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的意義在於未來。儘可能充分的預期能讓人在決策時多懷一份敬畏之心,在風險爆發時多一些能夠安然渡過的信念。

一隻蝴蝶拍打翅膀,可以引起一場龍捲風。

在資本市場,一家房企的違約、一次反腐行動、一位關鍵人物遭遇變故,亦可以掀起風雲變幻。

事實上,資本市場的風險事件往往通過層層傳導,或讓上市公司蒙受意料之外的損失,或爲公司經營蒙上不確定的陰影,有的會帶來股價的劇烈波動,甚至改變作爲個體的公司高管的職業命運。

風雨之下,雷聲陣陣。

回顧A股市場的2023年,類似的事也時常發生。

高收益信託理財頻繁逾期

風起於青萍之末,止於草莽之間。

今年8月4日,當咸亨國際(605056.SH)在晚公告稱購買的部分信託產品逾期兌付時,市場一開始並未有太大的反應。

一週後的8月11日,關於多家頭部信託公司停止兌付產品的傳聞開始發酵,光大信託、五礦信託、中航信託隨即發佈了闢謠消息。但蹊蹺的是,這其中,卻不見中融信託的身影。

一個多月後的9月16日,謎底揭開。

彼時,中融信託在官網公告,受內外部多重因素影響,公司部分信託產品無法按期兌付。而在這一個多月的時間裏,不僅中融信託的第一大股東經緯紡機罕見地主動申請了退市,曾購買中融信託理財產品的金博股份(688598.SH)南都物業(603506.SH)等近10家上市公司,也陸續公告遭遇逾期兌付,緊接着交易所一口氣下發了多份監管工作函,質詢相關情況。

一時間,山雨欲來。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共有20餘家上市公司宣佈購買的中融信託的產品逾期,其中不乏購買金額達到億元級別的公司,如咸亨國際投入本金超1億元、安旭生物(688075.SH)投入1億元、微光股份(002801.SZ)投入超4億元,從公告情況看,目前這些本金及部分收益或仍未有收回跡象。

仔細回顧不難發發現,A股上市公司們購買的這些中融信託爆雷的產品有一個共性,即高收益率。

據梳理,其中收益率較高的產品可以超過7%,如金博股份購買的“中融-澤睿1號集合資金信託計劃”預期年化收益率7.2%,無錫晶海(836547.BJ)購買的“中融-融雅49號(P類)集合資金信託計劃”預期年化收益率7.5%,即便是收益率較低的產品也有5.6%,如光雲科技(688365.SH)購買的“中融-圓融1號集合資金信託計劃”。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在上述信託產品集中購買的今年5月到6月,有上市公司同期購買的非保本浮動收益型半年期的固定收益類私募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在3.45%到3.55%之間,部分自銀行購買的四個月期的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約3.15%。

對此,浙商證券分析師指出,從行業情況來看,地產項目出現問題是中融信託產品違約的主要原因。分析師引用用益信託對2022年信託產品風險事件的統計數據指出,2022年四季度末中融信託地產敞口占信託資產10.7%,較行業平均高5%,不能排除中融本次逾期兌付與地產敞口較高有關。

雖說貪心必招禍,但“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落”,也是常有之事。

和上述20多家妄圖坐收高收益率的公司相比,同樣是踩雷信託理財產品,橫店東磁(002056.SZ)英洛華(000795.SZ)則看起來更加“無辜”,不過,這兩家公司對事件的處置和追責影響也更加廣泛。

11月24日,在“杭州30億量化跑路”傳言發酵後的第10天,橫店東磁和英洛華雙雙公告購買的信託理財產品可能出現無法按期兌付、無法全額兌付的消息。

據英洛華當時的公告,該公司認購“國通信託·天瑜四號單一資金信託”的金額爲1.2億元,期限12個月,預期年化收益率5.35%。而橫店東磁購買相關信託產品的金額則更大,達到了3億元,但僅收回1375萬元。

公開信息顯示,以上這筆信託資金,主要投向了杭州瑜瑤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杭州瑜瑤”)作爲管理人發行的瑜瑤私享5號私募證券投資基金。

然而,就在橫店東磁和英洛華對外公佈遭遇違約的消息的同一天,證監會宣佈,對杭州瑜瑤、深圳匯盛等私募機構立案調查。

證監會表示,初步判斷,相關人員控制杭州瑜瑤、深圳匯盛等多家機構,多層嵌套投資,存在虛假宣傳、報送虛假信息、違規信披等情形,還可能涉嫌違法犯罪行爲。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橫店東磁和英洛華理財“踩雷”的一則後續影響是,兩家公司的時任財務總監或雙雙因此被解聘,二人均有多年“橫店系”任職經歷。

對此,英洛華方面工作人員曾告訴銀柿財經,解聘財務總監和此前購買理財有關事項的追責有關。

不過,比“踩雷”更可怕的,是內部“爆雷”

堡壘往往最先從內部攻破。儘管事發突然且影響廣泛,但對上市公司個體而言,踩雷理財產品的損失尚可控,內部風險爆發往往是“致命一擊”。

其中,實控人、董事長及公司高管常常成爲最重要“風險點”之一。

據同花順iFinD數據,2023年至今,A股近180起被立案的調查的事件中,除了佔比最多的因信披違規導致上市公司主體被立案外,有超70起案件被調查的對象涉及上市公司實控人或高管;另外經不完全統計,有近20家公司年內公告實控人或高管人員被留置、拘留或採取強制措施等

一旦實控人或高管疑似被捲入反腐案件,所在公司的股價就將難以避免地劇烈波動。

從去年持續到今年的菸草反腐,便是典型例子。

年初的1月29日,集友股份(603429.SH)實際控制人、董事長、總裁個人因涉嫌行賄而被留置並立案調查,該公司股價立即在消息公佈後的第一個交易日開盤即跌停;6月1日,煙標龍頭勁嘉股份(002191.SZ)公告收到于都縣監察委員會簽發的關於公司實際控制人、董事長喬魯予被立案調查並留置的通知書,當日開盤不久公司股票也旋即跌停。

數據顯示,2023年年內還有萬里石(002785.SZ)、川能動力(000155.SZ)等超20起實控人或高管被立案的調查人涉及監察委員會或紀委。消息發佈後,這些公司的股價均立馬跌停。

另外,實控人或高管個人的犯罪行爲同樣對股價衝擊明顯。

數據顯示,年內有至少16起實控人或高管因內幕交易或短線交易被立案或拘留的事件。如近期發生的恆潤股份董事長承立新因涉嫌內幕交易罪被常州市公安局直屬分局刑事拘留,受傳聞影響公司股價在正式公告前便提前跌停,消息發佈後更是連續兩個交易日一字跌停。

更早些時候的正元智慧多位高管“集體”被採取指定居所監視居住措施或刑事強制措施,消息一出,正元智慧第二個交易日20cm跌停,據公司之後公告,相關高管涉嫌操縱證券、期貨市場罪。

除了股價下挫之外,投資者對於實控人或高管捲入各類案件的反應也更爲強烈。

這一方面是因爲,這些“關鍵少數”對上市公司實際業務的廣泛影響與掌握,另一方面也出於對公司日常經營或控制權穩定性的擔憂。

更大範圍內而言,在被立案調查之外,實控人及高管尤其是董事長在的“變故”對投資者都是重要風險點。

年初,杉杉股份(600884.SH)創始人、實控人鄭永剛過世,引發後來繼任董事長的鄭永剛之子鄭駒和鄭永剛遺孀周婷的爭端,在股東大會上,有杉杉股份的十年老股東曾向銀柿財經直言:“希望家事不要影響到上市公司的利益。”

6月份,電科院(300215.SZ)創始人、實控人之一的胡德霖過世,讓此前本就陷入“父子之爭”的上市公司平添更多變數,電科院的業績在進入2023年以來也開始虧損,營業收入連續下滑。

電科院的例子折射出上市公司經營中的另一潛在風險,即大股東、治理層或管理層間的“內鬥”。

事實上,2023年上市公司“內鬥”的戲碼,可謂層出不窮。

先是年初,中炬高新(600872.SH)派林生物(000403.SZ)大股東間的內鬥公開化,各個利益方屢發公開聲明陳情,中炬高新當時的大股東“寶能系”姚振華還一度被拒之上市公司門外。緊接着,畢得醫藥(688073.SH)實控人姐弟間的分歧也公開化,之後更是引發了公司管理層一系列的頻繁變動。

更狗血的是,同濟科技(600846.SH)兩大股東的矛盾升級,導致股東大會上出現了17項提案均遭否決的尷尬場面。

除了以上這些微觀層面風險外,宏觀層面不確定的政治經濟風險,在2023年,同樣無法忽視。

例如,臨近年末時爆發的紅海危機,在航行成本增加、航運天數增多、運費可能提高的預期下,A股多隻航運股上漲。然而,考慮到危機發生地系全球貿易的重要樞紐,在局勢未能明朗之時,更多區域的貿易供應鏈是否可能受波及尚未可知,對公司個體及資本市場的影響也顯得更加不確定。

回顧的意義在於未來。

政治經濟世界中,事物的聯繫錯綜複雜,牽一髮而動全身,而“黑天鵝”更是近年常在。雖然風險事件的發生可能無法避免,但儘可能充分的預期能讓人在決策時多懷一份敬畏之心,在風險爆發時多一些能夠安然渡過的信念。

凡是過往,皆爲序章,但願2024年的資本市場,你我能夠“亂雲飛渡仍從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