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共識是中國股市的估值已經很低,並出現了值得把握的機會。

隨着美聯儲釋放強勁的降息信號,全球股市反彈,印度和日本今年一躍成爲國際投資者最青睞的亞洲市場,年內的漲幅分別約爲17%和30%,一個是產業鏈重構的受益者,另一個則得益於企業治理改革。中國股市儘管年內表現平淡,但便宜的估值和刺激政策的預期開始吸引投資者的關注。

摩根士丹利日前發佈的亞洲股市展望報告提及,2023年對亞洲三大股票市場來說是一個關鍵的一年——日本已經明確擺脫了三十年的經濟停滯,同時加速進行企業改革[東京證交所要求市淨率(PB)低於1倍的公司披露並實施改善措施]; 印度實現了強勁的相對盈利,宏觀基本面在美國金融狀況急劇收緊的情況下經受住了考驗,獲得國際資金大舉流入;在全球去風險化的背景下,中國則進入“3D之旅”(債務、人口結構和通脹下行),這導致估值下行。

2024年會怎樣?富達國際全球首席投資官麥卡弗裏(Andrew McCaffery)近期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獨家採訪時表示,印度的故事正在真實地發生,但估值已不便宜,市場已爲很多積極因素定價;他更爲看好日本股市,東證交易特別提及對於破淨股(市淨率長期低於1倍)的關注措施,並強烈敦促這些破淨股對有關改進政策和具體措施進行披露,這意味着上市公司必須關注股東價值,而國際投資者仍然低配日本股市,因此很多資金或仍在路上。

他表示,儘管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但中國部分企業的估值已經相當便宜,未來股市的上漲仍需要催化劑,目前中國需要關注需求端,關鍵仍在於要提振消費者信心,刺激“動物精神”的迴歸。

全球寵兒印度股市估值已經不低

隨着投資者希望將資金從美股中分散,近兩年國際投資者紛紛進入印度股市,押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的增長。同時,印度也是“中國+1”供應鏈多元化的受益者之一,衆多國際企業在印度設立工廠。

根據世界交易所聯合會的數據,截至10月底,印度上市國內公司的總市值爲3.7萬億美元,相比之下,香港爲3.9萬億美元。

印度股價在11月份大幅上漲,這是由於強勁的盈利和樂觀的增長預期,使得印度交易所集團有望成爲繼紐交所、上海、泛歐交易所、日本和深圳之後世界第七大交易所。過去一個月,印度的Nifty 50大公司指數上漲了8.1%,並在四季度創下歷史新高。

環顧全球,並沒有很多國家在未來15~20年內可以合理地確信,其GDP將以至少6%的可持續速度增長。

摩根士丹利表示,自2021年1月以來,中國在MSCI AC亞太指數中的權重已下降了7個百分點,從26%降至19%。在同一時期內,印度的權重增長最大,上升了4個百分點,達到10%;而澳大利亞增加了2個百分點,達到11%;日本增加了1個百分點,佔區域指數的33%。

該機構認爲,印度長期以來展現出巨大潛力,現在纔開始逐漸釋放。“跨國公司尋求將供應鏈能力的一部分多元化配置到印度。而從全球或地區股票投資者的角度來看,重要的是這現在正在轉化爲盈利和市場表現,同時這也有助於本地貨幣進入升值通道。強勁的本地貨幣升值趨勢、不斷提高的淨利潤率,以及更爲穩定的通脹前景,這是主要的驅動力。”

不過,目前仍有不少投資機構對印度股市持有謹慎觀望的態度,至少就短期而言,國際投行也認爲,三個主要的阻力在於估值較高、倉位調整和即將到來的大選風險。

“在倉位方面,EPFR的數據顯示,外國投資者首次自2008年以來對印度的配置恢復到中性標配(此前爲超配)。選舉的不確定性可能會在接下來的六個月內增加波動性。”上述投行稱。

無獨有偶,麥卡弗裏對記者表示:“印度是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結構性交易機會,但是市場的估值目前頗高,對於投資者來說,需要能夠採取更長遠的眼光和投資期限來看待,同時也需要忍受一些短期的潛在波動,因爲市場不再那麼便宜。”

事實上,印度的崛起沒有先例。歷史上新興國家都是通過製造業崛起,中國無疑就是製造業強國,但印度至今以來的崛起是通過輸出服務換來的,例如爲西方英語國家提供電話服務中心等低附加值的服務出口。

多位接受記者採訪的國際機構投資人此前都表示,沒有勞動密集型的大規模製造業支撐,印度的城市化進程要慢得多,甚至慢于越南和孟加拉國這樣的新興工業化國家,這導致近幾年就業機會少之又少,這可能導致“人口紅利”成爲“人口負擔”。所以,印度目前的崛起必須往製造業快速轉型,這也是爲何莫迪政府過去兩年強推“生產關聯激勵計劃”(PLI),旨在推動“印度製造”。

日本股市將繼續獲得全球資金增配

相較於印度,日本股市似乎是令全球投資者更具有確信度的市場,資金無疑是驅動市場的關鍵,幾乎所有主流國際投資機構此前都低配日本,原因在於負利率、低通脹、低增速,但日本股市的熱度在2023年“瞬間”躥升。

麥卡弗裏提及,儘管日本股市今年漲幅逼近三成,但日本股市估值實際上更便宜。市場受益於一個巨大的催化劑,東證交易特別提及對於破淨股的關注措施,推動企業改善資產負債表、更好利用現金、提升回報率和分紅。

“目前,國際投資者仍然低配日本股市,因此他們需要進行投資組合的再平衡(資金可能會繼續流入日本股市)。儘管股市今年大幅上漲,但長期資金並不會太過擔心幾個百分點的變化,日本經濟的再復甦更爲關鍵。”他稱。

此前,野村全球宏觀研究主管蘇博文(Rob Subbaraman)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仍看好日本經濟和股市的前景。“通縮困擾了日本20年,但過去一年以來終於開始回升,在‘春鬥’後薪資也出現攀升。同時,日本由於面臨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女性被鼓勵更多參與勞動力市場,尤其是壯年女性,這是積極的變化。” 在他看來,當薪資攀升且市場沒有多餘的勞動力,這就意味着員工有更強的議價能力,可增加他們的流動性並尋求更高的工資,這會使得勞動力分配更有效,提高生產率。

關鍵還在於,日本家庭把一半的存款放在銀行,但存款目前仍是負利率,現在的情況會讓他們開始考慮“存款搬家”,例如投資股市,這將使得股市具有更好的上行動能。

從1990年開始,日經指數從40000點一路下行,直到2009年在7000點附近觸底。這是因爲在這30年間日本GDP增長相當緩慢,並經歷了嚴重的通縮時期。

但從2012年開始,日本名義GDP就重回增長軌道。截至2021年的過去十年,日本股市的累計回報高達174%,超過了標普500等,而其間日本存款利率接近0。這和“安倍經濟學”有很大的關係。2022年,提振通脹的大難題竟然被實現了,雖然這種增長被新冠疫情暫時打斷,但IMF最新預計,日本GDP將在未來幾年達到600萬億日元的目標。

不過,麥卡弗裏也對記者表示,2024年日本股市面臨的唯一逆風可能就是日元。“日本股市傾向於在日元貶值之際攀升。隨着美聯儲釋放降息信號,日元大幅反彈(美元/日元從150上方回落到143附近)。如果2024年日元繼續升值,股市可能很難繼續大幅攀升,雖然日本仍是一個長期結構性的機會。”

中國股市仍待催化劑點燃

看好日本和印度股市已經成爲主流機構對2024年的共識,不過另一種共識也在於,中國股市的估值已經很低,並出現了值得把握的機會。

施羅德投資首席投資官約翰娜?吉爾倫德(Johanna Kyrklund)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就稱,儘管中國股市在2023年表現一般,“但不要忽視中國,別忘了去年此時全球投資者爭先恐後加碼中國股市,佈局‘重啓交易’。”在她看來,市場估值已經反映了經濟放緩,低估值已經可以讓選股者看到有趣的投資機會。鑑於中國CPI處於負值,未來如何提振消費者信心將是最爲關鍵的。

無獨有偶,麥卡弗裏認爲,隨着APEC峯會以來中美關係的緩和,市場正在變得更具有建設性,“現在不少行業當中很優秀的公司其價格都出現了大幅折價,市場幾乎在定價這些公司未來沒有任何增長,這是一種過度悲觀的情緒。”

“不過,估值便宜是一方面,市場反彈則需要催化劑推動,讓人意識到已經沒有更多的賣家。”他稱,現在需要消除的風險在於,2024年幾個關鍵大選靴子落地;此外,中國房地產受到抑制,進入去槓桿階段,未來刺激政策的執行也至關重要。目前需要關注需求端。

野村東方國際證券研究部總經理高挺日前對記者表示,當前A股市場已較充分計價基本面下行壓力,未來穩增長政策的進一步出臺有望帶來更多的上行機會,目前對2024年、2025年滬深300指數淨利潤增速的預期分別爲5.8%和8.3%。投資主線上建議着重關注來自雙循環戰略與A股市場連續三年調整後的超跌機遇。

高挺認爲有三條中長期投資主線值得關注:一是新內需轉型下的消費升級,即現代化城鎮消費、大衆消費品質化升級及人口結構消費升級;二是消費輸出、娛樂輸出和產能輸出代表的外循環附加值升級方向;三是超跌板塊中的修復機會。此外,海外利率若持續走低,外資長期青睞的食品飲料、電新和醫藥行業有望受益活躍資金迴流。

相關文章