主導的“火力環”戰略,還是克拉克鼓吹大量發射小型導彈的“新戰法”,本質上都是美軍各軍種爭奪軍費的伎倆。我們需要對於美軍在印太推進“火力環”戰略保持警惕,但它仍面臨政治和技術等多因素制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